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模版及要求.doc
32页清华大学博士论文编辑排版建议采用的字体、字号 中英文字体搭配 名 称实 例 中文英文 字 号 章标题第二章 手征介质平面波导黑体Arial小三号 (15pt) 一级节标题2.1 手征介质平面波导的本征方程黑体Arial四号(14pt) 二级节标题2.1.1 场分析基本原理黑体Arial (13 pt) 三级节标题2.3.2.2 (尽可能不用)黑体Arial小四号(12 pt) 正文段落国内外对称手征介质平板波导的研究 …宋体Times New Roman小四号(12 pt) 表题与图题图 4-1 一般手征介质园波导宋体Times New Roman(11 pt) 文献[19] Fogarasi G, et al. The calculation of ඌ, J. Am. Chem. Sco. 1992, 114: 8191-8201 宋体Times New Roman五号(10.5 pt)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页眉宋体Times New Roman 五号 通栏下划线粗1 pt 页码- 96 -Times New Roman五号,页脚居中 与正文段落字号相适应,用Word 2000 编辑数学公式时建议采取如下尺寸定义 清华大学博士论文格式样例:清华大学博士论文格式样例: 芳杂环高分子的高温 水解特性与量子化学研究 (申请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 ) 培养单 位:清华大学化学系 专业:物理化学 研 究生:易 某 某 指导教 师:某 甲 甲 教 授 副指导教师:某 乙 乙 教 授 二○○一年四月 三号 仿宋 或 华文 仿宋 论文送审日期 芳 杂 环 高 分 子 的 高 温 水 解 特 性 与 量 子 化 学 研 究 易 某 某 三 号 仿 宋 或 华 文 仿 宋 请 将 中 文 封 面 左 边 沿 背 面 涂 上 胶 水 后 对 齐 此 基 线 粘 贴 , 注 意 封 面 应 将 基 线 刚 好 盖 住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Hydrolytic Stability of Aromatic Heterocyclic Polymers in High Temperature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singhua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Natural Science by Dong-ming YI ( Physical Chemistry ) Dissertation Supervisor:Professor Yong-chang TANG Associate Supervisor:Professor Da-long WU April, 2001 如系工学博士,应改为 Doctor of Engineering (阅后请将本框删除) 论文送审日期 摘 要 论文采用共振多光子电离和 Ion-dip 两种检测手段对碱土金属单卤化物的里 德堡态进行了实验研究。
主要成果是:⑴首次观测到中等有效主量子数的 CaCl 预解离里德堡态:在 n*=5-7 区域内,有 5 个文献未报导过的 2+实贯穿里德堡 态,填补了 CaCl 分子此一区域里德堡态研究的空白,对 CaCl 里德堡态结构的 完整分析和其电子态完整的图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⑵通过理论分析,论证 了这些态是因为和一个 2+连续态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强烈的预解离由实验测 定的预解离线宽拟合出 45000-47500cm-1范围内的 2+连续态势能曲线,它能很 好地解释这些里德堡态的预解离行为;⑶还观测到若干转动常数值反常小的里 德堡态,它们可能是实非贯穿里德堡态的片段以上结果为阐明高极化分子的 离解机理和其他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论文降低重复率、论文写作,论文排版、答辩幻灯片制作请加 Q 2861423674 诚信服务,通过后付款 论文检测重复率: 直连官网 权威可靠 论文第二部分工作是采用微扰增强的光学-光学双共振荧光探测方法研究 Na2分子的高激发三重电子态主要结果为:⑴首次观测到 Na2的 13g-双电子 激发价态,并归属了该电子态的 v=0~57 振动能级,它们覆盖了整个势阱的 99%以 上。
并发现 13g-态能级即使超过电离限时亦无明显的自电离倾向,反映了双电 子激发态不同于里德堡态的独特性质13g-态是碱金属双原子分子电离限以下 唯一的 3g-对称性的态和电离限下唯一较纯的双电子激发态,这些结果为分子 结构和量子化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⑵通过检测 Na 3d3p 原子荧 光,观察到 Na2分子的 33g和 43g+态在 3s+3d 解离限以上的预解离能级及其 转动线宽加宽;⑶利用从头计算势能曲线对 33g和 43g+态预解离机理作了深 入的理论分析与论证结果表明:33g态在 3s+3d 解离限以上能级强烈的预解 离是由于 23g和 33g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其寿命缩短到 102飞秒量级 43g+态的预解离则主要是通过和 23g连续态的直接相互作用以及通过预解离的 33g能级与 23g态的间接相互作用(偶然预解离);⑷新观察到 Na2的(3s+nd) (n=5~7) 4, 7, 103g三重里德堡态并首次在 Na2分子中得到三重里德堡系列的量 子亏损以上一系列 Na2高激发态新光谱线的发现及其合理的量子力学解释, 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双原子分子双电子激发态和里德堡态的知识。
关键词:分子电子激发态,里德堡态,预解离,Na2,CaCl Abstract Electronic excited state is one of the common forms in which atoms, molecules and ions exist in the nature. Study on the characters and dynamics behaviors of the molecular excited states, such as energy levels, lifetimes, predissociation and auto- ionization, as well as on their electronic structures, is not only a significant topic related to chemical reactions and chemical dynamics, but also one of the frontiers in the field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In present dissertation,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predissociated Rydberg states of CaCl by using the resonance enhanced multiphoton ionization (REMPI) and ion- dip detection spectroscopy were carried out. Five core-penetrating Rydberg states of CaCl in the intermediate effective principle quantum number region, n*=5~7, were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oretical analysis confirmed the predissociation mechanism which supposed these Rydberg states were led by an interaction with a 2+ continuum state. A potential energy curve of this 2+ continuum state in the energy region of 45000~47500cm-1 was fitted based on the observed predissociation linewidths. Some Rydberg levels with anomalously small rotational constants were also observed. They might be the fragments of the core-nonpenetrating Rydberg states. All these results provide rich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dissociation of molecules with highly polar core and some correlative dynamical processes. …………………………………………………………………………………… Key words: molecular excited state, rydberg state, predissociation, Na2, CaCl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英文摘要)I 目 录I 符号对照表 I 第一章第一章 引引 言言.1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1 1.2 耐热高分子材料研究的进展2 1.2 几种典型的芳杂环高分子4 1.3 芳杂环高分子的水解研究状况 11 1.4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12 1.5 本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13 第二章 芳杂环高分子及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及水解 .14 2.1 试剂和仪器 14 2.1.1 主要试剂 14 2.1.2 仪器 . 15 2.2 芳杂环高分子及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 15 2.2.1 聚苯基不对称三嗪及其模型化合物 . 15 2.2.2 聚苯基对称三嗪及其模型化合物 17 2.2.3 聚吡咙及其模型化合物 . 19 2.2.4 聚苯基喹噁啉及其模型化合物 21 2.2.5 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及其模型化合物. 22 2.3 模型化合物的水解实验 22 2.3.1 实验方法 22 2.3.2 在 100ඌC 沸水中水解的实验结果 22 2.3.3 在 250ඌC 高温水中水解的实验结果 24 2.4 芳杂环高分子的水解 25 2.4.1 实验方法 25 2.4.2 各高聚物的结构与水解时间的关系 . 25 2.4.2.1 PBI 的高温水解 . 25 2.4.2.2 As-PPT 的水解 26 2.4.2.3 S-PPT 的水解 27 2.4.4.4 PY 的水解 . 29 2.4.3 各高聚物的耐高温水解能力大小和水解动力学 30 2.5 本章小结 32 第三章 高分子及其模型化合物主要水解产物的分析 . 33 3.1 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 34 3.1 聚苯基不对称三嗪及其模型化合物的水解产物分析 34 3.1.1 模型化合物的水解产物 . 34 3.1.2 聚苯基不对称三嗪的水解产物 36 3.2 聚苯基对称三嗪及其模型化合物的高温水解产物 37 3.2.1 模型化合物的水解产物 . 37 3.2.2 聚苯基-对称三嗪的水解产物 . 40 3.3 聚苯并咪唑及其模型化合物的水解产物 41 3.3.1 模型化合物在 250ඌC 下的水解产物 41 3.3.2 聚苯并咪唑在 250ඌC 下的水解产物 41 3.4 聚吡咙及其模型化合物的水解产物 42 3.4.1 模型化合物在 100ඌC 下的水解产物 42 3.4.2 模型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