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10页《中国的地理差别》 一、教学目的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阐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她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别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别,感悟“区域差别”,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体范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突出的自然地理差别,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3.用事例初步阐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以及其她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别,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2.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三、教学方略本节课,教师一方面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多种自然和人文差别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别性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以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提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因此,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体范畴,比较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别,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重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伙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协助学生完毕探究问题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多种景观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有关中国地理差别的资料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别与人文差别,为背面的中国地理差别和区域划分做铺垫一)地理差别明显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忆此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均有哪些差别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也可以运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预设学生回答如下①国内地形复杂多样,多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②国内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③国内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国内东部地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地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⑤国内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⑥国内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⑦国内北方树木冬季落叶,南方树木四季常绿;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⑧国内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⑨国内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⑩国内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国内老式民居……;国内老式节日……;居民饮食……3.师生共同小结: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结识中国的地理差别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活动:举例阐明地理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窗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因素的呢?请同窗们举例阐明2.教师由简朴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例1:例2: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国内东部地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地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②国内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送业也发达③国内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④国内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⑤国内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由于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国内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⑦哈尔滨由于冬天寒冷,因此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因此有泼水节……4.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性起决定作用固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阐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后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即,区域特性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三)地理区域划分活动:如何划分区域更合理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窗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性起决定作用。
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性也就千差万别倘若要进行更进一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它提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以便你觉得如何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阐明理由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措施画在屏幕上列举学生的划分措施如下①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划提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降水多,人口、都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送业发达;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都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送业比较落后……②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提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人口、都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③沿青藏高原的边沿,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④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线,提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物仅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3.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多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窗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体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节和修改,最后请同窗们给每个区域命名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体范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别,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根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4.活动:欢迎到我家乡来 将学生提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组,组内讨论本区域的位置、范畴、重要自然特性和人文特色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并邀请同窗们有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旅游最后,同窗们给其她三个组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列举学生的展示内容如下①我的家乡在是北方地区,它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我们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观红叶,冬季可以打雪仗;冬季,哈尔滨的冰灯节宛如童话世界,不要怕冷哦,我们室内可都是有暖气的;我们的一日三餐主食重要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②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它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我们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我们可以到河里游泳、划船,还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刺激;在我的家乡既可以欣赏到多种秀水美景,还可享有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我们三餐多见米饭、米线、汤圆、粽子……③我的家乡是西北地区,它重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地区区,比较干旱;到我的家乡,既可以在草原上骑马,也可以到沙漠中骑骆驼;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热闹不凡;晚上我们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西部地区平顶房的屋顶白天可以晒粮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凉、看星星;我们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欢迎肉食的小馋猫来……④我的家乡是青藏地区,它位于青藏高原上;我们这里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人们都穿宽敞的袍子,中午热的时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将袍子系在腰间;蓝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马、牛、羊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我们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尚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藏历年、雪顿节都是我们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整顿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性,我们将国内划提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措施,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别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将区域划提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背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措施进行国内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六、教学反思个人觉得,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背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性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背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因此,本节课不应当重点关注知识自身,而应当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措施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措施的过程中自然收获有关的知识因此,本节课以地理差别、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措施,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