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物致知论.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论二程从古代《礼记》中抽取《大学》一篇,将《大学》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个条目,再取其格物与致知,加以强调发挥,遂成为在两宋理学中极具影响的二程熟悉论 程颢与程颐论格物致知,各有明显特色这里分别论述 二程共同的前提是:'致知在格物' 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那么物理尽 ③这是说,格物是穷尽明达物中天理,致知那么是达成对天理的熟悉,致知以格物为前提条件 程颢讲格物致知,侧重以心内求他说: 致知在格物,物来那么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那么意诚不动,意诚自定那么心正,始学之事也 ④这是他对格物的内向化界定,穷尽物中的天理,只在以心照万物,以情顺万物,以一颗平静的 自定 之心,随物去来,随物而喜怒,便会获得道德修身的学识因此,他看法'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三事一时并了 , 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曷尝支离多端,而求之外乎? ⑤可见,程颢的格物致知与尽性、知命是三位一体的,主要是追求一种物我为一的超然境界,求达对此种境界的内心领会 ④ 《二程集》第 698页。
⑤ 《诗经?小雅?北山篇》 ① 《二程集》第 907页 ② 《二程集》第 522页 ③ 《二程集》第 21 页 ④ 《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程颐论格物致知,那么呈现为一个繁杂的熟悉论体系 在程颐看来,格物致知是出于两种需要:其一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需要他说: 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始终,' 致知在格物' 那么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那么所谓末也、终也 ①这即是说,格物致知在于获得天理,穷理过程可修炼优秀人材,天理那么指示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和道路;而治天下国家那么是格物致知的结果和终点,是天理的实现和完成形态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目标和人生抱负,务必从格物致知开头,才能修身以正,担当治国平天下的大任 其二是挖掘内心天理的自我需要他认为,天理乃心中固有,由于心极易为外物迷惑而产生偏见,使心中天理被蒙蔽,甚而被泯灭,因而格物致知是格去违害天理的物欲,而复萌至善的本心他说:'致知在格物'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那么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 ②这样,格物致知就是一个拯救自我,发见本心,表达自我修养的过程 程颐认为,格物致知以穷事物之理为目标。
这里有两点含义:一是以事物为对象,穷索其物中天理他说, 凡一 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③这里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中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当回复 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 问题时,他明确说: 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 ④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始君之所以仁、臣之所以忠,等等,皆是穷理对象二是说格物致知的目标,不是去了解事物的物质属性及技术性特征,只是提取其所表达的天理假设停滞在事物本身,而未穷其中之理,那么叫做 迷而不知,那么天理灭矣 ① 在格物致知的途径上,程颐鲜明不同于其兄程颢所谓 曷尝支离多端,而求之外乎? 程颐指出,穷理的途径有如千蹊万径,得一路便可 他说: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②故而,他看法多端的穷理途径同时,在多端之途中,他强调多识先王之道在途径中偏重政治伦理方向 如何运用多端途径以穷理?程颐认为,既要外求万物诸理,又要内求性情诸身使外求与内求相结合,自然与人事相结合这是由于,天理在心内, 万物皆备于我 ;理也居心外,应 凡事物上穷其理 ③ 程颐认为,虽应结合内外而穷理,但是 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 ④。
因此,他强调发挥主观体认才能,从心性中把握天理,培养一种高度的理性自觉这就是 他说的,在格物致知的穷理之途上, 心若不作一个主,怎生奈何? ⑤ ⑤ 《二程集》第 15 、74页 ① 《二程集》第 316页 ② 《二程集》第 316页 ③ 《二程集》第 188页 ④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 ① 《二程集》第 316页 ②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③ 《二程集》第 143页 对于格物致知的熟悉过程,程颐说过三条:一是积累;二是类推;三是贯串显现出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路线 格物,首当积累程颐认为一物有一理,须是遍求,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应逐一格过,对万物之理,皆当打理有人问: 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 他回复: 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 ①这即是说,格物首先是个积累过程,来不得简便 其次是类推他表示: 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 ②他认为,可将天下事物分类,同类同理,知一而足,这就是相类而推其理同他夸赞颜回,是 闻一知十 的类推穷理 再者是贯串他看法熟悉事物有一个长期积累、偶然晓悟的过程。
他说: 须是今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串处 ③贯串即是把握全体和规律,实现贯串,条件是 积习既多.他说: 若止一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 ④贯串在程颐处,既是熟悉过程,又是熟悉目的,要人们关注由积累引发的致知飞跃,以自悟天理同时,他又认为, 若到后来达理了,虽亿万亦可通 ⑤,这就把熟悉飞跃推至 一通那么亿万通 的神秘主义境地,已类属顿悟禅理,走向超阅历倾向 程颐强调格物致知的归止问题认为格物致知重在归止,应以识理、明善、修身为根本任务他提出,格物,止在致知; 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 ⑥他继承孔子孝为仁之本的思想,把子孝父慈作为社会道德的根基,孝与慈由家庭移至国家,那么是臣之忠和君之仁,故而,它成为致知的归止由此,程颐告诫世人,格物致知应牢记其明善悟道的归止,而不要耽于耳目闻见的粗俗浅识他批评 汛然正如游骑无所归也 ①的舍本逐末,称这种信马由缰的外观事物,流失了明善的归止,非圣人之学这就是说,一方面要内求诸己,以穷尽心中之理,又要遍求万物,以格尽天下之理,从而使物我合一,求达儒家道德的悟性和贯串,教养起治国平天下的先圣品质;另一方面不以格物过程和手段,替代或伤害致知的明善归止,要除掉囿于闻见之知的大患,以恪守圣人之学的思想主线。
此即程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