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使用试题.docx
5页抗生素合理使用测试题一. 抗菌药物主要分为几类?答:主要分为八大类 B-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B -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 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二.简述抗生素使用原则2.1 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 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2.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2.3 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2.4 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肤)2.5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 在下列情况下可预防治疗: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 G, 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 G 或其它 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据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 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采用新霉 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 G 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三.合理用药应包括哪几方面? 答:因为病情和病原是多变的,故绝对的合理用药是难以达到的,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药是相对的, 它包含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这四个基本要素四.应用抗菌药物需考虑哪些问题? 答: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根据病人所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病人的机体状态以及药物的抗菌作用、 抗菌谱、选择性和对机体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后,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和制订最佳 治疗方案。
如果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而不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除了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病人的健 康外,还会产生抗菌药物独特的耐药性,它的危害性就更大了不但会影响用药者的治疗效果,而 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一旦产生了耐药菌株,对其感染的治疗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通常为:应有效地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 不良反应;注意合适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密切注意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 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调整经验用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六.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是什么?答:通常的原则是:病原体未明确的严重感染;已应用或考虑应用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 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不易渗透部位的感染,如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慢性难愈的感染, 病程较长,病灶不易清除,长期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联合 用药时可将各药剂量适当减少七 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多用于哪些疾病? 答: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疾病多为一种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 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 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疾病八.什么是序贯疗法? 答:序贯疗法通常是指抗菌药物治疗中重度感染性疾病时,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一般为静脉内给 药),当病人的病情一旦改善(通常在用药后3〜7天),迅速转换为口服抗菌药物的一种给药方法。
九.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答: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有:细菌产生耐药性;给药途径不当;给药时机和剂量不当;病 灶部位的药物分布差,达不到治疗的浓度;或因为药物储存不当或过期,致使药物失效;或误诊; 或混合感染;或药物配伍不当等十.环丙沙星适于门诊患者的一线经验治疗吗?答:不适用由于环丙沙星对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的活性仅为中度疗效,所以它不适用于门 诊患者的一线经验治疗,例如咽炎、中耳炎、鼻窦炎和肺炎环丙沙星对一些临床重要的革兰阳性 病原菌如肺炎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肠球菌作用较差,因此目前环丙沙星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 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将环丙沙星广泛的、不适当的用于抗链球菌、厌氧菌和支原体属感染是 不对的,会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治疗失败、贻误病情,而且会产生不良反应十一. 腹泻时为什么不能随便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答: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因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发生了“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诸如此类的腹泻并不是细菌感染所致。
还有些腹泻,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由霉菌引起既然病原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应该完全相同,所以应用抗菌药物应当慎重许多抗菌药物,尤其是口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菌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因 此腹泻不能随便应用抗菌药物十二.外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什么? 答:外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通常应明确用药目的,如是否有潜在的局部或全身感染用药的指征; 选用半衰期较长、毒性小、疗效高的药物;手术前一般单次给药对于清洁切口的手术,一般不提 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十三. 如何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答:(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证,病毒感染不应采用抗菌药物治疗2)对有适应证的病 人,药物种类、用量及使用时间都要注意,能用窄谱的就不要用广谱抗菌药物,能用一种有效的就 不必用多种,以避免耐药性和二重感染3)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4)向群众开展合理应用抗 菌药物有关知识的教育十四.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什么? 答: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综合考虑感染的病原体、药物敏感实验和药物的抗菌谱进行选择。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则,即尽量使用抗菌谱窄、老一 代的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口服制剂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针剂,肌内注射 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静脉滴注十五.哪些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 答:有的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因为饭后服用,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或者使药物利用率降低宜空 腹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红霉素、 四环素、林可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等十六. 肝功能减退时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答:肝功能减退时,药物经肝脏的减毒作用降低、从体内排出明显减少,使用时需谨慎,必要时减 量应用这类药主要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及阿齐霉素等,它 们主要经胆汁排泄,在胆汁中浓度较高,相当量的药物可能在肝内代谢灭活,少量随尿排出;肝功 能减退时应避免应用的药物包括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红霉素酯化物、利福平、异烟肼、两性 霉素B、四环素类、磺胺药及酮康唑、咪康唑肝功能减退,同时有肾功损害时更应注意严重肝 病时如使用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噻吩等药物应减量应用。
此外头抱哌酮、头抱曲松在肝病时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如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使凝血因子合成 不足及血小板减少,此应予注意;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肝病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应 注意肝功能减退者的感染,一般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有 肝毒性的药物,除败血症外,一般不采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其疗程根据临床情况而定,症状 好转后,仍应延长疗程,以免感染复发,一般极重感染的治疗不短于3 周 十七.哪些皮肤病需外用抗菌药物?答:在浅表皮肤细菌感染时可外用抗菌药物皮肤位于体表,是机体抵御外界各种刺激的第一 道防线,皮肤病是十分常见的其中由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皮肤病尤为常见它可以是细菌感染,如 脓疱疮(俗称黄水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或是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或真菌性的,如手癣、足癣,在湿热的环境下是很常见的;或是寄生虫感染, 如疥疮,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所以,应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选择抗细菌药、抗病毒药、 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等当发生浅表的皮肤细菌感染时,可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十八. 何为二重感染?答:二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 的皮肤黏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都寄生着大量的细菌 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其中肠道的正 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肠道正常的菌群还对危害人体健康 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 医学上称为生态平衡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往往使体内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 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说,本来使用抗菌药物想杀灭致病菌,结果反 遭到更严重的细菌感染,其中,耐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 产生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和Apm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念珠菌、曲霉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 原由MRSA所致的二重感染,包括肺炎、心内膜炎、脉管炎、烧伤、术后伤口感染等 十九.什么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答:医院获得性感染是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有以下几种情况:(1)交叉感 染,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器械消毒不严引起的感染;⑵内源性感染:病人体内正常菌 群引起的感染二十 简述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 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 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 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 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 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2. 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参见表 1.3)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 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3. 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等0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 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4. 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 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二十一、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 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 应。
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2.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3.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 8 岁以下小儿4. 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 18 岁以下未成年人二十二.简述抗生素分级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 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 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