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界泰东世间楷模东晋经学家范宁.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1740481
  • 上传时间:2018-05-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7.50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0112011 年辛卯年太岁星君范宁大将军事略年辛卯年太岁星君范宁大将军事略2011 年辛卯年太岁星君范宁,字武子,东晋经学家,教育家以著《谷梁传集解》名 于世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阳县一带)人,曾任豫章太守,中书侍郎范宁编著 的《春秋谷梁传集解》12 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春秋谷梁传》的注释版本,被后人收入 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范宁是《后汉书》作者范晔之祖父,范宁推重儒学,反对何晏、王弼等的玄学,曾说: “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认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所撰《春 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榖梁传》注解,阮元收入《十三经注疏》 范2宁以著《榖梁传集解》名于世,其《春秋》学以《榖梁》为主,但他较郑玄在春秋三传的 评价更进了一步郑氏持确定三传优点,范宁则认为三传各有其短,范宁在《榖梁传集解 序》中认为:“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婉而清,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为人有豪气,有才干,专心治学,博览群书,不事虚伪,讨厌浮躁. 他就任余杭县令 (今浙江省余杭县)时,兴办学校,招收和供养学生,余杭社会见貌为之大变后范宁升 迁为临淮太守(今安徽省凤阳县东) ,封阳遂乡侯,又调任豫章太守(今江西省南昌市) 。

      在豫章,范宁广泛设立乡学,还派人外出购置乡学所需材料,供学之用范宁赞助办学的 经费,全部出自自己的官俸远近来乡学就读的人达到一千多人,其读经的声音,就像山东的曲阜一样由此开创 了豫章地区经学传承的好风气祭拜就是我们对先人的恭敬和学习,后学弟子懋榽顶礼辛卯年太岁星君范宁大将军!相关史实记载 I 范宁及其经学成就范宁及其经学成就来源:来源:《《兰州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2006 年第年第 02 期期 东晋至南朝刘宋间的南阳范氏家族是一个有学 术传统的世家,出了不少学者,其中最具成 就者当 为范宁及其孙范哗作为《后汉书》作者的范哗, 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而作为经学 家的范宁在中国经学史上也有其特殊的贡献 范宁(339、401),东 晋南阳顺阳人,字武 子其曾祖范暑“少游学清河”,后历任西晋雍州、 凉州刺史,是一 位有学问有政绩的官员,其事迹 见于《晋书·良吏传》 范宁的父亲范汪曾任东 晋徐、充 二州刺史之职,更是一位饱学之士,史称 其“博学多通,善谈名理”在政治上范汪也是一 个 洁身自好不肯趋炎附势的人,由于不愿趋附权臣桓 温,遭到嫉恨而被贬为庶人时人 都为范汪叹息遗 憾,但范汪却不言枉直, “屏居吴郡,从容讲肆”, 直至终老 111 卷 75, 范汪传。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祖, 当然都会对范宁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范宁“少笃 学,多所通览”,但因桓温的阻挠, 未能入仕,直到桓温死后,方出仕任余杭令,后迁 临 淮太守,封阳遂乡侯,不久征拜中书侍郎其“在 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甚得孝武帝的 喜爱,朝 中有疑难异议之事,每每向其询问范宁为官亦刚 直不阿, “指斥朝士,直言无 讳”范宁的(本文共计 7 页) ......[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史实记载 II百百度度百百科科- -- -东东晋晋经经学学 简简介介范范宁宁(339 年-401 年) ,字武子, 3范宁像[1]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 晋徐兖二州刺史 范汪之子,东晋 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范宁亦是 《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 范宁年少专心勤学,博览群书,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却打算辟命他,但因父亲范汪与掌时当权的 大司马桓温有过节[2],故在桓温反对下作罢而亦因桓温的关系,桓温在世时范氏一门都没有人任官 宁康元年( 373 年) ,桓温去世,此后范宁才获授余杭县令范宁在余杭兴办学校,培养学生,施行儒家礼教并以身作则,令有志行的人都尊重他而在他的努力下,一年后当地就大行儒家风化范宁在余杭当了六年县令,就迁任临淮太守,获封阳遂县侯。

      后又改任中书侍郎 范宁在朝中亦多有贡献,有益国家,当时建新庙、广求辟雍、明堂制度,范宁都引据经典上奏,全皆可于儒家典籍中查证而当时孝武帝好文学,故范宁亦因而受亲待,朝廷议论未果都去问范宁意见而当时笵宁亦直言批评奸佞朝士,其中包括阿谀奉承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外甥王国宝不过范宁本身就因为大力批评王国宝,而被王国宝借司马道子之手中伤[3],范宁唯有只求外任豫章太守,孝武帝亦在极不情愿下被逼应允临行前范宁仍关心国家,上陈当时虽然无战事之虞,但国家虚耗人力物力,对人民劳伇过甚;又自表对国家的操心后来孝武帝下诏公卿和地方刺史、太守议朝政得失,范宁又提议实行土断,并言明考官员内容,修平民之法;又提议将小郡县整合,郡至少要有五千户,县则至少要千户,以利调役管理;更提议修改礼文,以二十岁为全丁而十六岁至十九岁为半丁,以取代当时十三岁为半丁而十六岁为全丁的礼文,免于“伤天理,遗经典,困苦万姓 范宁在郡大兴学校,又派人到交州采磬石以借学校使用,同时又改革旧制,不依往常规则当时范宁吸引到千余人到来,对他们的资助都是用私财豫章郡四姓子弟亦被范宁送入学校,学习五经,又建学台,用途甚广不过范宁却遭到上官江州刺史王凝之弹劾,称他 “肆其奢浊,所为狼籍 ”,并列举他私立家庙、改筑郡城等行为作为其罪证。

      朝廷当时下诏范宁免官抵罪,但儿子 范泰弃天门太守的官位而为父上诉,孝武帝亦以范宁所做的都为教学,于是一直拖着未决,直至后来遇到大赦,范宁还是被免职范宁被免官后移居丹杨郡,六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 4逸逸事事范宁推崇儒学,在其大廷学校推行儒学中可见另范宁在免官居于丹杨郡时仍然勤读经典,整年都不间断 范宁反对何晏、王弼等的玄学,曾说: “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所撰《春秋榖梁传集解 》十二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阮元收入 《十三经注疏 》 ,是保留汉、魏以来春秋谷梁传之学的重要作品 范宁以著《谷梁传集解 》名于世,其 《春秋》学以《谷梁》为主,但他较郑玄在 春秋三传的评价更进了一步郑氏持肯定三传长处,范宁则认为三传各有其短,范宁在 〈榖梁传集解序 〉中以为:“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婉而清,其失也短;公羊辩 而裁,其失也俗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1 范宁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 《晋书·范汪传》 3 《晋书·王国宝传》 相关史实记载 III范范 宁宁 东晋儒家学者、经学家东晋儒家学者、经学家时间:2011-12-29 09:45 来源:中国儒释道范宁(339~401),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东部)人。

      东晋儒家学者,经学家范宁从小笃学,多所通览曾任余杭令、临淮太守、中书侍郎、豫章太守等职,后免 官范宁能“崇儒抑俗“,竭力反对浮虚风尚,对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清谈“之风深致不满 他痛斥玄学家王弼、何晏的“清谈“玄学,以为其罪“深于桀纣“为了恢弘“经学“,他勤于读 书,终年研习而不辍史载:范宁以《春秋》“三传“中《毂梁传》一向未有善释,于是沉 思积年,为之集解终于撰成了《春秋毅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参见 《晋书·范宁传》)《春秋毂梁传集解》是《毅梁传》的集大成者范宁在其自序中曾这么说道:“《毂梁》 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未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又引《左氏》、《公羊》, 以解此传,文义违反,斯害也已对于各种旧说,范宁商定“略例“百余条,汇综诸儒异同 之说,敷陈疑滞,然后择善而从之,广采博取同时,他也依靠集体力量进行编撰,率领 门生故吏以及兄弟子侄共同商讨,并把各人的意见也汇综书中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指出的:“(范)宁注本十二卷,以兼载门生故吏子弟之说,各列其名,故曰《集解》这里 所谓的《集解》,与杜预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有所不同杜预解“经“与“传“的训 释,故称《集解》;范宁则以集编撰者诸说,各记其姓名,故称《集解》。

      这样做荟萃各 种精华,却难成一家之言5范宁的《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但在东晋后期和南朝,始终没有被列为学官, 如齐国的国子学中仍置麋氏《毅梁》至于北朝,国子学和太学里更不会采用范注的了 总之,南北朝时期,对于《春秋》三传,特重《左氏传》而轻视其他二传及至隋朝, 《左传》独自盛行,而《公羊》、《毅梁》则渐衰而无师说但范宁的《春秋毅梁传集解》 还能留存,南宋以后又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一直流传至今相关史实记载 IV范仲淹家谱惊现明盱乡间范仲淹家谱惊现明盱乡间有关人士指出:近年来,家谱已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这似乎与许多历史学家相继在家谱 中发现了许多正史以“不见经传”的重要史实有关事实证明,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 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内地和港澳台及海外的 各界人士,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积极关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 其源中华民族历来有寻根的意识,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家谱便是一个人的根 打开家谱一阅,方知内涵丰富,开篇为 800 多字的范氏家乘序,其后是明朝嘉靖十二年 (1533)九月十二日世宗皇帝对该家谱编者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范韶夫妇及其父母下的诰 命,其次是范氏家乘总目,再其次是姓氏源流。

      家乘外纪,家乘正纪,世次字号,大宗氏 系总图等范仲淹在家谱中初定了范氏支派世次字号:“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西 昌彦,友善可弥安右(竖版)二十字乃文正公所定,各房同用,无长次之分也 ”“君章徵 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后,时遵道晋隆右二十字接在安字之下,共四十字,忠宣 公子孙用之诸房皆有续号,兹不可考矣,嗣当考之,以附于后庶,使支派易辨云”据手 写家谱记载,皖东明光、江苏盱眙等地范姓是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忠宣公)这一大支系 范仲淹家谱早期可上溯至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东汉清诏使范谤、东晋经学家范宁、南朝 史学家范晔、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但由于无确切世次辈分记载,被编 入家乘外纪家乘正纪是从唐朝丞相范履冰开始的,履冰生二子,长子冬芳,次子冬倩; 冬芬生昆光,昆光生正始,正始生二子,长子远,次子遴;远生隋,隋生梦龄,梦龄生赞 时,赞时生墉,墉是文正公之父,公元 990 年卒,生三子:仲温、鎡、仲淹家谱记载: “公(范仲淹)二岁而孤,随母谢氏适淄州朱氏年弱冠,朱氏昆弟安用赀,公数劝之,朱 氏昆弟不乐,遂语公曰:‘我自费朱家钱,何预汝事?’公闻之莫知所以,遍询知识有告 者曰‘公乃平江范氏之子也。

      父早亡,太夫人携汝适朱氏 ’公闻之感愤,决欲自树立门户, 遂佩琴剑竟趋南都…… 既至南都入郡痒(学校) ,日以脱粟数升煮粥一瓦盂分而为四,自朝至暮食之,三分皆冷啜 之,同舍不堪其忧,而公怡然自处,昼夜力学,赋诗云: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何人奏洞 萧,多艰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消,但使斯文天 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实能以道自处矣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仍姓朱名说,初任广 德军军司理后接其母赡养,恢复本姓关于范仲淹的性格才能及人品,家谱中记载“追封 魏国公诰”中是这样说的:“范仲淹清明而直谅,博大而刚方,早以名世之才,出赞寝昌之 运,危言惊世,高义簿乎天”由此我们想到先祖文正公苦难的童年,外和内刚的性格,几 易其名,历经坎坷,却怡然自处,并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崇高 的境界 家谱中记载了范仲淹及其子:纯佑、纯仁、纯礼、纯粹的奏议,上疏等家谱中还记载了 唐宋两朝范氏登科记,总计三十七人,其中有范履冰、范仲淹、范冬倩、范纯仁等以上 所述寻常人根本不了解,包括今天的范氏家族,其史料价值可以想见6遵从圣旨,迁居凤郡遵从圣旨,迁居凤郡家谱特别详细地记载了江苏盱眙、安徽明光两地范氏家族的由来,明洪武初年“皇太祖初建 金陵,察民居疏密,行填实之法,凡有大族,有司举其殷实者填实各处”。

      文正公八世孙, 忠宣房下士选之次子范宗旺,讳光祖,号太初,遵旨于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