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气势不凡古朴典雅_美校人文建筑之中山大学.docx
8页Architecture oftheMostBeautifulUniversitis(7)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气势不凡 古朴典雅 ——美校人文建筑之中山大学 HIGH BAIYUN MOUNTAIN,LONG PEARL RIVER,GRAND MAGNIFICENT,SIMPLE AND ELEGANT ——Zhongshan University,Archetechture for Humanity李岩 曹伟 Li Yan Cao WeiAND前言 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历经百年之余,最初乃孙中山先生创办,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四个 校区的美丽校园校园不仅拥有大量的造于近代的传统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加粉饰,而且还拥有具有现代特 色的建筑,交相呼应,见证着大学的百年发展史气质独特,人文情怀充斥校园中,印刻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学 子也正是如此,中山大学美誉加身,成为中国最美大学校园之一探究中山大学校园空间规划中变迁以及各个 时期对土地的适应方式,对如何延续校园魅力有着积极意义进而从建筑层面上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形 成自己的风格特色以此来对校园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相关思路与方法。
1 中山大学的选址与概况中山大学校史百年,文化底蕴丰厚,与校园的选址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中国传统的高等学府,中山大学拥有 四个校区,分别是南校区、东校区、北校区和珠海校区,四个校区各有特色,风格迥异,见证了中国高校百年发 展历程南校区与北校区历时较长,文脉得以传承,经营的比较妥善以下主要针对这两个校区为考察对象 南校区(图1)驻于珠江之畔,为原岭南大学的校区,亦有“康乐园”之称现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地理 位置为新港西路135号,占地面积1.17km2校园大都沿承了原岭南大学的规划与建筑,北临珠江,南靠主干道 新港西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优越,校长尹士嘉对校址选取作如下评价:“地点很好,气势不凡,来往便利, 有进一步建房的良好基础;地势较高,夏季必得微风之利1952年,中山大学的文理学院与岭南大学合并之 后,校园自主营造,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老建筑得以保留,而校园规划形制也越发合理反应了中国百年高校的 文化变迁,也是中国高校建设史上的一个缩影 北校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原东山区),处于东风东路与中山二路之间,西邻广州市烈士陵园、东近10图1 中山大学南校区规划图2 中山大学历史沿革图农林下路。
总占地面积为0.39 km2虽然没有南校区优越的地理环境,但这里林路蔓蔓,环境优美、建筑雅致,在广 州市区中心繁华地段依旧保持严谨治学的独特气质而且校区周边大型医院林立,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 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等附属医院,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 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 中山大学的历史沿革纵观中山大学的历史,可谓百年风雨,从最初的建校到之后与岭南大学的并校,再到后期一些院系的迁出与迁 入,到最后中山大学的确立这其中与孙中山先生对办学的重视与理念的传承密不可分的而各个时期的动因也催动 着校园不同模式类型的推现推演,直到现在中山大学的建成(图2)本文也主要从三个部分对中山大学的历史沿革 进行描述 2.1前期学校的置办——从博济医局、格致书院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 1866~1953年) 中山大学早期的办学主要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博济医院的建立到往后医学院的成立,另一部分是从格致书院到 岭南大学的建立,第三部分则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到国立中山大学的演变 在中山大学的北校区最初即为博济医局,为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在广场开设的,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医局,也是 中国最早的传教会医院。
从医局到1866年建立的医学堂,这里成为了中国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而到了1879年,学 校改名为博济医院南华医学校,直到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现为中山大学医学院校区几更 变动,跨越百年之久,到现在的医学院在医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为祖国培养了众多的医学人才 中山大学的南校区则最早起源于广州的格致书院,它本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后来发展成为私立岭南 大学,此时的格致书院与博济医局为中国的西式教育打开了大门,促进了西学中用的模式1907年改为岭南学堂,后11图3 校训图4 岭南大学初期规划图5 国立中山大学早期规划来发展成为了岭南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的前身本是国立广东大学,为孙中山先生所创建在此之前,广东省的高校寥寥无几,仅有岭南大 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公立法科大学、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公立医科专门学校等几所高等学校,显然广东的教 育事业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需要基于此,翌年(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 1924年1月24日筹办的黄埔军校,以及2月4日颁布两道大元帅令着手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至今校园门口依然挺立着孙 中山先生题词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图3)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 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 政府批准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 2.2 全面的调整——从解放初期到两校合并之前(1953~2001)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而这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对中山大学乃至全国高校都有着深远的影 响此次改革也基本确立了中山大学的发展方向与规模,也促使了中山大学校址的迁移和教学体制的又一次重新建构 在第一次院系调整中,多所学校统共调整成为新布局的1所综合大学和4所专门学院国立中山大学也改名为中山 大学,医学院分离出来成为中山医科大学,也有部分院系调出到其它各学校,而第一次的中山大学调整后则主要以岭南 大学的文理学构成第二次院系调整则在七月下旬着手准备,9月底正式进行,在第二次的调整中,其它高校的部分院 系调入到中山大学中,包括华南联合大学,华南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各个高校,另一方面,中山大学的文 理各系科以及图书仪器设备等都得到了充实,还从各院校调来文理各系教授、副教授27人。
通过两次院系调整,中山 大学成为更加综合设施设备也更为完善的大学,教学系统也逐步完善 2.3 传承与展望——合并后的中山大学(2001年两校合并后)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逐步走向国际化,而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生源的不 断扩充,高校也面临着新的规划与建设原来的建筑数量与空间尺度不再满足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人数2001年10月 22日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决定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此时的中山大学已经包含了东校区, 南校区,北校区已经新建的珠海校区四个校区,校园规模庞大,师资力量雄厚,不仅传承了原有的教学精神与独特的校 园风格,建筑样式等等,而在急速发展的现在,这样的传承是不易并且值得肯定的本文尝试从校园规划、景观设计、 历史与人文营造等方面讨论中山大学校园的校园特质并且来展望中山大学未来的发展3 校园规划模式与延续变迁3.1校园规划结构布局与特色 在当时,国内正处于动荡时期,西方思想进入中国,在校园规划布局与建筑特色上都有很大的冲击,在后来的规划12图6 正门图7 格兰堂设计中也明显的展示出来,国内也面临着西学东进的转折与考验,中山大学的规划便面临着 这样的冲击,在对岭南大学与原国立中山大学的调研中总结出了近代大学校园规划的模式, 并由此探析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近代校园规划沿革规律。
3.1.1岭南大学规划模式 岭南大学1927年归国人自办,道斯顿事务所则承办了岭南大学早期校园的总体规划,规划中则采用的是美国“学院式”的规划手法,功能分区突出,易于判图断9-,惺具亭有开敞式的庭院 空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后来阿德曼兹完成了岭南大学的规划调整(图4) 事务所与建校方首先对大学地址进行勘测与规划,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 时也奠定了以后主体结构在规划里,以一条总的中轴线贯穿南北,南侧为主入口,北侧则 直达珠江江畔中轴线也作为校园的主要道路与主要景观带来布局,两侧的建筑并未有主次 之明显,也没有传统的围合形态,都是以山墙面面向道路校园内也没有任何标志性建筑物 统领整体,规划方式均等开来,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岭南大学内建筑的建造经费由捐赠获得, 不易突出,建筑风格只要统一即可,式样也不同,各有特色 3.1.2国立中山大学规划模式 由于1953年以后的院系调整,早期的国立中山大学牵出的院系并入到华南理工大学与华 南农业大学,而在当时大背景下学校的规划布局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考究 国立中山大学(图5)是西方模式与中国书院传统模式融合的一种模式,校园内功能布 局上服从秩序,以中轴线贯穿前后,中轴线上依次排列讲堂、藏书楼、祠堂等建筑,三者的 位置关系确立了整体规划的空间格局,其它功能也都以这种空间主体为中心来进行布置。
居 于中轴线上的农学院体现了“以农为本”的传统理念,同时,建筑群四周的环形道路则是借 鉴了中国古代“辟雍泮水”的平面布局类型,左右对称的建筑则对应中国传统礼制制度同 时,校园规划在分区结构上借鉴了西方的校园模式,各个学院各成一区,互不干扰又相互联 系,分区明确,流线畅通,并根据场地条件以及中国校园文化与分区模式进行互补与交融 整体轴线依据山水构架的形式来表现,包括南北向依地形构成的中轴线以及环形水系轴线, 使得环境优美,规划协调与此同时,校园规划形似一个钟的形状,与“中”字谐音,一是 表达对中山先生的纪念,而是有敲响警钟之意此种设计方式亦有当代解构主义的韵味在里 面,值得后人考究 3.2校园规划变迁与更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背景的不断更迭,校园规划也面临着迁移更新等问题不仅如 此,城市中心的转移也导致高校的区位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校园可能孤立在城市之外,有 的则位于城市中心的位置,面临不一样的问题也要规划出不等的更新策略中山大学之所以 能成为中国最美高校之一,在于对校园更新策略上能形成独有的特色,其校园变迁与建筑保 护等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 3.2.1确立分区,调整整体结构 岭南大学建校以后,规模不断扩大,据记载,到抗日战争时期,岭南大学的面积已是早 期规划时的20倍左右,此时的校园,已按照大学的规模和标准调整了空间布局,教学区,运 动区,生活区的分布结构清晰直观。
至今为止,校园面积已然确定,校园功能分区上益发合 理,也通过调整确定了校园的整体结构学校正门(图6)、格兰堂(图7)、中山先生铜像 (图8)、惺亭(图9)等建筑、构筑物和各具特色的中心绿地广场,两侧布局开阔,轴线形 成了一揽子的开放空间中轴两侧,早期规划的范围成为校园的中心区,集中安排教学活动其13图8-孙中山塑像图9 惺亭图11 怀士堂图10 乙丑进士牌坊图12 黑石屋中东区建学生活动中心,西区为教工生活区,学院正门设置于北向,以借珠江水路与市区联系同时,岭南大 学还推广校园园林化,将绿化与教学结合在一起,校园内植物样式多,群落结构处理妥善,绿化尺度宜 人,与老建筑相得益彰,使得校园美观大气,不仅改善了环境,也在户外提供学习的优良场所 3.2.2建筑保护,凸显校园特色 随着建筑思潮的不断多元化,价值观的不断多元化,新的建筑样式在近代不断涌现,之于大学,建筑 类型也不断增加,中山大学的建造中,一方面控制建筑的层高来确保立面形态的稳重性,另一方面,对校 园中原有的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以此来凸显校园特色,增加美观性这样对中轴线上的建筑特色得以保 留与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