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doc
7页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发布时间:2010-01-31 文章来源:投稿 文章作者:郭锐摘 要:历经 30余年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把国际政治关系与国际经济关系及其互动结果和衍生现象衔接起来,从全球化角度剖析了国家与市场的现实场景、互动关系和作用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延展,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日益明显和相互渗透,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与其核心原理日臻完善和成熟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仍然受限于理性主义的分析框架,其面临着诸如分析方法和分析语言的继续充实与更新等一系列问题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激进主义;核心原理随着全球体系的加速形成,兴起于 20世纪 70年代西欧和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日渐成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而言,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及若干核心原理,包括自由主义与相互依存理论、现实主义与霸权稳定理论以及激进主义与世界体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日益明显和相互渗透,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新颖的思维视角,也昭示着其已经步入新的变革时期。
一、自由主义与相互依存论自由主义强调市场对国家的决定性和强制性,其观点承袭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想主义传统自由主义把国际关系的发展看做是一部市场进化的历史,当今世界体系是由全球性的现代化所塑造,并有赖于三种力量的推进:一是经济力量,即开发市场、利用新资源的能力;二是技术力量,如通讯、运输、制造手段的革新;三是组织力量,即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灵活应对主要由上述三种力量推动的市场化构成了国家生活的主要内容[①]国家间稳定的贸易与经济交流、深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由此凝结的互惠纽带,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成为培植国际和平的源泉之一对此,相互依存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从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的权能关系角度,给出了学理推断和说明,其也成为自由主义中最重要的分支理论之一相互依存理论认为国家间的经济依赖状态是一种客观情形,各类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等)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和效用最大化,实现全球福利的普世化,从而为国际和平提供一种功能性的保障为此,必须限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从而强化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向博弈功能,使各类国际行为主体通过合作关系的不断推进而共享利益,以推动国际经济体向均衡化发展。
经由相互依存的组织网络形成的技术上合作、行为上共处的国际体系,为更多的使用非政治方式和非军事手段来解决国际冲突提供了必要条件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相互依存状态并不必然的意味着国际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一定就是平等互利和非零和的关系由此,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理论(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ory)该理论的创新之处是引入了成本—收益分析法,指出相互依存关系包含着代价,而事先指明某种关系的收益会大于代价不太可能这取决于国际行为主体对自身价值和依存性质的判定[②]很多学者注意到,相互依存关系的达成及其程度受到交往单元的数量与损失程度两大变量的迭加作用和影响,致使依存关系中权力的来源更加复杂,形成所谓的敏感性(sensitivit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依存的双方或多方只有相对受益(relative gains)和相对受损(relative loses)换言之,国际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大多是非对称的,从而造就了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关系的递进与发展,非但没有弱化国家的政治权威,反而是相互依存的非对称性所特有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为国家新的政治权力提供了来源与动力。
为此,国家间必须保持适度交流(以不引起对方感到威胁为底限),以减少相互依存中的对立因素并使之趋近于对称,从而强化由此派生的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的基础,即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regimes),使之成为调节和控制国家间关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③] 二、现实主义与霸权稳定论 现实主义源于重商主义和德国历史学派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政治经济问题的中心,市场依赖于国家的存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重商主义意味着现代国家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的赢利经营转移到政治上[④]弗雷德里克·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生产力理论”认为,权力较之财富更重要,并决定着国家的主权独立和财富保持[⑤]国家应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贸易,并倚赖保护主义手段确保本国的工业竞争力现实主义从国家中心论出发,对内强调干预主义,对外主张保护主义,并认为政治权力框架决定经济利益分配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增长依赖于国家“为寻求权力而斗争”的能力本质上,国际经济关系是相互冲突的,世界经济竞争的零和博弈特性,突显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竞争作为国际交往的一种常态,意味着增强自身优势和削弱竞争对手。
霸权稳定理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尤为明显的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诉求和预期霸权稳定论主张由单一的霸权国家主导国际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创立结构和秩序,以便规避无政府状态(anarchy)下国际体系的失序风险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从基本力量模式(crude basic force model)角度,给出了霸权国家确立的三大标识:一是形成以霸权国家为中心的经济势力范围;二是建立以霸权国家为核心的金融货币权势;三是霸权国家具有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的超凡能力从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角度而言,霸权国家所提供的诸如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制度、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和安全机制等,虽然体现了霸权国家的意志和夙愿,成为巩固霸权国家权力和地位的重要工具,但也有益于体系内的成员国因此,霸权也被认为是维持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稳定与和平的一项条件霸权稳定论突出了政治结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它尤为关注国家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关系在组织和管理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并视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为首要目标基于对霸权战争尤其是世界政治变革的系统研究,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从因果机制(causal mechanism)角度阐明了霸权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并指出了统治或控制国际体系的三种途径:一是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间的权力分配,从形式上有单一结构的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二元结构的冷战体系,以及多元结构的均势体系;二是国家间威望的不同层次,威望(prestige)就是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声望,并由此决定哪些国家实际上统治国际体系;三是国家间互动的一系列权利和规则——国际条约,其所依据的是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国家的权力和利益,有学者称之为“统治者实践的模型”。
[⑥]现实主义认为,霸权国家塑造和维持国际体系稳定与和平的基础是其强大的生产能力所带来的“经济剩余”这种“经济剩余”会因边际收益递减法则和经济结构的“软性化”而趋减,从而导致霸权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欲逐渐减弱,以致其所确立的国际体制最终归于瓦解,国际社会再度进入失序状态可见,由惟一主体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很不稳定由此,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提出了霸权后合作理论通过增加维持秩序的主权国家的数量来分散负担国际公共产品,交涉形态的多元化有利于有关国家协调立场,从利害关系的连续微调中达成利益一致,从而实现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稳定三、激进主义与世界体系论激进主义的最大创见是立足于世界政治经济的边缘地带(第三世界)而非核心地区(发达国家),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后果角度来探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演化[⑦]激进主义认为从本质上国家间关系是一种国家与国家社会力量间的关系世界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核心地区与其统治力量),只要可能总是要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和精神的改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本质上就是一种剥削关系摆脱与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的非殖民化和现代化,成为激进主义的一项核心命题。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是其中一支较为典型和发展相对较快的学说世界体系论主张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和社会变革展开长时段(long term)和大范围(large scale)的研究,以充分显现世界体系的“社会时间”和“地理空间”特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和文明三维组成的实体,它具有单一的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而非一维的“国家”和“社会”世界体系中政治单位间的联系围绕经济利益分配展开,次序地呈现出中心(center)、准边缘(semi-periphery)和边缘(periphery)三级结构,并最终被政治安排和文明认同所强化[⑧]世界体系论的一项假说认为,资产阶级必定利用其主宰物质生产过程的巨大优势来统治世界,并通过建立某种制度来保证这种统治,不符合这种制度安排的国家将受到打压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受制于某种世界性的生产方式,只要介入这一过程的国家都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在生产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霸权国家必然对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发挥着领导作用,因而存在外围或非中心国家的挑战以及中心结构内部霸权与挑战霸权的斗争。
[⑨]世界体系论的最大贡献是对霸权的兴起和衰落,即国际体系在单一中心霸权和多中心力量平衡间的波动周期及其规律的系统研究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提出一个循环序列:[⑩]第一阶段,严重政治冲突(全球战争)时期,国家对秩序的期望很高,却很难实现;第二阶段,世界秩序(世界权力)初创时期,国家仍然对秩序的期望很高,这种秩序实为霸权的产物;第三阶段,霸权合法性减退(hegemonic delegitimization)时期,国家对秩序的期望让位于各种安全范式;第四阶段,权力分散(deconcentration)时期,国家对秩序的期望及其有效性(availability of order)都降至最低点这种循环序列构成了世界政治的一个霸权周期,即长波周期(一般为 100年)对于世界政治中权力“集中”(concentration)和“扩散”(diffusion)的波动周期,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从世界体系的运行动力角度给出了分析和解释他认为世界体系中存在两个范畴的运动:一是阶级范畴的运动,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抗争,其动力是资本积累;二是地理范畴的运动,即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带的依附与对立,其动力是不等价交换。
[11]从构成中心和边缘关系的主要层面而言,双方的结构和地位经由一定条件的催生可以互相转化换言之,中心和边缘并非一成不变的,核心地区会出现停滞并沦为边缘地带;边缘地带也可能上升为核心地区或准边缘地区所谓“一定条件”,主要是三种类型的跨边界交换:一是经济交换(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等);二是政治交换(战争、侵略、精英联盟等);三是文化交换(信息、规范、意识形态、宗教等)上述三种交换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形成一个单一的集合体,但从中心化或边缘化中出现的经济两极化必然会伴有政治两极化,即核心地区成为强国,边缘地带沦为弱国,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的霸权四、结 语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在全球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本质上反映了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直接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博弈由于直面国际关系现实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学迅速发展起来,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概念和假说,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学说目前流行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是大量的个案研究(case-studies 或 issue-studies)[12]这反映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