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库全书读后感四库全书读后感精选八篇.docx
13页四库全书读后感四库全书读后感精选八篇 观《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有感清代是我国古代学术的总结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图书整理与目录编撰活动,其突出成就体现在《四库全书》以及与之对应的目录的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目录学专著它是在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六经之外,凡著书立说,能成一家之言者,统称为子书《四库全书·子部》收录古代典籍2984种(含存目),卷帙浩博,内容复杂其中既有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多为思想史论著),也有大量的科技著作,涉及农学、医学、数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诸多领域,此外还有哲学、宗教、法律、军事、教育、艺术,以及文史考证等方面的著述四库馆臣将其划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推步、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其中,《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之“医家类”排于第五纪昀曾渭:“余校录《四库全书》子部十四家,农家、医家、旧史多退之未简,余独以农居四,其五为医家农、医者,民命之所关,故升诸他艺术上也医家类著录古代医药之书97部,存目医书100部,总计197部。
在这197篇提要中,作者发扬了古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子目后面有案语,对每部书都有著者、内容、学术思想、版本源流等方面的考证性文字,还有相关的说明性、评价性语句,不仅“叙作者之爵里,详典籍之源流,别白是非,旁通曲证,使瑕瑜不掩,淄渑以别”,而且“剖析条流,斟酌今古,辨章学术,高挹群言”,系统总结中国18世纪以前的医学学术概况,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医家类的小序写得尤为出色,其云;“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宜和《局方》之学争也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病情万变,难守一宗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综览这些医书提要,其作用、特色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 余下全文篇二 :知识宝库——读《语文新课标四库全书》有感知识宝库——读《语文新课标四库全书》有感眼睛就像是打开每一个知识宝库的钥匙,让我们去觉察到知识的所在读了《四库全书》我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四库全书》当然讲了四方面内容了分别字自词库、语库、文库和资料库文库中有许多着名的文章如《红楼梦》、《聊斋志异》(节选)等语库更是丰富像对联、歇后语、谚语应有尽有。
字词库可称得上是功能强大在这一部分,最突出的是近义词和反义词词不仅全,每一组还有注释再说资料库,整本书中就这一部分最有意思连网络流行语都有学无止境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要学习,动物要学生存的技巧,人要学知识像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我们要知道,课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文章怎样分段、读后有什么感受??这都是学一篇课文的步骤如果想让句子更生动、优美就可以适当的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除了修辞手法还可以用一些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每周写一篇周记,写的我都害怕了妈妈发现了我不爱写日记的心理就走过来对我说;“其实周记,就是只这一周你觉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用笔写下来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我听了妈妈的话,半信半疑的坐到了课桌旁开始写,发现写了200字都有点“刹不住车了”因此我吃到了甜头,直到今天我都按照妈妈说的做,只不过是加了自己的想法写作文就像盖房子,妈妈给了我一个架子,让我去添瓦、装门,最后一个完整的房子就盖好了我从《语文四库全书》里不仅学会了知识,看其中的文章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北京市东城区宝华里小学五年级:赵姮篇三 :读后感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啊,祖国!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您的悲愤;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峨;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我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
面对荆棘林莽、重峦叠嶂、泥淖沼泽,有无数忠贞的儿女,不怕洒尽热血,抛却头颅,尸裹马革!直到51年前那个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民族傲然屹立,纵情欢乐啊!祖国,我的祖国!你是大树,我是树叶,一片叶子便是一片春色;祖国!您是土壤,我是禾苗,输出您全部血液为了我的收获;祖国!您是长江,我是小河,我愿用涓涓细流壮您浩荡的行色;祖国!您是太阳,我是云朵,终生守护您的辉煌、您的灿烂、您的圣洁;古老的文明,镌刻在残矛断戟上,勇敢与忠贞、高风与亮节浸沉在历史的每一页,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融在我心中恒的情结苦,为了您!甜,为了您;生,为了您;死,为了您!您的忧虑便是我们的忧虑,您的欢乐便是我们的欢乐!啊!祖国!我的祖国!您是希望,您是信念,您是我们一切拼搏、进取的依托篇四 :十三经读后感《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等,这些思想、精神渗透在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缺乏认识,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况的记录周人主要用蓍草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书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响深远光大《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的汇编,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中期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派政治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它是帝王们的政治教科书,也是士大夫们日夜诵读的“圣经”今天,它是我们研究上古三代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研究其后两千多年间政治思想史、传统文化史的基本材料《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
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 余下全文篇五 :中国历代禁书读后感《中国历代禁书》读后感提起“禁书”,人们并不陌生从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书便受到历代统治者过多的“关爱”书可以记载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可以为统治者所用,以宣扬其政教,巩固其统治;书也可以记载不喜欢甚至憎恨的东西,表达作者的意愿,宣扬反叛意识因此,以书为载体的文化领域一直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关注并严格控制的我们难以准确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多少种图书被统治者所查禁,但我们知道,越是“禁”书,想读此书的人就越多,也就越禁不住像满清王朝一样屡兴文字狱,也并没有达到目的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禁书史,其禁书原因大约不外两种:一是政治原因,一是思想原因,其中政治原因又占主要地位历代统治者无不希望天下的百姓都成为顺民,永远做奴才,任自己为所欲为对于一般的下层百姓,实现这一点比较容易对于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实现这一点却不容易,因为他们有文化,因此有思想,更进一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意识,不会轻易为人所左右。
于是,除了那些为向上爬而忠实于朝廷的知识分子以及大部分受蒙蔽者,还有许多心里明白却又不敢言说者之外,那些敢于言说的,甚至形诸文字、散布于民间者,自然就成了打击的对象但正是这些政治或思想上的“异己”者才有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为社会和文化带来进步和繁荣扼杀他们的著作,实际便是扼杀文化和一个民族的生机但历代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统治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以及百姓利益可以被他们轻易地背弃或扔在一边,同时还要要求百姓们对他们忠贞无限,这种要求本身是滑天下之大稽,是人世间最无耻的,却在中国历史上屡屡发生,这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例如:西晋时期,司马炎取泰始为年号,他取这个年号的目的是想讨个吉利,希望能开始新王朝的新纪元,以后能稳稳当当地坐下去于是司马炎为了保障王朝的稳固,于泰始三年颁布了一道禁令:“禁星气、谶纬之学”,并颁布了《泰始律》 其后与谶纬有关的东西一直被禁真正的禁书从秦国开始,秦孝公让商鞅实行变法,商鞅为了变法的畅行无阻实行燔《诗》《书》 ,这一案例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禁毁图书的先河…… …… 余下全文篇六 :史讳举例读后感《史讳举例》的读后感《史讳举例》读后感《史讳举例》主要讲的是民国以前,凡是文字上不能直接书写的当代君主或者被尊称者的名字,必须用其他方法避开其字,称为避讳。
避讳,⑴汉语词语之一,忌讳;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⑵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史讳举例》一书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举了80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避讳之俗开始于周,形成在秦,在唐宋时期最盛行避讳使当时很多古文书籍的内容混乱,带来了很多阅读上的麻烦但是也是因为每个朝代字的避讳不同,让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每个书籍的年代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次要有两种避名称字和改变称呼《史讳举例》中讲了不同的避讳方式,陈垣先生也列举了很多有关的例子来佐证不同的避讳的方式、方法避讳的主要的原则是什么那?《公羊传·闵公元年》中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便产生了避讳的方方面面:分为国讳、家讳、内讳、圣讳、宪讳、个人讳①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称君讳、公讳。
后来扩大,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②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③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如《宋书·谢弘微传》:“从叔山多,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于世内讳也就是“妇讳”,《礼记·曲礼上》载:“妇讳不出门 ④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名有时也称圣讳⑤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为“放火” ⑥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