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赏析.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2423779
  • 上传时间:2022-02-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9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选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赏析 精选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赏析【一】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仆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仆人公的天真稚嫩、活泼调皮的得意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特别得意、可亲整首诗犹如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表达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精确地捕获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遗忘自己是瞒着大人静静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藏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楚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特别得意、可亲,整首诗犹如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悦耳,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精选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赏析【二】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其次句调子突然昂扬,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闲得意的得意模样和他的开心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态,“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闲适拘束、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由于心中欢快,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旧是连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缘由,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突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觉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敏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突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灵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特别机智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得意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布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纵;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殊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敏捷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非常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索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予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白,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安静和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拘束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地,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精选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赏析【三】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敏捷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稚嫩顽皮,天真得意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原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得意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殊当心在垂钓时,“侧坐”姿势,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便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抱负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构造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由于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可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答复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敏聪慧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可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怀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白“遥招手”的缘由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拟少,因而显得珍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颜色,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表达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精选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赏析【四】 《幼女词》 唐代: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赏析 施肩吾有个天真得意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幽默的妙品 诗一开头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说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外表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稚嫩不免经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犹如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稚嫩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示意,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查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严肃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表达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稚嫩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更加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好玩,又纯真而得意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假如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白描手段的超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