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难激发睿思――俄罗斯文学灾难书写一瞥.doc
4页灾难激发睿思一一俄罗斯文学灾难书写一瞥在20世纪下半叶前苏联/俄罗斯人民除了遭逢社会的大转型以外, 还经历了一系列天灾人祸的考验: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许,位于前 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核 反应堆爆炸,这是自1945年日本遭受美国原子弹袭击以来全世界最严重 的核灾难绿色和平组织”发表的报告认为,这场核泄漏事故造成致癌 死亡人数约为9. 3万1988年12月7日上午11时41分,一阵巨大的震 动摇撼了位于前苏联南部亚美尼亚地区斯皮塔克镇被完全夷平,全镇2 万居民大多数罹难离震中48千米的亚美尼亚最大城市列宁纳坎(现名 居姆里),4/5的建筑物被摧毁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遍及约1.03万平方 公里内的乡村地区死亡人数接近10万,50万人无家可归苏联/俄罗斯 作家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对这些灾难作出了自己 的反应:秉承俄罗斯文学肩负社会使命的传统,从现实之思、伦理之思和 未来之思来观照灾难,表达了炽热的情怀、深刻的洞见现实之思亚美尼亚大地震后,1989年1月8日,莫斯科的作家和艺术家在法捷 耶夫文学基金会举行义演,由著名诗人杰麦季耶夫主持,诗人沃兹涅先斯 基等到场,朗诵自己的作品。
而对核灾难的发生过程和直接诱因的思考, 俄罗斯作家直到现在仍没有终止,瓦?梁赞采夫的《不为人知的切尔诺贝 利》(Hei4 3BecTHLi 切 He pho 6eijie, 2004),就对当时 的报道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更多的作家则痛定思痛,以文学作品或政论文的形式,对与灾难有关 的背景性因素作了深刻反思尤?维列杰尼科夫和亚?雷索夫的《寂静的切 尔诺贝利》集中反映了对决策失误的深刻忧思文章中写到,该作品的作 者之一,在1984年曾致信原苏联化学工业部部长等官员,对乌克兰利沃 夫农业化工厂的生产方式提出质疑:该厂的化学原料只有10%用于提高农 作物产量,90%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着周围环境针对这样尖锐的问题被置 之不理的情况,两位作家悲愤地写道:“人们说,太初有言但事实是, 太初有智,其次有言,再后来就开始了言的迷误,智的昏昧在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俄罗斯作家开始从总体上反思灾难的根源1989年1月原苏联作家协会召开理事会,会议以生态问题为主题,苏联《文 学报》以8个版面发表了理事们言辞激烈的发言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尤? 切尔尼钦科在以“土地、生态、改革”为主题报告中,回顾了关心环境问 题的苏联作家的有关作品。
他说:“经济就是经营家园,生态学就是关于 家园的科学,它们是一对同根词从关心那个农民可以储藏粮食、喝香汤、 啤酒的家到关心将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的联邦的大宿舍,难道不需要 巨大的毅力吗?这个宿舍里有14个海,有地球上一半的黑土地,有 地球上的全部气候带可是在历史上一位一流的作家却写下了疑惑:我 们的土地广袤无垠,但它上面却一片狼藉疽他呼吁作家为保护生态而写 作对贝加尔湖遭受污染又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情况,拉斯普京深感忧虑他说:“就天性而言,我是悲观主义者,我开始写生态题材伦理之思 经过了苏联时代的无神论教育后,俄罗斯民族的东正教情结并没有消弭在作家的灾难书写中,除了表层的社会之思以外,还有蕴藏了宗教伦 理之思的深层结构在长诗《地震》的“第三次余震”中,诗人写道:“坍 塌了,巴比伦,坍塌了,/坍塌了庞贝城和安尼城,/坍塌了长崎、广岛、 塔什干、/阿什哈巴德、什宾塔克/列宁纳坎、基洛瓦坎,/因我们埋下自 己的/远离上帝的罪孽/而坍塌诗人将地震造成的城市坍塌与基督教的 罪孽观相联系:宗教情结所产生的忏悔意识成了思考问题的情感起点难 怪杂志编者将这首长诗称为“亚美尼亚启示录"o 1987年德籍俄裔女作家 尤丽娅?沃兹涅先斯卡娅出版了俄文版长篇小说《切尔诺贝利星》(3 b e 3 A a H e p H o 6 El JI b ),这部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为题材的小 说,将《新约?启示录》与切尔诺贝利灾难相联系。
事故发生后,在核电 站附近,一个叫卢基扬尼什娜的老太太说:“伊戈尔老爹有本祷告的书, 书上讲到了切尔诺贝利……那书上这样说:天使烧燃了地球上面的茵陈 星用我们的话说,茵陈就是切尔诺贝利瞧瞧,连词语都不是偶 然的其实在小说的扉页上,沃兹涅先斯卡娅已经把这个意思说了一遍 作家选择了两条题词,第一条是《启示录》8: 10-11: “第三位天使吹号, 就有烧着的大星,好像火把从天上落下来,落到江河和众水的源泉上(这 星名叫茵陈);众水的三分之一变成茵陈,因水变苦,就死了许多人在拉斯普京的具有预警意义的《告别马焦拉》(1976年)中,安加拉河水电站动工之前清理马焦拉岛是情节展开的背景女主人公达丽娅静观 马焦拉岛的场面,是拉斯普京想像的伊甸园图景:“岛上从这端到那端, 从水边到水边,有足够的平原、财富、美景、野趣、一切含灵之物一一虽 然它身离大陆,却是一切都成双作对这是创世纪式的静穆圣乐,又包 含着《创世纪》中诺亚与大洪水的潜文本这里蕴藏着作家深刻的伦理批 判意识:土地和家园不仅被外力破坏,也毁于人白身道德的式微未来之思展望未来,有的俄罗斯作家纪录了比较悲观的看法《三代人眼中的 切尔诺贝利》一文是对一门选修课的实录。
这是圣彼得堡戏剧学校的物理 课教师谢?别列斯列金主持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的讨论课所谓 的三代人即60岁的一代,40岁的一代和正在读大学的20岁的一代前者 是讲述、分析事故的那些人;后两代人在讨论中涉及到了发展模式等问题 多数讨论者认为,经过了 1914年以前的“稳定发展”之后,人类“飞进 了”危机和灾难频繁的新时代有6个参与讨论者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只有一人的结论略显积极:该事件提高了全球核电安全水平《寂静的切 尔诺贝利》的作者认为,在迈入21世纪之际世界面临着一个“百慕大三 角”,“环境”首次成为了顶端的角,底端为“政治”和“经济”,形成这 样一个等腰三角形生存环境的改变己经影响到了微生物水平,导致了地 球上生命持续的无前景性也有俄罗斯作家做出了乐观设想2000年U?莫伊赛夫推出“21世纪 乌托邦”:建立与自然逻辑和历史逻辑相吻合的理性社会组织形态,它的 两个前提是:“其一,马克思提出人类历史的继续发展是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马克思是正确的,因为他反映了运用财产(资源)中自然因素 日益有限的趋势,该趋势由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表现出 来公共财产,即属于大家的财产将发挥日益强劲的作用。
知识、思想等 就是这类财产的代表,这样的财产没有拥有者,人们使用它越多,它就越 多造福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而且财富的总量是随着对它的使用而增长的 其二,至少必须遵循环境的绝对律令,同时经济的一体化要求各种社会组 织具备如下共同特点:环境法律体系和相应的监察机制、统一的财政支援、 对联合国决议的承认、主权有限等等气这是从社会组织结构方面提出的 避免环境灾难的假设,具有未来学色彩俄罗斯作家的灾难书写超越了时代和国度的局限,对生存于灾难叠出 时期的人类,不乏警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