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的问题与对策.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32938401
  • 上传时间:2021-12-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2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廖阿敏摘 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影像传播因其具有生动性、故事性等特点,已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方式随着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及受众范围的扩大,非遗的影像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缺乏管理、传播内容单一、传播对象针对性不强、传播效果不明晰等问题,需要采取依托政府强化传播主体、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等策略,来提升非遗影像传播的效果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问题;对策:G124 :A :1672-8122(2018)04-0175-0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子影像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非遗传播,电视、电影、、微博等都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平台,影像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的现状1.影像传播的含义及其在非遗领域的类型(1)影像传播的含义影像传播是指通过光学装置、电子装置、数字装置和感光材料、记录装置等感受光线,将由对光的反射造成的被摄物的外形和光的投影通过化学反应、电子脉冲或电磁场中的变化获得图像,并记录下来、存储在媒介中,必要时,在进行复制或使其重复呈现出来的“物的影像”[1]。

      具體而言,影像是通过被拍摄者完整而不完全的真实再现的具体形象来反映实物的一种特殊符号,通过媒介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物的影像,来达到文化内涵传播的目的2)非遗领域影像传播的类型非遗领域的影像传播主要包括摄影影像、电影影像、电视影像、网络影像等类型摄影影像,主要是通过静态摄影的形式进行非遗的参与和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摄影展,至今已举办7届其内容涉及我国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优秀摄影的魅力,观众可以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感受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电影影像,主要是通过故事性的情节和感人细节来向观众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皮影王》《摆手舞之恋》《尔玛的婚礼》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这些影片类型丰富,涉及到文艺片、人物传记片及纪录片的多种类型,既展现了非遗的历史美感,也反映了非遗项目生存和传承的危机,引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电视影像,因电视媒体的传播时间、空间、受众的广泛性等方面的优势,其在非遗的传播方面内容丰富,以纪录片和专题片见多如《舌尖上的中国》《社火》《留住手艺》等都是近年来优秀的涉及非遗的电视影像作品。

      这些作品在忠实记录非遗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故事性元素,使其趣味性、可看性都大大增强网络影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的新媒体影像在汲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上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数字视频、网络游戏、动漫、网络社区等多种数字媒体的产品更新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同时也拓展了传播非遗的有效途径与方式,这种与“非遗”传播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能够更好表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精神内核2.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的现状(1)影像传播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首先,在技术层面上,随着非遗影像传播的发展,与影像相关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较为成熟,非遗影像传播正在向静态摄影影像、电影影像、电视影像及网络影像多类型转变,非遗借助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3D影像等数字技术得以更持久、广泛性地传播;其次,在数量层面上,我国政府加大了对非遗影片的支持,数量逐年递增,非遗的普及率逐渐扩大,这种声画具备的影像传播的方式已经逐渐代替传统的口耳相授的传播模式2)非遗影像传播的受众与日俱增,市场化程度增强当代年轻受众最频繁接触的是新媒体影像模式,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这里列举的微博是自媒体的一个代表,从上述数据看,我国年轻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逐渐转向自媒体,受众借助自媒体能够多渠道的感受非遗文化,使得非遗影片的收视率逐年增加,影像的资本元素也逐渐注入,市场化程度增强。

      3)政府部门对非遗影像的重视化程度日渐提高目前,各级政府逐渐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纳入工作的重点在十三五规划中的67章第3节中则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发展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随着2011年非遗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我国非遗保护体系和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为重点的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面临的问题1.传播主体分散,缺乏有效管理传播主体是指利用某种传播技术和工具传播信息并主动作用于他人的组织和个人[3]当前,非遗传播的直接主体是技艺人技艺人在传播中多是通过口耳相授的方式对下一代进行传播,这里提及的技艺人在范围把控上较为分散,不便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技艺人在保护自己的文化方面欠缺能力,逐渐丧失了保护自己原有文化的自觉性长期下去,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潜在的危机非遗传播的另一个间接主体是政府,政府在非遗传播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但是在协调性和合作性方面略显欠缺2.传播内容单一分散,缺乏文化内涵首先,非遗传播内容较为单一,文化深度不够过去我们强调非遗文化的本色和传统价值,通过对事物的真实还原来记载播出,但是这些非遗影像面对受众的时候,非遗纪录片的创新性不高,更多是展览和口述的结合,缺乏故事性的呈现,多是对传统工艺的工作流程的记录,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

      3.传播对象无针对性,缺乏系统调查目前,我国播放非遗纪录片的渠道,如央视第九频道、北京上海纪实频道、中央教育台一套和三套等都是长期的纪录片频道,另外各大视频网站也会进行播出,渠道类型较为广泛,但是在每个渠道上缺乏对收看非遗的传播对象的系统性调查在制作非遗影像时,也缺少对影像播出后的受众的针对性调查4.传播效果不明晰,缺乏有效的效果引导(1)传播体系不完善非遗影片播出前,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足,非遗影片的收视率较为低下,加之广告投资商由于商业因素投资、影片成本等问题,许多受众没有接收到播出的信息2)反馈机制不健全在非遗影片播出后,传播主体在对受众群体的认知、心理、行为和逻辑变化没有进行严格的定量评价没有从收视率的变化中分析影响受众选取非遗影片的因素及受众所需求的非遗影片,这些因素使得影片的传播效果不佳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的对策1.依托政府强化传播主体政府有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行使职能,加强对非遗發展传播问题的思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入国家战略中,使其得到更高的传承和发展针对主题区域性偏向性问题,各级政府应建立分层的区域性划分制度,将各省的非遗资源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将众多个人和团体联合起来进行非遗拍摄,把区域性划分制度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便在传播拍摄中有一个明晰的区域定位。

      2.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目前的许多影片更多的是对其工艺的记录,缺乏内涵的挖掘,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寻找真实的故事,并通过精炼,凝结和升华再生产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本身是一种最客观、最真实的生活与艺术,在艺术的基础上去建构短片,是讲故事最好的基础,从而在故事中探究深层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这才是文化传播的终极目的3.根据传播目的和区域选择传播对象(1)传播区域根据区域来分,可分为当地常住人员和外来人口,常住人口对其本身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对这类群体进行非遗传播时,我们需要激起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自豪感,使他们能够自觉去进行非遗传播,而对于外来人口来说,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政策,充分展示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并借助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传播,让外来人口感受当地民族的魅力2)传播目的非遗影像若是通过电影来进行传播,其中具有一定的商业成分,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档期,加之一定的宣传力度,进而吸引影迷量若是通过电视进行传播,多是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我们需要根据非遗题材的不同,分析不同的时段,进而提高收视率,已达到非遗文化传播的目的4.建立传播效果的反馈机制(1)针对非遗传播的反馈机制。

      非遗的传播效果是从一些受众群体的认知、心理与行为进行记录和反馈,从而达到监测效果[4]这种反馈机制需要借用现代媒介进行检测,如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游戏闯关进行体验等,借助分析软件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针对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进行逐一分析,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根据分析结果来做出判断和重新制定相应的措施2)利用媒体完善评价机制传播效果的主体不光只有受众,借助媒体和传播工具进行分析也尤为重要,我们能够利用各级电视台对非遗影像的传播进行监测,以收视率为基础对传播内容和节目对受众群体产生的较好的影响为数据进行分析另外新媒体的监测于目前来看更为简单,从点击量和评论区的数据来分析传播效果的优良影像传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可以让更多的受众触摸到濒临失传的非遗结晶,感悟历史和深层的文化记忆,进而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忧患意识这不仅是保护非遗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影像传播将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得到更好的呈现,在推动区域本土文化的辐射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 盛西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6.[2] 王巨山.影像记忆与文化表达—传播学视角下的非遗题材电影解读[J].传媒艺术,2014(6).[3] 路春燕.大众传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柴颂华,吕尚彬.基于5W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学术论坛,2016(7).[责任编辑:艾涓]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