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
76页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持续地满足采购方的规定,采购方应根据实际状况,采用如下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措施1)制定联合质量筹划采购现代商品,不仅购买商品自身,并且还要购买供应商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技术协助等方面的能力要有效地购买供应商的这种能力,需要把供需双方的能力对等协调起来,协调的措施就是制定联合质量筹划联合质量筹划中一般要涉及经济、技术、管理等三个方面1)经济方面这方面的内容涉及进行价值分析,以便协助采购者从合同中获得最大的价值;对成本、质量和交货期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以便实现最佳成本;对使用费用进行审查,使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在有些状况下,共同制定经济方面的筹划可以修正合同中的担保条款或现场服务的条款2)技术方面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筹划,这波及到采购方和供应商双方的各自职能重要涉及:①产品设计在这方面的筹划是弄清技术条件规定的含义,辨认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质量特性,拟定有关可靠性及其她有关的规定,必要时还要提供感官检查原则②工艺设计这方面的筹划是指在供应商内分派生产作业,共同使用高、精、尖设备,明确核心工序的参数及其含义,建立辨认和追查的体系。
当采购方觉得双方共同协商的工艺设计对它的独特需要是必不可少时,可以提出规定,没有得到采购方的承认,事先不得擅自变化工艺设计和操作措施这方面的筹划是指对人员培训和考核的规定,如,工序装置的原则,加工控制程序表,设备维护保养表,资料和文献的规定④检查与测试这方面的筹划是指波及计量、测试措施的原则化,测试设备的能力及定期检查,此外还波及质量原则3)管理方面这方面的筹划重要是辨认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动,并且建立明确的责任制来进行活动此外,还要进行沟通买卖双方渠道的工作,建立迅速、敏捷的信息反馈系统,变单向交流沟通为双程式多向沟通在复杂的合同中,多种程序和制度也相应地变得复杂起来,需要绘制流程图和规定特殊的条款,以保证沟通路线畅通无阻2)向供应商派常驻代表为直接掌握供应商商品质量状况,可由采购方向供应商派出常驻代表,其重要职责是向供应商提出具体的商品质量规定,理解该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有关状况,如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立,质量体系文献的编制,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实行,产品设计、生产、包装、检查等状况,特别是对出厂前的最后检查和实验要进行监督,对供应商出具的质量证明材料要核算并确认,起到在供应商内进行质量把关的作用。
对具有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建立固定的购销关系,采购批量大、技术性强、对质量规定严格的供应商,采购方还可派出质检组常驻供应商,不仅对商品质量进行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监督,并且还要监督买卖合同的全面执行,保证及时生产、及时发货,满足采购方各方面的规定同步质检组还可向供应商反映已购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对产品新的规定,促使供应商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断开发顾客所需要的新产品此措施是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常用的一种措施,其长处重要有如下几点1)对供应商商品质量进行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监督,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供应商及时返工,减少了供应商的质量成本2)从源头发现问题,便于迅速反映,对公司获得优质采购商品有利3)可根据本公司实际使用状况及进货质量控制IOC状况,专门严格检查某个项目,针对性强3)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采购方及时掌握供应商生产状况的变化由于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供应商的生产状况必然也会随之变化采购方应及时掌握其变化的状况,对生产发生的某些重大变化,应规定供应商及时向采购方报告如产品设计或构造上的重大变化、制造工艺上的重大变化、检查和实验设备及规程方面的重大变化等,供应商都应向采购方积极报告阐明状况。
采购方接到报告后,要认真分析状况,必要时应到供应商那直接理解,重要应弄清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多数状况下供应商变更产品设计,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是为了提高商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对保证商品质量是有益的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任何变化均有一种适应的过程,在变更的初始阶段容易导致商品质量的不稳定这就需要通过加强最后检查和实验来把关5)定期排序排序的重要目的是评估供应商的质量及综合能力,以及为与否保存、更换供应商提供决策根据排序的一般准则如下:(1)SOA供应商质量保证批合格率:一般规定不能低于95%2)IOC批合格率:一般规定不能低于95%3)商品投入后的质量问题:一般规定总的工序直通合格率不低于85%(因产品不同而有较大差别)4)答复纠正行动报告CAR的态度和速度:需及时响应,对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并有纠正避免措施(或更改作业文献,或进行工序改善等)5)交货期履行状况:能积极履行合约,并对延期交货做出合理阐明6)审核成果:审核的分数至少在60分以上7)与本公司人员的配合:在各项事务中与需方积极配合,协作良好以上项目乘积作为总分,供排序用排序周期一般为每季度一次或半年一次6)协助供应商导入新的体系和措施为有效地控制采购商品的质量,采购方应对供应商导入自己近年总结出的先进质量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积极地协助、指引供应商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质量保证能力。
采购方对供应商予以一定的协助对供应商是有利的,对采购方自己也是有利的对供应商的协助是多方面的,重要目的不是扩大生产能力而是提高商品质量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可协助供应商组织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实现检查和实验的原则化、规范化贯彻ISO9000族原则,争取质量体系认证,协助供应商导入6Sigma系统等对供应商的帮促重点是加强商品质量的单薄环节,解决影响商品质量的核心问题供应商关系管理1 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之下,世界经济的变革已经进入了加速状态世界经济一体化,公司经营全球化,以及高度竞争导致的高度个性化与迅速变化的客户需求,令公司与顾客、公司与供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和复杂公司常常需要与遍及全球的对象进行合伙或服务,在增长合伙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战略联盟的同步,还需要解决更多、更迅速的变化,更迅速地做出反映,以及在广泛的地区分布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进行迅速精确和有效的沟通与信息交流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与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为了20世纪末公司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热点"。
与客户关系同样,供应商关系同样是公司与生俱来的,在产业整个供需链条的每个中间环节,都是由客户-供应商连接起来的,上述的种种因素,也同步在不断增长公司与其供方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管理的艰巨性,任何一端的失误,都会导致公司经营的失败这不仅规定我们要将供应商关系作为公司供应链上重要的一环加以强调,还需要系统地总结供应商关系管理独特的规律,并且采用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公司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基本2 什么是供应商关系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RM),是公司供应链(Supply Chain)上的一种基本环节,它建立在对公司的供方(涉及原料供应商,设备及其她资源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以及与供应有关信息完整有效的管理与运用的基本上,对供应商的现状、历史,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沟通、信息交流、合同、资金、合伙关系、合伙项目以及有关的业务决策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支持3 基本内涵3.1 信息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建立,波及到广泛的基本信息,例如:· 供应商(现行的,过去的,潜在的)的基本资料,涉及组织,人员,联系措施,地址,交通等; · 有关供货品种、价格、品质、周期等方面的信息; · 供货状态与历史数据,实际采购、供货状况的具体记录; · 潜在的供应品种,能力等; · 审核、评估的、改善的记录; · 重要的沟通、或事件解决(例如联系、退货、争议等)记录; · 双方合伙的项目,将来的发展筹划; · 双方交流的文献(例如合同、变更、设计资料、品质原则等); · 供方的其她信息,例如设计状态、进度,有关筹划安排等; · 对状态趋势的预测;等等。
老式的公司管理系统(例如许多由MRPII发展出来的ERP系统),虽然涉及了有关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和功能,但这些信息一般不够完整,局限性以充足支持复杂完善的管理功能,要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对上述的基本信息加以完善的管理4 关系与沟通 关系与沟通,涉及人之间的,以及组织之间的,这不仅仅是对有关的对象有关信息的系统管理与应用,也涉及对多种多样的沟通渠道(例如多种基于网络的新型通讯/互动方式,电子信件,实时通讯,视频会议,远程的小组协同工作等)的直接集成与支持,以及对业务、事件、筹划的跟踪管理等在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中,不一定独立的实现这些功能,而是与相应的公司信息系统功能,例如分布式的公司办公环境相集成4.1 业务流程与业务类型 除了老式的"采购"业务之外,供应商关系管理需要关注所有与供方有关的业务,例如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战略合伙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共同开发筹划,对供方设计过程的直接参与,建立有效的沟通措施与渠道,意外解决的流程等近些年来的趋势是,作为"客户"的买方越来越进一步供方的业务流程,例如通过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模式,使两者之间的供需业务犹如在一间公司内的生产筹划和送货安排同样及时和有效,甚至将买方的原料仓与供方的成品仓合为一体。
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的一种基本目的,是将公司内部的工作流与供方的工作流直接衔接,以及直接解决跨越两者的综合业务,形成跨越组织界线的高效率的业务流程4.2 项目管理 与供应商合伙的简朴方式,是直接采购而今天一种典型的供需合伙,往往不限于单纯采购供货,还涉及以项目方式提供服务,合伙开拓/开发产品或服务项目,乃至指引协助供应商进行的改善筹划,督察供方内部为需方进行的项目,例如设计开发等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应当涉及或者集成项目与筹划管理的功能4.3 决策管理与支持 业务决策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数据和规则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应当提供精确、及时与充足的数据以及分析手段,并有效地实现与管理公司设定的规则,使得决策变的更加有效、透明和易于控制4.4 信息技术 对于小型的,产品简朴、供应关系单纯的公司,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难度也许不会充足体现出来,而稍大型的,产品构成复杂,特别是注重竞争优势,品牌营销方略的公司,常需要与大量分散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伙关系此时,一方面需要一种良好的,动态更新,充足共享,支持地理分散的应用与协同工作,并且易于管理的供应信息系统,进而,在完整、精确、及时的信息基本上,就可以进一步开发和运用多种记录分析、信息发掘或筹划项目管理、业务规则管理与决策支持工具等等,协助各个层次的业务人员迅速精确地理解需要的信息,高效率地做出决策或反映。
这样的系统,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干有效地实现4.5 与老式公司信息系统的关系 1990年Gartner Group提出ERP概念时,重要强调了当时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某些新特性(例如CS架构,GUI等),在多数公司管理系统开发商的实践中,一方面也是强调了在公司内部横向扩大或集成,例如全面的成本核算,设备、人员等公司运做的各项资源, CID/CIM的集成,其后才逐渐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加入到ERP之中而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SRM是老式的MRP/MRPII思路的逻辑延伸,这个延伸的两个"生长点",就是CRM与SRM在ERP的概念提出后,公司信息系统的发展重要体目前两方面:1. 开放性,支持基于互连网技术的分布式业务解决; 2. 集成性,追求所有子系统间(例如办公、个人筹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