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红色.人物.民俗.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cao****hui
  • 文档编号:129043792
  • 上传时间:2020-04-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9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红色.人物.民俗[摘要]张艺谋在《红高粱》中,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泛借鉴世界电影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用一个西部狂野的故事赢得了世界的观众,在《红高粱》获奖的背后,应该对影片的成功进行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中国文化;人生的意义;民族风格一、 红色贯穿全篇的纽带1.红色的审美愉悦效果色彩对人的感官与心理的巨大影响,决定了它在影视作品中成为提供视觉愉悦的重要因素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大胆运用红色偏黄的色调效果,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给人以鲜亮、热烈、火热的感觉以红色为主色调,如火红的高粱地,在日食时所构成的铺天盖地的红色等等,在影片中对红色的穿插运用使红色成为贯穿全篇的纽带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让欣赏者在振奋激动的同时,又对张扬的生命力充满崇敬张艺谋在介绍自己使用色彩时说:“画面营造强烈,充分发挥色感,主角穿红衣,最后画面全是红色,红色成了电影的主调,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感觉……《红高粱》是想表达热烈的情感,而故事是简单的通过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在高粱地发生种种奇奇怪怪的事,简单的思想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热烈的态度,舒展生命的活力,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用红色就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故电影大量用红色,保持其中的冲击力基于对红色的文化和美学的理解,张艺谋非同一般地突出红色的感染效果,使得他有关“颂赞生命”的主题得到表达其实,纵观张艺谋的影片,就不难发现他对红色的偏爱,如《菊豆》中的红染布,《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辣椒等等,这也可能跟张艺谋的故乡有关,山西的土质黄中透红,民间也喜用红色,因此他们在办事情时都会使用红色,这种风俗习惯无形中影响了张艺谋,使得他在自己的电影中又去表现这种颜色2.红色影调的象征形象象征形象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我爷爷”和“我奶奶”以天为帐,以地为床;在这种情境中,在生命本能的驱使下,“我爷爷”的野性得到了迸发,“我奶奶”的激情得以释放;因为只有植根于这块土地的人,才能蕴含这样喷薄欲出的情感,从而完成孕育生命的主题,也传达了人的自由生命的必然庄严的象征主题是“我爷爷”与“我奶奶”和一起构成大自然与人类生命力的象征意象,这组镜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镜头在《红高粱》中,十八里坡、高粱地,整部影片的红色影调既赋予了文体层面的含义,同时又可以看作一种象征形象:它象征着原始、野性,富有活力而又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充满野性的高粱地,赋予了鲜活、热烈的生命,它是爱的温床,恨的祭坛,殷红的高粱酒是它的血液,人们仿佛听到那片在风中摇曳的红高粱勃然有力的脉动二、人物─风景中的精灵一切文化意识的觉醒,说到底是人的意识的觉醒电影艺术所能创造的最高审美境界,终究是创造人生自由美好的境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理想人格的礼赞,这恰恰就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而电影《红高粱》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人物主角有两个,用张艺谋的话说:“咱这部戏里有三个主角: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加上一块高粱地”1.平民化的英雄形象生活中的许多英雄,他们一旦成为英雄便成了神的化身,这样也就没有了普通人的品质,从而也就失去了英雄的特点《红高粱》中的“我爷爷”和“我奶奶”都是平常百姓,创作者并没有把他们发展成为神,他们仍然是人,七情六欲,不加掩饰,他们藐视权贵,敢爱敢恨不论是面对土匪,还是面对汉奸、日本侵略者,他们都去拼杀敬酒神,杀敌誓师,显得那样悲壮;与敌人同归于尽又是那样惨烈;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不仅显示了个人的无畏精神,也是观众敬佩的人物品格姜文和巩俐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成为广大观众心中理想的英雄2.传统道德的叛逆者“我爷爷”和“我奶奶”是反对传统道德,反对传统礼教的斗士。

      我爷爷”刚出场,便用一场颠轿舞把中国人温柔敦厚的道德规范颠得无影无踪新婚不与丈夫同炕的“我奶奶”,却与一见钟情的“我爷爷”钻到高粱地里大胆野合,他们在反对传统道德中,摆脱了性压抑,实现了个人的性解放随后“我爷爷”杀了李大头,霸占了酒作坊;在享受爱情的同时,经营着自己的家业《红高粱》在反道德意义上确立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典范,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道德观的无情毁灭,人性的自由解放,无疑是对社会制度,宗法礼教对人束缚的有力批判三、《红高粱》民俗化的审美取向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包括思想与行为在内的事象,它依靠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世代相习,它是一个民族精神本质的集中体现民俗有两种形态,一是历史形态,它积淀于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与该时代的政治、经济相关联,融会于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之中下转第39页)(上接第51页)另一种是现代形态,它包括传承而来的古俗风情,也包括现代生活环境中新近形成的民俗,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任何文艺样式的形成和文艺作品的创作,都受到一定民俗文化的制约和滋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它非但没有超越民俗文化的影响,相反,两者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

      约翰?杜威曾严肃地指出,民俗在形成个人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出生于其中的民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没有什么社会问题比民俗问题更令我们有责任去理解了张艺谋是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电影创作者,他把镜头瞄准了民俗,力图穿透历史文化的积淀,寻找古老文化的本来面目,对现实做出文化上的评判与选择在《红高粱》中张艺谋注意把民俗文化穿插于故事情节之中,向人们展示了一部具有粗犷、浓郁风格,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品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具有虚构性,代表着民族中古老的东西,如唢呐、花轿、高粱地、剪纸、年画、门神以及黄土地等等,创作者对其进行了艺术处理,使之更有利于影像的表达由于剧中人物生存的地域特征和民俗文化深藏在社会底层,极少受到上层社会和外来文化的侵扰,因此那些远古的,接近自然的气息保存较多,这样能在艺术上帮助电影更真切地认识人类生命活动的本体。

      民俗仪式是文化的活标本,是民间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张艺谋影片中的民俗仪式大多不是真正的民俗仪式的客观展示,不是地域文化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文化精神,主观意念加上电影造型的产物如《红高粱》一开始的场面,在飞扬的黄土中,一群大汉抬着漂亮的小媳妇,再有几段粗野的歌词,掺和着唢呐、喇叭,各色画面,色彩斑驳,构成了独具民俗风情的颠轿舞这场面在现实中没这么夸张,恰恰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使影片一开始就在视觉上给观众以刺激,更让西方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这样说,民俗场面为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提示最后,我们用格里菲斯在预言“一百年后的电影”时说过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束语:“电影是一个孩子,我们这一代给它以生命,随着它的逐步成长,它将取得神奇的发展我们这些可怜的生灵无法想象它的潜在能力我们应该在它年轻时善待它,这样在它成熟之后回首童年才不至于感到遗憾[参考文献][1][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第458页.[3] [德] 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11页.[4] 转引苗棣,周靖波著.《拓展中的影响空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5] 钟惦??.《电影美学:1982》.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作者简介]朱旭辉,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