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纲论文:青年周恩来的风采.doc
12页国破山河在,中华崛起心——青年周恩来的风采前言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这是周恩来在十九岁(民国八年三月)东渡的时挥毫写下的诗,诗的大气魄让人感慨,而这锐意和勇气来自十九岁的青年就更是难能可贵,从这首诗依然依稀找得到总理青年时代的风采,正可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壮哉!周恩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也是我最为崇敬的人物之一他 26 年的总理工作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享有盛誉:“周恩来属于全世界【1】 ”、 “千古中华一巨人【2】 ”、 “他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这样一位无私无畏的革命家,一位伟大的创业者,将永远为人民所崇敬 【3】 ”、 “(周恩来)是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以及解放前的动乱中产生出来的伟人 【4】 ”……然而一个人如何能改变历史,能成为栋梁之才,不能只看到他成功时候的意气风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辉煌背后的成功因素是和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思想变化分不开的正如周总理自己所说:“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7】 ”这篇文章将按照如下的框架来记录我从书籍文献中得到的资料和个人感悟:一,少年壮志,身体力行;二,树立理想,坚定信仰;三,戎马生涯,锋芒毕露;四,风华正茂,多彩青春;其中前三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第四部分是一些关于青年周恩来的,比较独立的小话题。
一,少年壮志,身体力行1.1 童年时期周恩来 1898 年生于淮安,但是按照籍贯从祖代算起,应该算是浙江绍兴人(他本人这样讲过) 由于叔父重病,去世较早,他被过继给叔父,因此有生母和嗣母两位母亲我认为这两位女性对他的影响是甚为重大的——生母好动,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精明能干,家中大小家务由他上下打理,开朗直率;嗣母好静,出身于书香门第,文雅贤惠,常常给周恩来讲故事,知书达理;自此观之,周总理日后形成的宜动宜静,博学好文与干练果断并存的性情恰是融合了两位母亲的性格优点养母陈氏去世后,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曾悼念她:“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5】1.2 少年壮志1910 年.周恩来在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即后东关模范学校)上学,在此期间,周恩来前后读了《旅顺口》 、 《革命军》 、 《警世钟》 、 《康有为论革命书》 、《猛回头》等文章,并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参观了附近的日俄战争旧地虽然对于小学的他,理论知识还不甚深刻,但是已经被激发了爱国情怀根据后来他自己的话:“我小的时候,读章太炎先生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文章,当时虽然读不太懂,却启发了我的爱国的民族思想。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袁世凯,北洋军阀的专横卖国更使我增加了爱国的思想,因而积极参加了反对‘二十一条’ 、反对中日军事协定等爱过活动【7】 ”也正是在这个学校,周恩来提出,为了将来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艰巨之责任”而奋勉读书,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3 年,周恩来进入南开中学读书他在语文、代数和化学还有其他学科方面都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在求学过程中保持着优异的成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有着优异的学业成绩,在读书学习的同时还不断体现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对于国家面对的灾难,他已经在许多活动中积极响应,热情投身爱国运动,并在积极思索着救国1.3 求学东洋当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强盛起来,这使周恩来对“实业救国”以及“军国主义能否在中国实行”产生了思考带着这样的思考,1917 年,周恩来离开中国来到日本,他想借到日本留学的机会来实际考察一下日本的模式对于中国是否可行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周恩来保持着每天读书,阅报 13 个半小时,休息和处理其他事物三个半小时,七小时睡眠的作息习惯【8 】 ,和同在日本的的留日学生一起在爱国组织“新中学会”中讨论交流,并在学习中培养了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正因为各种能力上的到位,周恩来在留日学生中脱颖而出,还曾组织同学们举行抗签订议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集会也就在留学日本期间,周恩来看到了日本社会的真实情况他认清了“军国主义必然是扩张主义,一定要被推翻的 【1】 ” 在他当时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军国主义在二十世纪上我看是绝对不能存留了我从前所想的‘军国’ ‘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想实在是大错了 【8】 ”因此,认清了现实,对日本失望的周恩来决定返回中国1.4 五四风采1919 年四月,周恩来返回中国时值新文化酝酿下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周恩来曾阅读多期《新青年》 ,受到了巨大的触动,他立志要抛却旧有的观念,想更新的观念,做最新的事,学最近的学问,去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真切的学问” 在五四运动期间,周恩来在南开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他决心以报纸为平台,体现新的革命精神,通过报纸上的事实议论来唤起民众,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除了办报纸外,周恩来还参与了学生进北京的请愿活动,并在返回天津的途中,与同学商议,组建了后来有名的“觉悟社” 周恩来撰写了觉悟社的《“觉悟”的宣言》 ,提出了觉悟社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求适应于‘人’的生活”的目标。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首先提出了“思想改造”这一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命题【1】 作为觉悟社的核心之一,周恩来已经是社内比较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了【9】 1920 年,周恩来参与并指挥了一二九运动即使在狱中,他也坚持和狱友讨论社会问题,不曾停止学习二,树立理想,坚定信仰2.1 留学欧洲1920 年 12 月,为了对西欧国家的社会实况有所了解,周恩来和一批有抱负的同学先后奔赴欧洲留学周恩来先后留学于马赛、巴黎、伦敦、柏林,过着自立自强的勤工俭学的生活2.2 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革命意志因为目的明确,故而周恩来来到欧洲之后开始有意识地广泛涉猎各种学说和主义,并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他读过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 《法兰西内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克鲁泡特金自传》以及费边社会主义的相关资料最终,他通过对比各种主义与分析中国现状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正确的救国道路1921 年 3 月,在张申府和刘清阳的介绍下,周恩来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 年 3 月,他写信给国内的同志【12】,一则表示决心,二则互相勉励:“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信中还附了一首诗抒发心志:《生别死离》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只是他们却识不透感人的永别,永远的感人不要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种子散在人间,血儿洒在地上,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2.3 组织旅欧社团在西欧,周恩来由一个孜孜以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海外学子,成长为一个职业革命家1922 年 6月,周恩来参与组织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负责组织的宣传工作,以“伍豪”为代号后来组织重整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时,周恩来担任书记他在给团中央的报告中说【12】:“我们现在已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旅欧战员了,我们已立在共产主义的统一旗帜之下,我们是何其荣幸!你们希望我们‘为本团勇敢忠实的战士’,我们谨代表旅欧全体团员回说:‘我们愿努力毋违!”在欧洲期间,青年的周恩来依然保持着对国内局势的关注,参与了一些斗争。
难得的是,他在斗争中卓越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1】:他不仅明确指出了革命的领导和队伍,还提出了中国必然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有组织地分两步走等充满智慧的思考与结论对于一个年轻的留学生,这是很难做到的,这体现了周恩来勤奋学习理论知识并能聪明地运用的能力由于国内大革命运动发展很快,急需大批干部,周恩来在 1924 年 7 月告别生活了 4 年的欧洲,返回祖国回国的行程还是与烟波浩渺的海洋相伴,但周恩来已不再是当年那位旨在去推求比较的热血青年,他已经成长为了一个目光犀利心志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他随身所带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给团中央的报告中写着这样的评语:周恩来——浙江,年 26,诚恳温和,活动能力富足,说话动听,作文敏捷,对主义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无产阶级化英文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书看报本区成立的发启人,他是其中的一个曾任本区三届执行委员,热心耐苦,成绩卓著遥望祖国,周恩来的人生又将揭开新的一页三,戎马生涯,锋芒毕露3.1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1924 年,周恩来返回中国在成功地参与了击溃广州商团的指挥工作之后,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出任黄埔军官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对二十六岁的周恩来说 来,责任是够重的,又是一项完全陌生的工作。
但他一到任,立刻显露出引人注目的才华,并井有条地而又富于创造性地开始 了工作; 在艰苦的条件下,周恩来将学校的政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创作校歌、贴标语、成立表演革命戏剧的“血花剧社” 、吸收进步同学的“火星社” 、 “青年军人联合会” ,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革命斗志在随后的校军东征中,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随军东征,改任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 在东征中校军的军队政治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15】 像这样有着良好的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军队,在中国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这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军队政治工作方面所作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传统,对以后中国人民军队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这样评价:“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在开始时候不过两个团,便已团结了许多军队的周围,取得第一次战胜陈炯明的胜利往后扩大成为一个军,影响了更多的军队,于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而周恩来在领导这项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富有创造性而又周密干练的才能,在国共两党内、特别是黄埔师生中受到广泛的尊敬和推重【15】 。
对于军政建设工作,周恩来有着独到的见解【10 】 他认为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让军阀军队逐渐醒悟,从而拥有正确的革命观念,官佐士兵及一切群众都应该了解党的理论、主义、政策对于一个军队而言,政治部的工作要起到辅助各个部门工作的作用,部门政工是革命的灵魂黄埔时期的革命政治工作是成功的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的军队撤消了政治部,但是工农革命军、红军、抗战中的八路军、和后来的人民解放军都继承了这种模式,使得军队的政治工作一直得到保障对此,周恩来的奠基性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3.2 周恩来与两次武装起义1927 年,周恩来先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八一南昌起义面对第二次武装起义造成的不利局面,被选为特别军委之首的周恩来分析了第二次武装起义没有充分准备的教训,再次强调了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提出过的“革命要有革命的队伍”的思想,而不是当时陈独秀提出的“革命不必先有武装”的观点所以他组织了纠察队、自卫团和特别队三支武装力量,并且提出了军事工作的指导计划【1】 ,核心在于建立一支由自己直接领导的具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周恩来不仅仅具有强大的理论领导能力,在武装力量的实际形成中,他也投入了很大的心力他不顾被捕牺牲的危险,亲近基层的工人,甚至到各个训练地点亲自对工人进行军事指导训练,对一些干部做政治报告,并和他们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