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doc
14页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摘要:波普尔从反对逻辑证实主义的归纳方法论出发,通过对科学划界标准进行论证,揭示了科学理论所具有的“人性方面”他以他所特有的风格与极化形式建构了证伪主义理论体系,使证伪观极具尖锐性,尽管证伪主义是片面的,但是,深刻性、鲜明性、尖锐性也是不可否认的,对于科学理论创新具有启发性关键词:证伪主义;归纳;猜测;反驳;逻辑卡尔·波普尔(1902---1994)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出生于维也纳圣代伊特区希梅霍夫,父亲是维也纳法学博士、自由派律师母亲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家庭的熏陶对波普尔日后的哲学事业的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使波普尔享誉世界的“证伪主义”理论体系与小时候的家庭背景以及自己善于哲学思考是分不开的波普尔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任教于新西兰,19846年赴伦敦大学执教此后一直居住于英国波普尔晚年多病,最终因患肠癌、肺炎、肾功能衰竭等病,医治无效,1994年在伦敦病逝享年92岁波普尔是证伪主义的创始人,他在逻辑学、认识论等许多方面提出的批判证伪主义为核心的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对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理论的创新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一、促进科学知识增长的两种构建机制。
一)归纳主义方法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主要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传统的归纳主义方法提出来的而逻辑实证主义是以传统的证实的观点,以归纳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自弗洛伊德·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后,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科学知识增长的构建机制在科学家形成了一种共识,“即通过观察,把握经验事实,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再对这种归纳进行证实,这样便能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普遍,从偶然发现必然”【1】这便是归纳主义方法论而逻辑实证主义也成为现在自然科学革命的第一个哲学产儿从传统的经验主义观点出发,运用现在逻辑工具对1895年到1905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做了方法论的总结,不过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科学知识的增长只是通过归纳方法由经验证实的真命题集合来增加的C·D布劳德也明确指出:“归纳法是自然科学的胜利,却是哲学的耻辱2】因为归纳法只是现在逻辑方法论,而非科学知识增长的方法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是最为尖锐与深刻的,“不可能有理性的论证来证明,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类似于我们经验过的例子”【3】,所以“在经验给我们指出他们恒常数结合以后,我们也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使自己相信,我们为什么把那种经验扩大到我们曾观察到的那种特殊的事例之外。
我们只能假设,却永远不能证明我们所经验到的那些对象比如类似于我们所不曾发现的那些对象”【4】波普尔如后的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大部分的观点都与休谟对归纳法批判中的一致,认为科学理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是我们未知的东西,只能猜测或是假设,而永远不可能认识到本质所有的天鹅皆为白色”该命题曾经得到大量的经验事实的证明,人们一直都是这样认为,但是当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几只黑天鹅之后,哪怕只是一只,便可以把原命题推倒,这时我们只能说,有的天鹅是白色的这就可以得到对归纳法的致命的弱点,经验总是特殊的,从经验中得到特殊性命题,归纳法所做的结论却都是普遍的,而普遍性命题无法通过任何可靠地逻辑途径从特殊命题中推导出来经验所提供的大量的例证都不能确保今后不会出现反例或是例外黑天鹅的例子就是很好的例证,既然归纳法本身不能演绎证明,人们只能通过诉诸经验事实来证实,这样必定会导致循环论和先验论因为全称陈述的真理性结论是经验事实得来的例如,“天下的天鹅皆白”是人们所见的事实,然后这个观察的结果只能是特殊的单称陈述,而不能是真理性的结论,上升到普遍因此,人们说从经验得出的作为真理性的全称陈述的正确性,就是讲通过归纳得到的单称陈述,而将其作为真理性的全称陈述,那么全称陈述便是有归纳得来的。
波普尔对于休谟关于归纳法的诘难大加赞赏,但是对于休谟用“习惯”经归纳作为心理学的解释却是十分的不满波普尔认为,典型的重复结果根本不会造成规律的信仰,相反有可能始于一种有意识的信仰,又使后者成为多余而破坏他还认为即使重复会造成对规律的无意识的期望,那也是在出了差错之后,这种期望才会变成有意识的如人们并不在意钟表的滴滴答答的走,但是当钟表停下的时候,便注意到了波普尔认为习惯产生也不等于重复,我们也可以认为当重复起了独特的作用之后,“习惯”才在习惯上称之为“习惯”但我们不能说这是习惯做法产生的结果在波普尔看来,休谟没有意识到自己逻辑的生命力量,在否定了归纳逻辑之后,休谟必须马上面对下一个问题,既然归纳是在逻辑上站不住脚的,又在理性上无法讲通,那什么样的方法论才是最为合适的,才是在逻辑理由上可以站得住脚的呢?证伪主义方法论就是在反对归纳方法伦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应运而生二)证伪主义的提出十六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与实验,要求科学知识“确实性”或是“实在性”,因此逻辑实证主崇尚的实证主义,便被很多科学家所接受,以至于成为当时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解标准而波普尔的批判证伪主义是对经验主义方法论和在研究归纳法缺陷和解决科学划界标准问题中确立起来的。
在前面的讲归纳主义时,我们曾经讲到过天鹅的事例,“从未经证实的单称陈述推导出的理论,这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所以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5】在演绎推理中,从单称陈述的真实性,推倒不出全称陈述的真理性结论,但是从单称陈述的假设或是可证伪性,却可以导致全称性陈述为假波普尔针对可证伪分界标准批评时指出“可证伪性与可证实性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因而二者是不可以互换的这种不对称源于全称陈述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假如,前提是“凡是鸟都会飞”为真,那么“麻雀会飞”等都为真,反之,如果其结论为假,假如“鸵鸟不会飞”,那么其前提也为假,即前提被征伪了这是逻辑推理上是无可非议的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正确的但是这只能用于证伪,不能用于证实的演绎逻辑论证了可证伪性的合理性,也证明了与可证实性的不对称性波普尔进而指出“具有严格普遍形式的关于自然规律的科学理论与命题在没有被征伪之前都只是一个在操作上具有实用性的假说,理论在内容上通过批判的证伪机制不断地演化与完善,他将获得更高的可证伪度,其逼真度也将随之提高这就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6】最终波普尔得出一个结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是可反驳性”【7】可证伪性成为其科学划界的标准,以取代逻辑实证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是以反归纳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这种反归纳主义的方法论,就是波普尔所说的“猜想—反驳”方法论既然归纳的方法不能促进知识的真正的增长,那么只有通过批判的其他人的理论或者是猜测,或者是采用批判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波普尔所自称的“批判理性主义”或者是“反证伪主义”立场波普尔说,“我们证伪主义者相信,我们找到了一种办法以实现把理性科学同各种形式的迷信相区别的古老理想,不管后来的归纳主义或是证明主义纲领以此而垮台”【8】这种方法无疑就是“猜想—反驳”的方法,在波普尔看来,这完全可以从逻辑上来进行解释,以取代归纳主义,例如前面所讲,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天鹅都认为是白色”这种人们期望的规则性的倾向解释为重复的结果,那么就可以建议人们,将其作为人们期望的趋向的结果这样人们就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等待“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重复的解释强加在自己的脑海中,而是主动的去把这种规则性给客观世界,然后人们从中找出相似性,并用自己的猜测或是假设来判断,这时人们是在没有前提的情况下得到结论,如果结论是被发现错误的,那就就此放弃此结论波普尔说:“科学理论并不是观察的汇总,而是我们的发明,大胆的提出来准备试探的猜想。
如果和观察不符,就清除;而观察很少是随意的观察,通常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旨在尽可能的获得明确的反驳根据,以来验证结论对波普尔来说这就是猜测和反驳的学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只能通过纠正我们的错误而增长”【9】试错的方法的逻辑起点就是理论或者是观察中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的人是天才,而解决问题的人只是技巧这就说明了这一点,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问题的问题这些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科学家的共识但是即使这样,波普尔并不认为对一切都怀疑,因为怀疑一切就意味着从头开始,这就会导致批判或争论中夭折或者是中断波普尔说过“如果我们一定要从亚当那里开始,我想我们没有理由比亚当前进的更多”【10】 波普尔的试错法用公式表述为“问题—猜想—反驳—新的问题”波普尔指出,科学发现包含猜想和反驳两大环节所有的科学家从问题出发大胆猜测、假设,然后进入反驳阶段,根据经验与观察,对假设进行严格的检验通过试错和纠错,获得逼真度高的理论,这样通过“猜想—反驳—猜想—反驳”不断地往复,科学知识就会不断地增长波普尔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这种以猜想和反驳为基本方法的”批判讨论的传统们知识的唯一行得通的途径”【11】。
二、辩证的看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开拓了“证伪主义”的先河,为人类考察科学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维度,其证伪思想是其科学哲学的基石,是其科学体系的核心但是在波普尔的哲学思想中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缺陷与不足一)真理不可企及?波普尔的“猜想—反驳”方法及其“真理不可企及”的结论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就“真理不可企及”而言倘若世间连相对真理都找不到,那人么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还有什么意义呢?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每次科学活动都总会发现阶段性的成果,那么这些成果在经受了当时的验证之后就是相对真理性的结论,这是不可否认的再者就“猜想—反驳”的方法论而言,则涉及更多的问题只重视证伪,而忽视了证实,对于证伪方法验证错误的,就弃之不用那么这对于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因为任何事物总有可取之处,片面的强调科学的“不断的革命”,不重视科学的常规性建设,最终对科学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二)人类生来就有寻求规则性的“先天期望”?这是严重的历史唯心主义论调,是根本错误的人是自己的劳动实践中生成人的,人对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认识与把握规律是人社会性活动,具有能动的一面,也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的一面”,规律是有人来发现的故此规律是“属人性”的,但是尽管如此,自然规律仍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本身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探索和把握规律,反之,则不会发现与运用。
波普尔认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寻求“规则性”活动直接等同于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活动,表明波普尔还囿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漩涡之中三)证伪是否可以被证伪(1)波普尔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方式是逻辑实证主义,指出证伪主义才是科学理论增长的唯一的方式,但是这样一来,他也不得不面对其他的哲学家对他的证伪方法伦的反驳和证伪最终使其挣脱自己“证伪是否可以被证伪”的进退两难的窘境2)任何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并不是向波普尔所描述的那样来寻求反例,努力推翻自 己的研究的结论,而是试图努力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因为真正的科学探索精神确实需要如此在经验观察中出现的某些反常,并不能马上完全取消相关的假设许多的理论也不会向波普尔说的那样,一经有错误的地方,就马上全盘崩溃这也正如波普尔所说,我们的活动是人的活动,那么就会出错出错在科学研究中是时常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时间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2】 波普尔根本认识不到理论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只有借助认得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因为哲学把这个仅仅看做理论的任务。
三、证伪主义的进步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如果对当代社会发展与进步可取之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将之拒之门外让证伪主义方法论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一大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