
胸椎骨折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pptx
25页数智创新变革未来胸椎骨折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1.胸椎骨折分类与内固定指征1.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历史演变1.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原理1.术中植入技术的要点1.围术期处理和术后康复1.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并发症管理1.术后长期疗效评估1.脊柱后凸畸形的预防与矫治Contents Page目录页 胸椎骨折分类与内固定指征胸椎骨折胸椎骨折动态稳动态稳定内固定系定内固定系统统胸椎骨折分类与内固定指征胸椎骨折分类1.AO分型:根据骨折形态、损伤机制和稳定性对胸椎骨折进行分型,包括压缩性、爆发性、分型、脱位和爆裂性骨折2.Denis三柱理论:将椎体分为前、中、后三柱,根据骨折累及的椎体柱数对不稳定性进行评估三柱全部受累的骨折称为不稳定骨折3.Nugent分型:根据骨折的形态和累及椎间盘的情况将胸椎骨折分为A、B、C三型,其中C型骨折最不稳定胸椎骨折内固定指征1.开放性骨折:外伤造成的皮肤或黏膜破裂,伴有骨折暴露,需要早期内固定2.神经损伤:骨折导致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需紧急内固定以解除压迫3.不稳定骨折:骨折后椎体失稳,无法维持正常的脊柱力线,容易发生后期畸形或移位,需要内固定以稳定脊柱。
4.进行性神经损伤:骨折后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提示骨折不稳定,需要内固定以防止进一步神经损伤5.保守治疗无效:保守治疗后骨折仍不稳定,或出现进行性畸形、疼痛加剧等症状,需要考虑内固定6.预防畸形:对于有高骨折不稳定性风险的患者,如严重骨质疏松或多发骨折,可预防性内固定以防止畸形发生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历史演变胸椎骨折胸椎骨折动态稳动态稳定内固定系定内固定系统统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历史演变主题名称:椎体成形术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KVP)是椎体成形术的两种主要方法2.PVP涉及将骨水泥注入椎体中,而KVP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后缘3.椎体成形术可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并可恢复椎体高度和改善脊柱稳定性主题名称:髓核摘除术1.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涉及去除椎间盘内部的髓核2.该技术用于治疗髓核突出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轻疼痛和神经症状3.与开放式手术相比,髓核摘除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历史演变主题名称:融合术1.融合术是一种手术,将相邻椎体融合在一起,以防止运动并增加稳定性2.融合术可用于治疗广泛的脊柱疾病,包括椎间盘突出症、脊柱滑脱和脊柱侧弯症。
3.融合术可能涉及使用骨移植、金属植入物或两者来促进融合主题名称:人工椎间盘1.人工椎间盘是一种植入物,旨在取代受损或退化的椎间盘2.人工椎间盘由两块金属板和一个柔性核组成,可提供运动范围和对脊柱负荷的缓冲3.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减轻疼痛和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功能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历史演变主题名称:脊柱导航1.脊柱导航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系统,可帮助外科医生计划和执行手术2.脊柱导航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图像来创建患者脊柱的3D模型3.导航信息可用于指导手术器械,提高手术精度和减少并发症主题名称:机器人辅助手术1.机器人辅助手术利用机器人进行脊柱手术,提供更精确和微创的手术技术2.机器人系统使用3D成像数据来计划手术,并协助外科医生执行手术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原理胸椎骨折胸椎骨折动态稳动态稳定内固定系定内固定系统统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原理应力遮挡效应1.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允许脊柱保留一定范围的生理运动,减少了僵硬段两端椎体的应力遮挡效应2.应力遮挡效应是指僵硬段两端椎体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使之承受更大的负荷,从而增加退行性变或再次骨折的风险3.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通过允许脊柱运动,减轻了僵硬段两端椎体的应力,从而降低了应力遮挡效应。
骨愈合环境1.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可以促进骨愈合,因为它允许显微运动和骨细胞刺激2.脊柱轻微的运动可以促进骨原细胞的迁移、分化和基质沉积,从而增强骨愈合过程3.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还可以改善骨折部位的局部血液供应,为骨愈合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原理肌力恢复1.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允许患者进行早期功能性康复,促进肌肉力量恢复2.脊柱运动可以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力,从而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3.早期功能性康复还可以帮助患者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椎管减压1.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可以提供椎管减压,缓解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2.椎管减压可以通过扩大椎管直径、恢复椎间隙高度和矫正脊柱畸形来实现3.椎管减压可以缓解神经根疼痛、麻木、无力和运动障碍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原理并发症减少1.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例如感染、硬件失败和神经损伤2.动态固定允许脊柱运动,减少了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硬件失败的风险3.允许脊柱轻微运动还可以改善局部血液供应,降低感染风险长期安全性1.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长期安全性,患者可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再次骨折和神经功能恶化。
2.长期的随访研究表明,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可以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3.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还允许患者进行适当的脊柱活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术中植入技术的要点胸椎骨折胸椎骨折动态稳动态稳定内固定系定内固定系统统术中植入技术的要点定位和切口1.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的节段、类型和移位程度,并规划入路2.根据入路选择切口,常选取后正中切口或侧方入路,并根据骨折的范围调整切口长度3.术中暴露骨折节段,清除周围软组织和骨碎片,确保手术视野清晰椎弓根螺钉置入1.使用透视或导航辅助系统,确定椎弓根安全入路点并预钻孔2.小心置入椎弓根螺钉,确保螺钉与椎弓根接触良好,并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3.结合椎弓间隙植骨,以增强内固定稳定性术中植入技术的要点横向连接棒置入1.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棒长度和类型2.使用减压器或其他器械复位骨折,并连接连接棒3.拧紧连接棒螺钉,确保内固定牢固稳定脊柱再成形1.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采用椎体成形术或椎体融合术进行脊柱再成形2.使用骨移植或其他材料填充椎体缺损,恢复脊柱高度和稳定性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椎间盘切除或保留术中植入技术的要点力量测试1.术中进行力量测试,评估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和骨折复位情况。
2.使用外力或电刺激方法进行测试,观察骨折移位和内固定松动情况3.力量测试结果指导术中进一步的复位或内固定调整术后管理1.术后早期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预防并处理潜在并发症2.根据术前计划和患者情况,确定术后支具或功能训练方案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并发症管理胸椎骨折胸椎骨折动态稳动态稳定内固定系定内固定系统统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并发症管理并发症管理-伤口感染1.及时发现和处理伤口感染,包括局部清创、抗生素治疗和换药等措施2.出院后定期随访,监测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迹象3.加强术后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避免外伤和接触污染环境并发症管理-神经损伤1.仔细观察术后神经功能,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及时采取神经康复措施2.避免术中过度牵拉和挤压神经,减少术后神经损伤的风险3.主动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复查,排除神经损伤的可能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并发症管理并发症管理-内固定失效1.加强术后复查,通过X线片或CT扫描监测内固定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内固定失效的情况2.根据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和程度,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如更换内固定或追加固定3.加强对患者的术后指导,避免活动过度和负重过早,减少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并发症管理-脊髓损伤1.术前评估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制定合理的术式和手术计划,减少术中脊髓损伤风险2.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随时监测脊髓功能,预防和及时处理术中脊髓损伤3.术后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如神经功能障碍、呼吸困难等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的并发症管理并发症管理-椎旁脓肿1.术前积极控制感染,如使用抗生素治疗,减少术后椎旁脓肿的发生率2.术中彻底清除椎旁感染灶,使用引流管引流,预防椎旁脓肿的残留3.术后定期监测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和治疗椎旁脓肿并发症管理-疼痛1.术后及时采取镇痛措施,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药物,缓解患者疼痛2.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调整镇痛方案,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和剂量术后长期疗效评估胸椎骨折胸椎骨折动态稳动态稳定内固定系定内固定系统统术后长期疗效评估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或其他validated的疼痛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主观评估2.使用背痛功能指数(ODI)或其他标准化的功能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活动水平3.定期进行随访,监测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计划影像学评估1.定期进行X射线检查或CT扫描,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的稳定性以及脊柱对齐情况。
2.观察骨折线模糊、骨痂形成和内固定物周围骨密度的增加,作为愈合的指标3.监测内固定物的完整性和位置,排除松动或移位,确保脊柱稳定性疼痛评分和功能评估术后长期疗效评估神经功能评估1.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是否得到改善,特别是运动、感觉和反射2.使用肌力分级表评估患者肌肉力量,寻找任何神经损伤的迹象3.监测患者的膀胱和肠道功能,排除神经损伤导致的排泄障碍生活质量评估1.使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HRQoL),评估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身体机能、情感健康和社会参与2.比较术前和术后HRQoL评分,评估内固定系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3.确定术后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为患者管理和预后制定个性化策略术后长期疗效评估并发症发生率1.记录并监测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2.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措施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的风险3.在发生并发症时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术后患者满意度1.使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术后结果和医疗保健人员提供服务的满意度2.分析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加以改进,以提高医疗保健的质量和患者的体验3.了解患者的期望和担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定制化的信息和支持。
感谢聆听Thankyou数智创新变革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