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溶解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2页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溶解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 活动目的本次科学活动旨在帮助幼儿园大班孩子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和规律,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2. 活动流程2.1 活动准备教师预先准备好实验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 透明塑料杯• 红色食盐、糖、蓝色豆腐渣、黄色撑糕饼干、绿色烤薯片等颜色鲜艳、味道不同的小块食品• 水• 小勺子• 记录表格• 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实验安全用具2.2 活动过程2.2.1 引入环节教师通过观察鸟儿喝水、糖块、盐等物质溶解的现象来引导孩子们自发地表达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和想法,了解孩子的先前知识水平和思考方式,如:• “水能把糖块溶解了,糖块没了• “听说盐可以融化积雪,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盐变成了水• “糖和盐都可以溶解,可是为什么味道不一样呢?”2.2.2 实验操作环节在孩子们的饼干、烤薯片、豆腐渣等食品前,教师提示孩子们将每种食品分别放进不同的塑料杯里,记录数量,并预测它们与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孩子们手拿小勺子,从小缺口处将每种食品加入塑料杯内加水口,现场观察、记录与讨论食品在水中溶解速度与质变化,预测与实际的差异并合理解释。
教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一定的溶解知识和实验安全注意事项2.2.3 环节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每种食品的溶解情况记录在表格上,并分析各种食品的溶解情况差异及原因,如:• “为什么糖比盐容易溶解呢?”• “撑糕饼干和烤薯片溶解的时候为什么变异的颜色不一样呢?”• “我们为什么要用热水而不是冷水?”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并帮助孩子门活动中的收获与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够探究事物的方法3. 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观察记录和交流分享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溶解现象及其规律,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此外,活动中孩子们预测与实际差异的讨论、思考和解释,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素养然而,活动并不是完美的在实验环节,由于孩子们的年龄较小,对安全措施的意识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严格掌控活动后期,我发现一个与我预期结果不同的现象并不是那么好解释通过分组、探究,我发现许多孩子天生缺乏创新思维,对实验中的问题似乎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如下几点:1.更好地掌控实验活动中的互动安全;2.应当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引导孩子们提高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