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梁启超的家风教育及其当代价值.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676561
  • 上传时间:2022-07-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86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梁启超的家风教育及其当代价值    张红霞 孙纯纯Summary:梁启超是家风教育的成功典范梁启超提倡寒士家风,磨练子女的意志;主张亲情至上,用“爱”维系家庭情感;倡导公私德并重,培养子女高尚的道德;主张培养务实的学风,教育子女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他运用言传身教、因势利导、以趣导学等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强调知行合一、凸显爱国情怀是其家风教育的突出特点其家风教育中强调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引导当代子女实现人生价值;重视培养务实学风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提高当代子女的治学水平;注重为人处世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引导当代子女建立和谐的群己关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助于促进当代子女成才Key:梁启超;家风教育;当代价值:G122;G78:A:16735595(2018)010083062016年12月12日,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好家风不仅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人的家风教育为世人所称道,如梁启超、曾国藩、颜之推等其中,梁启超是家风教育的成功典范,他在培养子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当前,重新审视梁启超的家风教育对优化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梁启超家风教育的主要内容梁启超的家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也是梁家满门俊秀,九个子女皆有所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梁启超家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寒士家风,磨砺意志梁启超的家风教育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特别是深受“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内圣”即“磨练人格”,希望子女养成上进好学勤俭坚忍的性格外王”则是希望他们能专注自己的学问,并在各自的专业上有所建树梁启超出身于半耕半读的家庭,贫寒清苦的成长环境以及父辈的影响,使他逐渐养成了勤俭好学的性格民国初年,梁启超已经跻身于上流社会,他官居要职,兼顾著书讲学,经济收入非常可观,尽管如此,他依旧教育子女杜绝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要求他们像“寒士”一样勤俭节约且好学上进,接受各种困难的磨炼在梁启超的教导下,他的小儿子梁思礼在美国留学期间,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没有利用父亲名望获得各方面的照拂,而是在清苦的环境中刻苦学习,努力不懈,顺利完成了学业,先后获得了机电工程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并逐渐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二)亲情至上,以爱沟通梁启超非常注重亲情,他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感情”,“爱”一直贯穿其家风教育的始终。

      他虽然一直忙于政治活动与学术研究,陪伴妻儿的时间很少,但对子女的爱却是浓厚的他强调情感是维系家庭的纽带,爱是家庭的根基梁启超写给子女的诸多书信是他注重亲情的最好体现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有七个留学海外,17年间,他们的家书往来持续不断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书信有2 000多封,每封家书既没有严厉的教训式的话语,也没有居高临下的严父姿态,而是跟子女娓娓道来,语气温和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书信中对每个子女都有很亲切的称呼,他称大女儿思顺“大宝贝思顺”,称二女儿“小宝贝庄庄”,称大儿子、小儿子“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称小儿子为“老白鼻”,这充满亲情的称呼拉近了他与子女之间的距离在子女的心目中,父亲的角色转换成了朋友,而且这位朋友知冷知热还能指点迷津梁启超用自己的爱感化着儿女,让他们懂得被爱的同时也要关爱他人三)学风务实,学贯中西民国初年,出国留学热潮兴起,国民争先恐后留学海外,而多数人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并非是追求知识,而是想获得一纸文凭,以便作为日后加官进爵、飞黄腾达的敲门砖梁启超对这种浮夸世风嗤之以鼻,他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端正态度,把做学问当作一生的追求其长子梁思成在美国求学期间,对于学校古板保守的教学方法颇为不满,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了,并写信告诉父亲自己的想法。

      梁启超劝诫他说:“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1]次女梁思庄在加拿大渥太华市上中学期间成绩非常优秀,想提前一年考取大学,而梁启超认为求学问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于是他写信告诉思庄:求学问不是求的一纸文凭,而是求的真学问和真本领,把文凭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他还把求学比作建筑,只有把根基砌好了,建筑才能牢固他指出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求得真学问,用自己的知识造福国家和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而不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因此,梁启超要求子女们对待学问都要踏实勤奋,不能急于求成在他的教导下,其每个子女都务实上进,学贯中西四)生于憂患,安之若命数千年来,在忧患意识的激励下,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社稷、为了百姓疾苦奔走呼号、甘于奉献,这是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一直拥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忧民情怀他生活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在一个国家主权沦丧的环境中,想要求得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已属不易,梁启超却能抱着一种安之若命的心态,以一种坦然的情怀,面对日益艰难的生存环境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逢乱世,忧国忧民之际,也能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梁启超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波折,生活阅历非常丰富他把生活当成一门学问,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行事风格基于此,梁启超教育子女在有忧患意识的同时,要看淡生活中的得与失,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人生中遇到的风浪和挫折正是这种心态使梁启超的子女们在时局动荡的艰难环境中还能从容应对时事并有所作为二、梁启超家风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梁启超的家风教育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在其子女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梁启超家风教育的特点梁启超是一位情感细腻的父亲他对子女的教育既非常理性又富有情感,既重视子女健康成长又关照社会现实需要其家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梁启超的前后两任妻子,虽然有名分之分,但梁启超对她们却是平等相待,倍加珍惜与呵护,使得家庭氛围十分和谐原配妻子李蕙仙通情达理,对梁启超的工作十分支持,梁启超也视妻子为红颜知己,无所不谈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李蕙仙和梁启超的家人们在澳门避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李氏悉心服侍老人,哺育女儿梁启超的第二任妻子是王桂荃,贫寒的出身造就了她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性格王氏非常善于处理与公婆、子女们的关系,经营的家庭其乐融融梁启超对王桂荃也是十分尊重,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妻子,希望孩子们孝敬母亲。

      在子女们的眼中,两位母亲的性格截然不同,李蕙仙对他们要求严格,而王桂荃对他们却温柔和蔼孩子们在感受到伟大母爱的同时,也学到了母亲身上的优良品质,比如尊老爱幼、严于律己、坚忍不拔、勤俭持家等可以说,梁启超子女的成才凝结着梁启超与他两任妻子的心血,同时也与其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睦的家人关系、饱满的情感教育有密切关系2.强调做学问要知行合一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梁启超教育子女做学问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要注重社会实践在得知国内考古学家要与瑞典考古学家共同前往新疆进行实地考察的消息之后,梁启超马上写信给次子梁思永说:“跟着欧洲著名学者作一度冒险吃苦的旅行,学得许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于终身学问有大益的所以我不肯把机会放过,要求将你加入[2]而后梁思永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国内考古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并主持了国内众多的考古实践在实践中,他随时记录并及时解决考古过程中的新发现、新问题,学问长进很快,最终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在梁启超的教导下,子女们都非常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长子梁思成在哈佛求学期间打算撰写题为《中国宫廷史》的博士论文,但因其对中国宫廷建筑不甚了解,写作计划进行得不顺利,于是他决定对中国的宫廷建筑进行实地考察。

      梁思成在妻子的陪伴下对中国200多个县、2000多座古代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战乱、疾病等各种困难都没有把他打倒,最终著成了《中国建筑史》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著作3.注重爱国情怀的培养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才能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国家才能强盛梁启超一生起起落落,在政坛上有风光也有失意,但是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他认为,若想国家强盛,首先要培养人才,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所以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爱国主义教育,告诫子女要把学问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长子梁思成心系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保护了北京的古文物、开拓了古建筑研究的道路,为中国的大学规划建成了两个建筑系等,这足以证明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次子梁思永一直为祖国的考古事业奋斗,即便是在病榻上依旧为新中国的考古工作出谋划策,指导相关的考古研究他为了培养和充实新中国的考古人才和力量,亲自主持考古培训班的工作小到人员的培训,大到教学器材的设置、教学人员的分配等,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幼子梁思礼在美国留学期间,一直是留美华人爱国组织中的骨干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义无反顾地与梁思懿一家返回祖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而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全程参与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建设,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子女们的爱国之举都源于梁启超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梁启超家风教育的方法梁启超家风教育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科学的教育内容,而且与其灵活多样、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法有密切关系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家风教育中,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子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是家风教育的重要方法梁启超非常重视以身作则,把自己当作子女的楷模,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在梁启超看来,优秀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本领、求学之道并不是通过理论灌输就可以让子女领悟的,父母的率先垂范可以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影响子女梁启超虽然一生颠沛流离,但一直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不仅仅要有一颗爱国之心,还要用渊博的知识报效祖国梁启超注重亲情,与两位夫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对子女舐犊情深,亦父亦友,他用真情维系家庭的和谐,用爱沟通情感正是受父亲的影响,子女们在留学海外期间,生活上相互扶持,学业上相互促进梁启超无论是处于忧患还是安乐的境地,都保持释然、乐观的心态他这种生于憂患、安之若命的平常心始终感染着子女,使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始终保持着豁达向上的心态,充分享受人生的苦与乐。

      2.尊重差异,因势利导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通过细心观察子女的生活细节,了解子女们的兴趣与爱好,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他在子女的教育上十分民主,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也没有把子女培养成固定的模式,而是尊重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特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认为:“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3]他希望每个子女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彰显个性在子女面前,梁启超没有摆出封建家长专制的姿态,在子女的学业、生活、婚姻等问题上,都与子女商量,听从子女的想法后再做决定梁启超教育子女做学问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比如长女梁思顺对诗词歌赋有浓厚兴趣,他便经常让思顺帮忙整理文学资料,然后总结心得体会后来,梁思顺在诗词歌赋方面成就斐然,编写出了巨著《艺衝馆词选》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与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密切关系3.趣味教育,以趣导学梁启超一直是趣味主义教育的倡导者他曾明确宣称:“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 我便答:趣味主义有人问道:你的人生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拿趣味做根柢[4]梁启超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没有趣味,生活就失去了方向,生命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他把趣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