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pdf
5页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 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 由各 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 最初亦为取 秀才到了唐朝初年, 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 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 试者,无论及第与否, 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 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得到秀才资格, 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 “功名”在身, 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 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 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 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 以带来财富 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 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 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 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 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 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 秀才是地方士 绅阶层的支柱之一。
在地方乡村中, 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 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 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 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 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 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 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 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 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合称三鼎 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 , 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 试贡举之士 立于殿前 , 门下省长官奏状 , 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 因而称为状头 , 也 叫做状元 自宋代起 , 沿用旧称 , 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 亦被称状头 , 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 , 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 , 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 活动, 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 原意只是戏称 , 与登第名次无关 宋代初 期, 以第一甲第二、 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因为填进士榜时 , 状元的姓名 居上端正中 , 二、 三名分列左右 , 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 位, 所以称作榜眼。
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 人们都嘲笑他 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 , 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 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 的专名因此说 , 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 合成于南 宋 太祖以后 , 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 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 , 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 秀才) 每三年一 次到省城参加会考 ,教做乡试 , 录取的人称为举人 , 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 称为会试 , 录取的称为 进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 称为殿试或廷试 , 把会试录 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 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 甲若干人 , 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又称“魁甲”第 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 即在吏部考试后 , 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 最高一级的考试 , 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 “天子门生”殿试后 , 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并赐宴琼 林苑, 故称琼林宴。
殿试第一名称榜首, 第二、三名称榜眼 , 一、二、 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 第一名称状元 , 第二名称榜眼 , 第三名称 探花宋哲宗时 , 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 分别举行考试 , 经义进 士以经义定取舍 , 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 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 礼部试称省试 , 殿试带有复杂 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 , 还设立恩科 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 , 皇帝用 “特恩”的办法 , 赐予本科出身 秀才用现在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小学毕业的人,而举人就应该 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的,进士那就是大学毕业(前30 名可以说是 重点大学毕业的) 而这些称呼只是对他们学识的称呼,要做官的话最低标准要进 士,前 30 名的进士是可以看到皇帝的,一般三甲留在翰林院做 个编修,正七品,但也有直接外放和在京师做其他工作的,30 开外就直接外放做县令, 也是正七品,等你被吏部注册了,那时 候你就是官,也就有了官职所以说秀才.举人.进士是封建时候 对读书人学位(也可以这么说),或是一种荣誉 解元是中國唐代,科举中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代以前稱解頭 明朝、清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 的称举人,俗称孝廉,得第一名者即是解元 同得解元、会元(会 试第一)、状元(殿试第一)者即称为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 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 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 亦称“ 解首” 宋洪迈容斋四笔 .责降 考试官: “ 天禧二年 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 清蒲 松龄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 “ 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 ” 清李 调元制义科琐记 .会元解元入翰林: “ 伊翕庵举进士,引见南 海子,上顾学士曰:此人山东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亦称“ 介元” 对士人的敬称唐制,进士由乡而贡称解金、元 时因以为对士人的尊称明代始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无名氏 张协状元第四出:“ 先生少待,男女请出那解元来 又“ 那 张介元教请过员梦先生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刚 刚的打个照面, 风魔了张解元 ” 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 解 元,请满饮此杯 ”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 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 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 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 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 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 ” 的称号,第一 名称状元 (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 赐“ 进士出身 ”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 同进士出身 ” 的称号二、 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