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信天游的发展.doc
5页关于信天游的发展在2007年的时候,陕北民歌作为传统音乐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信天游是陕北名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北名歌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信天游之所以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是因为它的背景环境和歌曲的本身特点等方面都有着特殊之处和其他民歌不可取代的价值信天游又叫做“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是属于山歌类的歌曲信天游是在黄土高原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它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陕西北部不像平原一样有着平坦的土地,它主要是由连绵起伏的山脉和一道一道的沟壑组成的,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民都生活在大山当中,大多时间都与外界相隔绝,唱信天游无疑是陕北人民单调枯燥贫乏生活必不可少的调节剂信天游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自由吟唱,当陕北人民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面对着荒芜的、人烟稀少的环境时,只要是当心有所感,便会放开嗓子歌唱起来信天游反映了陕北人民的心声,也是他们生活的映射在旧社会时期,当地人民以农耕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但是陕北的土地比较贫瘠,加上干旱少雨,农作物收入低,他们常年忍饥挨饿以野菜为食,时常因天灾甚至连野菜都吃不上。
生活一直都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陕北人民就只能通过歌声向苍天倾诉生活的困苦、艰难如这么一句歌词:天上的星星哟一颗颗明,地上的人儿哟就数我苦命山丹丹开花背洼洼上红,受苦人盼的是那好光景;还有《老天爷杀人不眨眼》中的:青天(你的个)蓝天紫不蓝蓝的天,老天爷你杀人不眨眼,杀了丈夫心上实实的惨,可怜我的丈夫二十三,水缸里没水谁给我担,撂下一双儿女谁照管……都描写的是陕北人民的苦难生活由于地形封闭,封建思想也比较深,歌唱信天游也把自己对自由、爱情、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种创作方式是:陕北由于交通不方便,生产、经贸全靠驴、骡子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为“脚户”、“脚夫”、“ 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其然地以唱歌来打发时间,也是对感情的一种抒发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如比较有名的《脚夫调》中描写的:三月里(那个)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人儿(呦)这样苦命我想起(那个)我家好(呀)心伤,可恨(的那个)王家奴才(呦)把我逼走离家的(那个)到今三年有零,不知道(那个)妻儿(呦)还在家中?我在的(那个)门外你在(那)家,不知道(那个)咱娃儿呦干(呦)什么 ?自从我(那个)走了甩下(的那)她,十三岁(的个)小娃娃(呦)做(呦)什么?①这些脚户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
俗语说“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陕北人无论何时都可以用信天游表达着内心的喜、怒、哀、乐在革命时期,红军的到来使得陕北人民的生活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的影响下,在当时的革命的背景下,虽然信天游大多演变为歌颂党,变成宣传性的歌曲,但是其中赞美美好生活的内容也有很多可以说,信天游是陕北人生活的一部分,唱歌就是生活信天游的节奏明显,韵脚多变,音乐大多由上、下句乐段构成信天游曲调所用的调式以徵调式、商调式为主,羽调式也较普遍,再就是宫调式在曲调方面上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上,徵是现代音阶中的sol,宫就是do,商是re,羽是la信天游中无论所用音级多少,变声、偏音地位如何,以五声音阶为骨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上句分为两个腔节,并在头一个腔节上作较长的延伸,给人以辽阔悠远的感觉下句一气呵成,在上、下句变化反复的歌唱中,歌手们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信天游全曲音调总的趋势是向下降落的,前部分高,后部分低,且幅度很大,极像语言中浓重的叹息声这种从紧张到松弛的趋势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多以七字为一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世的赋、比、兴体和押韵手法,灵活多变的句型,它的生动词汇等,都在历代民歌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信天游同样继承了《诗经》的这种创作手法,信天游的歌词,上句常常使用“比”、“兴”的手法,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则是比较具体的叙事或抒情上句的“比”、“兴”,极为生动,巧妙,为的是引出或映衬下句的具体诉说它的比兴面很宽泛:上到日月星辰,下到山水树木;从日常起居到鸟禽虫鱼,听起来既出乎意料,有尽在情理之中如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中唱的“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属哥哥你好”再像著名的信天游《蓝花花》中唱的: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数上蓝花花好……②歌词中第一段的上句用的是“兴”的手法,以青线、蓝线颜色的鲜艳夺目,来象征和映衬蓝花花的动人风采;第二段的上句用的是“比”的手法,以田地间各种农作物中个头最高的高粱,来比喻女孩子中蓝花花的出色语言真实、自然、质朴,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歌词中常常出现陕北语言中惯用的重词叠字或者是衬字,并以此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蓝花花》就是明显的例子另外歌词中还夹杂陕北方言来加强语言的趣味性,如“鸡蛋壳壳点灯半坑坑明,烧酒盅盅淘米不嫌哥哥穷”、“前山糜子后山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其中的“酒盅盅”、“哪达儿”都是方言土语,单纯质朴而具有鲜明的陕北语言个性特点。
陕北人本身就具有粗犷的、随性的、奔放的性格所以信天游的演唱方式也是很特别的,传统信天游的演唱者常使用干涩、苍劲的音色在荒无人烟的山上或是羊肠小道上歌唱,给人一种凄凉但很有力度的感觉不难让人联想起黄土高原的空旷寂寥而且干燥、人口稀少的大漠风情,刚好信天游这三个字从字面上理解也是表达了这么一种意思这么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是独特的信天游了信天游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还说明了此项遗产已经处于比较濒危的状态,需要对它采取行动进行保护其实不光是信天游面临着这样的境况,其他的山歌也有这样的情况作为需要保护的信天游,不能光依靠政府、大众或是媒体对它的关注或是保护,信天游自己必须要进行发展虽然说不清信天游具体是什么时候被创作出来的,但是从歌词中“比”、“兴”的手法与《诗经》类似可以推断,信天游可能是属于比较久远的歌曲,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变化、发展才最终成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信天游,所以信天游想要继续保留下去,想要继续延续下去,不至于突然中断,它就还要发展,要进行适当的变化有些人在信天游的发展问题上认为,既然是对它自身的一种保护,就应该原封不动、不能有一丝半点的“走样”但是我认为这种保护是不存在的,是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做不到的。
我认为信天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的群众,它就会很快的消亡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发展信天游也是要有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继承信天游的精髓之处,也可以说是信天游的“灵魂”所在所谓的“灵魂”就是信天游的曲调、唱词和唱腔虽然说旧社会时期各个地方的人民都因为地主的剥削而遭受着苦难,而且有的地方也用歌曲的形式来表达内心,可能歌词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相比较于其他山歌,曲调、唱词、唱腔是信天游最突出的特点,是别的山歌所没有的比方说,就拿信天游与南方的一些山歌比较,不论是信天游的曲调还是唱腔都透露着北方的粗犷和寂寥,由于南方的秀山秀水,南方的歌者肯定不能像信天游一样喊出来,它一定是优美、悠远,音色是缠绵的就算是同在北方的甘肃的花儿,也会与信天游有所不同,所以如果在发展中丧失了这些特征,信天游也就不被称之为信天游了,就算是缺失这其中的一种,也不能构成现在独特的信天游因为信天游要发展,就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我认为在原本的信天游上可以增加一些新的东西与之相结合当然就算是增加了一些新的部分,信天游也还是要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得过分推陈出新,我们不可以把信天游变成另外的一种歌曲,这样就变质了。
在保留信天游精髓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新的音乐元素就比方说上世纪80年代,曾流行过这样一首曲子——《信天游》歌词是这样写的: 1.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失的岁月 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2.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3.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4.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天上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这首歌曲是两段体的歌曲:A段是商调式上句落在低音la,下句落在主音re上具有信天游音乐形态特征的四度跳进出现在第三小节和第五小节,同传统信天游相比又不太频繁B段是徵调式,旋律没有跳进,比较平缓,给人展示出回忆依旧、思绪悠悠无限延展的图画,也像是逐渐远去的呼唤《信天游》继承了传统信天游两个乐句一个乐段的传统,但是突破了单段体的结构,发展为两段体,分别为商调式和徵调式,进行调式的对比变化,所以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它是把原来的民歌用压缩、变化的手法,保留了原来的骨干音,使风格不变,基本结构型不变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打破了原来的双四度框架,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情绪的需要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但是却又“新中有所本,变中不离根”。
从词上看,长长的句子好像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比兴”手法,但它是采用了在信天游中“赋”的手法,并结合“比兴”手法写成的所以还是有保留传统信天游的特征的如果现在创作信天游,不妨可以借鉴80年代时期的像《信天游》这样的歌曲 信天游是一代代陕北人们在昔日贫瘠的土地、草原、荒漠上耕作、放牧时唱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人民不可分离,它是陕北的人们抒发思想情感和寄托理想的“咏叹调”信天游是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创造出来的信天游又会影响着陕北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断延续下去就像是生活中的盐一样,陕北人每天都会唱,当地的老百姓在其生命历程里唱信天游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粮食,成为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跟以前的信天游相比为什么现在信天游的存活状况这么差,我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创作的歌曲没有贴近现在的陕北人的生活虽然近几年有一批改编和新编的信天游,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像这样的歌曲人们并不是很喜欢这些新编的歌曲之所以不被人们所认同,原因就在于这些词曲的作者深入生活、群众不到位,对当今陕北人们的生活变化了解不够仔细,对新时期陕北人民的心理世界与生活方式等情况了解不深歌曲不能够贴近人民,连最起码人民心里的信天游的条件都不符合,所以人们当然不能喜欢,不能传唱。
还有,在词曲的改变与创作上,不能太重视政治观念而轻视生活情趣如果忽视了信天游的人民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朴实性等内在特点,作品就会缺乏生活气息和本土风味,唱出来的歌曲就会干巴巴,就会抹杀了信天游所固有的那种苍劲和有力等特点,也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功用性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功用性越大,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就越大,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文学的功用性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对信天游而言,不同时期的信天游其社会功用也有很大差别,而且信天游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功用性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信天游在不同时期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信天游在生活中是人们排忧和诉苦的一种方式这一时期,信天游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在一起,相依相存,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一言一行革命时期的信天游是作为宣传歌曲和革命歌曲而被创作出来的,除了宣传党歌颂美好生活外,信天游也作为记事性的歌曲传唱,这一时期的有些信天游记录了革命的战事或是人物,反映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诸多历史事件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劳动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信天游所固有的排忧性和诉苦性随之消失,至于革命形式的信天游在当代就更不能适用了,宣传性、歌颂性和记事性这种特殊的功用也会因时代的变迁而不再发挥作用了。
虽然以前时期的功能相对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