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doc
9页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洋务运动中的洋学堂洋务运动又名自强新政或同光新政它在军事上,以“自强”为目标,仿效西方建立新式军事工业,创办海军,装备、编练新式陆军在经济上,以“求富”为目标,建立以官办和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的新式民用企业, “稍分洋商之利” 在文化教育上,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语言、科技、军事,派遣留学生文化教育是洋务新政中与军事、经济同等重要的内容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 ,以应外交需要,这是清政府兴办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的最初动机洋务教育由通解西语发端,根本原因是当时亟需翻译人才,是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语人才匮乏的刺激1860 年 9 月,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临行前把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留在北京议和奕訢令先期被俘的英国参赞巴夏礼致信联军统帅联系,巴夏里遵嘱草成中文书信一封,但在信的末尾写了几行英文当时朝中文武无一人认识英文,不知所写何意,不敢立即发送后听说天津有一叫黄惠廉的广东人识得英文,于是急忙请黄惠廉来京黄到京后一看,几行英文不过是巴夏礼的英文签名及年月日巴夏礼的这次不大不小的玩笑深深地刺激了奕訢和议成后,痛定思痛,他立即与桂良、文祥联名上奏,要求开办外语学校。
奕訢在奏折中沉痛地说:“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11862 年 7 月,同文馆正式上课同文馆的创办是中国近百年来教育现代化的开端同文馆创办之初,只有英文馆,1863 年添设法文馆并将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设立的俄罗斯文馆归并进来1867 年添设天文馆和算学馆1871 年添设德文馆,1873 年附设印刷所,所中有手摇印刷机7台,并备有中文活字和罗马体活字1876 年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同年,制定“八年课程计划” ,学生不仅要学西语,而且要兼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八年课程计划的公布在同文馆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同文馆从过去单纯的外语学校变成以外语为主、兼习多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888 年添设格致馆和翻译处,并建立天文台和物理实验室1897 年添设东文馆,学习日文1902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历时四十年,至此结束在同文馆的发展史上,震动最大、引起非议最多的是天文、算学馆的设立同文馆创办之初,因系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且有康熙朝设立俄罗斯文馆的先例,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在倡办洋务的过程中,奕訢等人认识到“制造机器、火器,必须讲求天文、算学”1鉴于当时中国相关人才乏绝的实际状况,奕訢上书同治帝,请求在同文馆中添设天文、算学馆,招考“满、汉举人,恩、拔、副、岁、优贡生” ,以及科举出身“五品下京外各官”入馆学习奕訢等人的主张先后受到了掌山东道监察御使张盛藻和同治帝的师傅倭仁等人的1奕訢等人奏折,《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 2679 页,中华书局 1979 年版1奕訢等人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 44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竭力反对他们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 ”1“今以诵习诗书者而奉夷为师,其志行已可概见,无论所学必不能精,即使能精,又安望其存心正大,尽力报国乎?”2面对倭仁等人的责难,奕訢等人据理反驳他们认为“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3处于列国并争的今日世界,只有“采西学,制洋器” , “谋自强” ,中国才能自立于世界倭仁等人“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以为“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4在奕訢等人的反击和朝廷的支持下,天文、算学馆得以设立,倭仁等“涕泪滂沱”而退。
围绕天文、算学馆的争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次争论在这场论辩中,奕訢等人取得了胜利,但这一胜利相当有限当时北京官场和知识界议论纷纷,不少人赞同倭仁等人的观点据翁同和的日记记载,当时“京师口语藉藉,或粘纸于前门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或作对句:‘未同而言,斯文将丧’ ;又曰:‘孔门弟子,鬼谷先生 ’ ”5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倭仁等人的攻讦下,同文馆报名处门可罗雀, “或一省中并无一二人愿投考者,或一省中仅有一二人愿投考者,一有其人,遂为同乡、同列之所不齿”6半年之中报考同文馆的共有 98 人,这些人当中无一人是科举正途出身,至临考时又有二十多人弃考,仅 721倭仁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 9 页2倭仁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 12 页3奕訢等人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 45 页4奕訢等人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 11 页5 《翁同龢日记》第一册第 521 页,中华书局 1989 年版6 于凌辰奏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 16 页人应考,最后勉强录取了 31 人。
这 31 人大多是些素质低下者,一年后因程度太差退学二十人,最终完成学业的更少,只有五人顽固势力的诋毁、非议,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落后、保守,束缚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步伐1862 年同文馆创立之初,仅有学生 10 名,全部为八旗少年次年增设俄、法文馆,学生各十人,也都从八旗子弟中遴选1867年增设天文、算学馆后,学生来源扩大,不再是清一色的八旗子弟1887 年是同文馆的鼎盛时期,学校共有学生 120 人,此后直至学校停办始终没再超过这一数字同文馆学生的入学途径主要有咨传、招考和保送三种咨传的对象是八旗子弟,由总理衙门在各旗推荐的少年中遴选咨传是同文馆早期(1867 年以前)学生的主要来源招考始于 1867 年天文、算学馆的设立1867 年、1870 年、1878 年、1885 年,同文馆曾先后四次招考学生保送学生的任务由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执行从 1868 年到 1899 年,上海和广东各保送五批,共 74 人(沪 28 人,粤 46 人)除咨传、招考、保送外,也有一些学生是通过达官显贵或同文馆中的教席推荐入学的在当时,“这不但不算作弊,而且算是帮助同文馆”1馆中学生的待遇分两类,一为领膏火(津贴)的额内生,一为不领膏火的额外生。
初期的学生全部是额内生,每人每月膏火银三两1867 年设立天文、算学馆后,为了吸引正途人员,学生每人每月发银十两,此外,学校还负责提供学生饮食、住宿据齐如山回忆,当时学生的待遇相当不1 《齐如山回忆录》第 28 页,宝文堂书店 1989 年版错:驻馆的学生,除不管衣服外,其余都管,所谓煤油蜡烛,微如纸媒洋火等等,都由馆中供给饮食最优,六个人一桌,共四大盘,六大碗,夏天一个大海,还有荷叶粥果藕等等冬天则无大海,而添一个火锅盘碗中的菜自不必说,单说这火锅,共分三种,任凭学生点要,一是什锦锅,二是白肉锅,三是羊肉锅,所有各种羊肉片、鱼片、肝片、腰片及鸡蛋冻豆腐等等,合着一切作料应有尽有,总之跟从前北平正阳楼一样,吃不够再添这还不算,如果不愿吃,仍可随便要菜不但此,倘有熟人来亦可留饭,也是随便要菜,不但吃饭一文钱不花,连赏钱都没有1同文馆学生的考试分月课、季考、岁考、大考四种大考由总理衙门主持,每三年一次,优者保升官阶,次则记优留馆,劣者除名馆中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主要在外交、涉外部门,以及洋务派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和学校中同文馆的教师(当时称教习)按其职责分为总教习、教习、副教习总教习一职设于 1869 年。
在同文馆四十年的历史上,只有两位总教习,全是洋人:第一任美国人丁韪良,任期为 1869──1894 年;第二任爱尔兰人欧礼斐,任期为 1894──1902 年馆中的教习,原来设想创办之初由西人担任,再逐渐培养华人教习取代,但后因课1 《齐如山回忆录》第 30 页程扩大,大部分学科国人无法讲授,只好续聘外人充任在同文馆四十年的历史中,除教授中国语文的汉文教师外,只有算学馆的李善兰、席淦、王季同三人是中国人,其余都是西人据统计,馆中曾先后聘过五十一名外国人担任西学教习这些洋人中固不乏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但更多的是滥竽充数的“万金油” 馆中的副教习一职,从学生中挑选优秀者兼任同文馆的创办,开晚清洋务教育之先声随后,各种洋务学堂在各地先后建立起来语言学堂:除同文馆外,有上海广方言馆(1863 年,此为开办的时间,下同)、广东同文馆(1864 年)、上海留美预备学堂(1871 年)、南京同文馆(1883 年)、新疆俄文馆(1887 年)、台湾西学馆(1887 年)、珲春俄文馆(1888 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 年)等这些语言学堂均仿同文馆而设,有的学校的章程也大体照搬同文馆的军事学堂:主要有福建船政学堂(1866 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 年)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1888 年)、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 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 年)、广东黄埔鱼雷学堂(1884 年)、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1890 年)、北洋旅顺口鱼雷学堂(1890 年)等。
这些军事学堂大多属水师学堂在水师学堂中,除前两所外,均创办于中法战争之后1885 年,清廷接受中法战争中水军失利,陆路缺少应援配合,孤军作战,处处受人牵制的教训,决定“以大治水师为主”1从 1885 年到 1888 年,仅用了三年多时间,1 光绪十一年五月上谕, 《光绪东华录》第 1943 页,中华书局 1958 年版就建立起了一支稍具规模的现代化海军各地水师学堂的出现,便是这次“大治水师”的产物然而,1888 年以后,因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北洋舰队无力添置新的船只和设备,1890 年后也再无新的水师学堂创办实业、技术学堂:主要有上海机器学堂(1867 年)、福州电报学堂(1876 年)、广东实学馆(1881 年)、天津电报学堂(1880 年)、上海电报学堂(1882 年)、金陵同文电学馆(1883 年)、两广电报学堂(1887年)、台湾电报学堂(1890 年)、天津医学堂(1894 年)、山海关铁路学堂(1895 年)、南京陆军学堂附设铁路学堂(1896 年)、湖北矿务工程学堂(1892 年)等这些学堂除上海机器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外,均创设于 1880 年之后,这是与洋务派早期竭力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强,70 年代中期以后致力于发展民用工业以求富、 “先富而后强”的战略调整相一致的。
合以上语言、军事、实业、技术各类学堂,约三十所这些学堂大多应急而设、因人成事设在京师的少,设在地方的多;设在内地的少,设在通商口岸的多;高层次的少,中低层次的多;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教育少,满足特殊需要的专业教育多;科学理论教育少,应用技术训练多没有统筹规划,零打碎敲、缺乏整体性与全局性是洋务教育致命缺陷之一洋务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是一次开风气的尝试洋务学堂的创办适应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趋势,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洋务教育打破了传统的科举教育在内容上的狭隘性,第一次承认了声、光、化、电、西语、西史、西法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开启了以学习近代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教育的先河洋务学堂的集中学习、班级授课、统一招生管理考试等,已明显具有近代教育的形式洋务学堂还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翻译人员和外交人员,第一代海军人才和科技人才这些人好比是种子,随着他们的扩散、迁徙、流动,新知识、新观念、新气息被带往清政府的各个部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帝国的苏醒和新生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1作为主持同文馆二十五年的总教习,丁韪良的这句话并非虚言客观地评述洋务教育,不能不看到,这又是一次重要的但却并不成功的尝试。
洋务教育从 1862 年 7 月同文馆的创办到 1895 年甲午战败,历时三十余年,仅兴办各类学堂约三十个,这些学堂及其培养的人才相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需要来说,可谓万不足一洋务教育没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培养一批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