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不要忘记魏文华.pdf
5页请不要忘记魏文华魏文华事件:2008年 1月 7 日 17时许,湖北省天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50多名执法人员因填埋垃圾与农民发生冲突, 恰好路过的天门市水利建筑公司总经理魏文华用进行现场录像,遭群殴致死截至记者发稿时,警方已控制涉嫌人员24 人,其中 4 人被刑拘,天门市委市政府正进行善后处理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城管打死人的事件魏文华之死, 再次敲响警钟:依法行政刻不容缓强倒垃圾起冲突天门市是武汉城市圈中一个中等城市,市区人口28万, 日产垃圾300多立方米但长期以来没有垃圾处理场,垃圾均采用露天填埋方式处理2005年,环卫部门与市郊湾坝村委会签订为期两年的合同,将路旁集体所有的两口鱼池作为垃圾填埋场今年元旦,原合同到期, 村委会与已划归城管局的环卫部门续签了合同,并支付半年费用约8000元 但垃圾场周边村民认为, 垃圾场距居住区不到百米,臭味太大,尤其是夏天蚊蝇成群,饮水水质明显变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不同意再倒垃圾自今年元旦起,他们采取挖路、堵车等方式阻拦垃圾车进场一些村民说,即使万不得已要倒,也要先处理垃圾,至少在垃圾上盖一层土由于天门市另一垃圾处理场只够填埋城区的垃圾,城管部门只得硬着头皮往湾坝拉。
1月7日15时,垃圾车到湾坝村时遭村民阻挡17时许,环卫局工作人员向城管局分管领导报告此事, 城管局分管领导通知50多名城管执法人员到现场,与村民发生激烈冲突,多名村民被打伤记者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有3名受伤村民正在住院治疗, 其中62岁的女村民陈彩萍身上多处软组织挫伤,村民李文华鼻梁骨折, 李水年腰椎出现骨折现象天门市市委常委、 副市长汪发良9日说, 天门市城管局现有编制80人,所有执法人员均通过考试后竞争上岗他证实,7日在湾坝村参与打人的均是城管执法人员,没有其他社会闲杂人员当时在现场的湾坝村村民说, 事发时,城区方向开来了5辆小车和一辆卡车,车上下来的人全副武装, 穿着防弹背心, 戴着白色的头盔, 头盔上和车上写着四个大字:“ 城管执法 ” 记者9日在事发现场看到,城管局的一辆卡车仍停在垃圾场旁的公路上资料图片 :死者魏文华被评为湖北省水利系统十大标兵后所拍照片路人摄像被打死17时10分左右, 天门市水利建筑公司总经理魏文华驾车载着公司党支部书记王述堂返回天门城区, 因城管人员与村民冲突已堵塞交通,遂下车用具有摄像功能的进行拍摄据王述堂介绍,魏经理摄像时,被十几名城管执法人员蜂拥围住, 进行殴打,他高举双手,被夺走,“ 拳头雨点般地落在身上 ” ,外围的人还跳起来打,这样整整打了5分钟之久。
王述堂说,他们从路东打到路中, 又从路中打到路西, 直到魏经理瘫软在地,城管人员才散开他赶紧走上前,一试魏经理的鼻息,已没热气他大喊:“ 气都没有了,还不快拖走 这时城管人员才把魏经理拖到医院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介绍,魏文华送至医院时,瞳孔放大,呼吸已经停止魏文华今年41岁,身体壮实,近年来曾获“ 天门市水利系统十佳标兵”“天门市优秀共产党员 ” 等荣誉称号汪发良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 城管执法人员到湾坝垃圾处理场去,不属于执法行为 ” 他透露说,目前,包括市政府副秘书长、城管局局长祁正军在内的上百名相关人员均正在接受公安、纪检、监察、检察等机关的调查,公安机关已控制涉嫌人员24人,其中4人被刑事拘留8 月 22日,魏文华一案悄然开庭 8 个月前,市民魏文华因拍摄城管野蛮执 法,被湖北天门市城管殴打,随即死亡经过8 个月的奔波和煎熬,这个失去主 心骨的家庭终于迎来开庭之日当时备受关注的事件, 如今声势不大, 寥寥几篇新闻报道,很快被淹没在刷新的网页里尽管家属重新进行死亡鉴定的请求没有回音,而 4 名被告也都当庭翻供表示没有打过人, 但在一审结果出来前, 对其中原委妄加揣测都显得多余。
让人欣慰 的是,法律程序终于启动了这意味着一个机会: 逞凶者不再能够混淆是非, 受害者不会含冤不雪 而受到伤害的人们——魏文华的父母、妻女,也无须在沉默中忍受巨大怨恨的折磨据知,这种怨恨一直没有消失,并且,除非得到正确的疏导,将无法消失开庭当天,魏文华的家人抱着他的遗像,表情悲怆中带着麻木这是历经痛苦煎熬的表情 新的新闻热点铺天盖地, 每天都携带着海量的信息,让人很难经常记起一个并不伟大的死者,甚至忘记了他还没有得到公正的结论,只有他的家人,还背负着这巨大的伤痛,日日期待个人总是倾向于遗忘不快的遭遇,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 但是,社会不 应该善于遗忘, 因为每一次遗忘, 都意味着一部分人的痛苦或悲伤,得不到整个社会的重视与体谅而引发他们痛苦或悲伤的那些不良因素,也将得不到清理,并将在不可预知的时间、地点,对社会造成新的伤害我们担心的是, 魏文华的家人, 正处于这样一种遗忘之中: 他们远离正常的生活,心中只有仇恨和悲伤 除了放声痛哭, 他们甚至没有更好的方式消解这一切将改正不良秩序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偶然事件上,当然是不理性的,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从每一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积累力量,那么,过于迅速的遗忘将使这种希望变得渺茫。
对新闻事件过于功利而健忘的社会状态,可能使我们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新的事件目不暇接,我们只忙着同情新的悲伤,愤慨新的不公,结果 是,多数悲伤都被迅速忽略,许多不公悄然蒙混过关尽管作为个体, 我们面对一种社会趋势常感到无力,但是,这并不是我们随波逐流的理由,这并不能阻止我们低声说一句:请不要忘记魏文华不要忘记他的不幸, 这不幸也可能降临在每一个普通的守法公民头上不要忘记他家人的悲伤,每一份关注,都为这悲伤的化解提供一种可能其实,何止是魏文华 多少不幸故事的主角, 迅速被人们遗忘?多少不公最后没有得到彻底纠正?那些我们曾经揪心牵挂的人,曾经义愤填膺的事, 在我们忘记之后,是不是都不了了之?我们面前有一个难题:如何建立长效的机制,在不忽视新社会问题的同时,延续对旧有问题的关注当魏文华案开庭的时候,这个难题依旧很难解答据称,死者 14 岁的女儿,仍然处于长久的哀伤中在这个花一样的年纪,她过早地接受灰色的生活, 很少有笑容 很难想象, 她该如何独自消化心里这份灰色的记忆我们总是强调, 无论何时, 一些卑微和不幸的小人物都不该被忘记一个社会不仅要有能力让大多数人感到自豪和富足,还应该让一个悲伤的14 岁女孩感到欢乐。
这样,在她长大以后, 她将记得, 她的父亲虽然死于一种不够健全的制度安 排,但这个国家有能力为她寻回公正,而这个社会也愿意敞开怀抱来抚慰她的心 灵文章内容来自《新华视点》、《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