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doc
9页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东莞市虎门中学 何路燕内容摘要:中学地理在高中和初中阶段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初中阶段以学习“是什么”为主,侧重于地理现象、概念的学习,而高中地理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侧重于地理原理的分析、地理过程的理解、规律的归纳,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加大,要求加高,难以适应,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极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地理教学内容上探讨初高中的衔接,先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问题出发,提出衔接策略以及要注意的问题一、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启发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初中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是学习高中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要做好初高中的地理教学内容衔接工作,实现初高中教学的顺利过渡二、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初高中教学内容结构编排差异不利于初高中的自然过渡图1地理(7——9年级)从图1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分四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侧重于从区域的角度来讲,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分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共四册,七年级上册主要从世界地理的角度介绍陆地海洋、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下册对世界某些区域进行具体学习;八年级上下册主要讲中国地理,而高中地理内容分为十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核心内容,如必修1是自然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必修2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还有选修部分也是各成专题,比较初高中内容编排的结构,可见,初高中内容结构安排各成系统,整体来说连贯性比较缺乏。
美国课程标准含有六大要素,十八项标准,根据k一4,5一8,9一12年级三个阶段来分别制订,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部分以六大要素,十八项标准为主轴,贯穿于中小学各年级(k一12)之间,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通盘考虑和安排,体现了标准的连续性,同时标准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层递性,随年级提升,在深度和难度上而逐步提高 美国课程标准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地理学习的连贯性,衔接比较自然,值得学习二)初高中共同涉及的内容,初中要求低而高中要求较高,衔接出现瓶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有很多方面都以初中所学内容为基础,但在难度和要求上又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同一内容难度深浅有很大的差异,初中阶段以学习“是什么”为主,侧重于地理现象、概念的学习,掌握地理感性知识而高中阶段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理解“为什么”,侧重于地理原理的分析、地理过程的理解、规律的归纳,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初中到高中,难度上了一个台阶,知识容量大大增加、要求也上了一个台阶,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衔接难度加大如对地球运动这节内容: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高中衔接问题自转:概念、方向、周期、昼夜更替;公转:概念、方向、周期、四季、五带的划分1、自转:除了初中的,加上了自转的速度2、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3、公转:除了初中的,加了公转速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4、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五带的划分5、 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初中关于地球运动方面,只需要了解自转与公转这两种远动形式即产生的现象,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而高中不但要求掌握自转、公转特点,还要重点把握自转、公转的联系,以及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难度大大增加总之,初中的内容浅显易懂,高中内容综合复杂所以,学生进入高中,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会显得不太适应,衔接出现瓶颈,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衔接工作三)初高中地理有些知识欠缺衔接和过渡初中未曾涉及,高中却要求重点把握,而知识本身难度较大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以必修一为例,如: 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全球气压带风带3. 热力环流4.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5. 常见的天气系统6. 全球洋流系统7. 地域分异规律8. 土壤的分布等以上内容是高中要求重点掌握的部分内容,有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要求理解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而这些知识这些内容在初中几乎没有涉及,全部在高一作为新知识来掌握运用,难度较大如果能把有些较为简单、有很重要的知识,在初中阶段做个铺垫,效果可能要好很多,根据高中教学经验,凡是初中接触过的内容,学生更容易引起兴趣,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因此建议在初中适当增添这部分内容。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衔接策略(一)对于初高中内容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要找出其联系的结点从结点出发把初中与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信心,想起初中的基础,也更容易接受高中将要学的新内容初高中相关的内容很多,笔者以高中必修一与初中地理的衔接的结点为例,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高中必修一与初中地理的衔接点归纳及分析高中初中衔接分析1、宇宙中的地球(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划分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1)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地球仪(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初中已经学过地球的自转公转,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助于高中进一步深入;高中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区时计算等知识涉及到地球仪的经纬线知识,如:时间计算要求在经纬网上确定东西方向,要求掌握经度、纬度分布等知识,在讲这部分知识要先复习初中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分析1海陆变迁(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4)了解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5)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初中所学的海陆变迁、板块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等简单的知识是高中学习内外力的一个很好的联系点初中所学的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来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有助于高中对气候类型的学习而且初中所接触到的世界气温、降水、气候分布图,能给学生留下印象,教学中,可以引入这些图,让学生温故知新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联系与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2)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2)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此部分内容初中要求学生通过具体地理事例来理解地理要素是有的联系的,容易接受,高中则升到理论高度,概括其规律性,初中的知识可以作为理解高中知识的一个案例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初中对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内容相比高中更加基础、具体,但可以为高中对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打下基础二)对于初中要求较低,而高中要求较高的内容的衔接策略 找到初高中内容衔接点之后,可以围绕衔接点来设计,对于初中方面,可以适当做一些有益于高中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延伸,可以设计成信息题、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拓展;对于高中,要注意让学生先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一步步把难度加大,经多步引导把初中知识上升迁移至高中方面来。
对于初高中有关联的知识,可以在进行新课学习之前,把初中知识设计成训练题,通过试题来让学生温故知新例如,在地球自转之前,可以设计如下题目:0°23°26′66°34′90°S90°NB30°WACDEF(1)图中地球自转的中心是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周期是_________ (2)标出A、B、C、D四点的坐标A ,B ,C ,D 四点所在纬线长度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3)图中A、B、C、D完成自转一周,转过线路最长的是_________ 最短的是_______线速度排序时_______,角速度呢? (4)图中A、B、C、D四点中,处于黑夜的是_______ 处于白天的是_______ 白天与黑夜的界线是_______,(5)B点在D点的_______(方向),B点的时间比D的时间要 B点比D点的地方时早多久? ,此时四点的时间分别是A ,B ,C ,D 设计意图:(1)(2)题意在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以及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如地轴、经纬线,(3)题通过把地球自转与纬线长度相结合,来理解线速度、角速度,过渡到高中所要掌握的内容;(4)题通过让学生回顾初中的昼夜现象,引入到晨昏线、昼夜半球等知识;(5)题意在先让学生回忆起两点的相对方向和东边的时间要比西边早的知识,引入到地方时的计算原则,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计算地方时。
三)增补内容促成衔接初高中地理有些知识欠缺衔接和过渡,初中未曾涉及,高中却要求重点把握,而知识本身难度较大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需要增添相关内容促成衔接笔者认为可以在初中教材中增添一些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但很重要的知识,如热力环流热力环流运用的是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这个原理初中物理已经学习过,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热力环流原理是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在理解风的形成、季风的形成的基础,很重要,因此可以在初中阶段做个铺垫根据高中教学经验,凡是初中接触过的内容,学生更容易引起兴趣,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因此建议在初中适当增添这部分内容建议增添的内容还有:水循环、全球洋流系统、气旋反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垂直地带性、城市化等内容四)区域地理的复习衔接策略区域地理是学生初中(初一、初二)年级主要的学习的内容,但在地理高考中,对区域地理的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