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形成特点及相关思考_1.docx
5页美国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形成特点及相关思考 (二)文化因素 美国的宗教文化和功利主义文化是造成大学与城市分离以及二者关系多样化的深层次原因 宗教文化是美国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不仅世世代代影响着美国人的思维和实践,而且对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促成了高校的分散和多样美国最初由属于各种教派的人组成,为了培养自己的牧师,并在年轻人中培养对宗教的忠诚,每个教派都要建立自己的学院每到一个地方,传教士便努力把自己的力量伸展到居民区的各个角落布尔斯廷指出,“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宗派影响的人都一致认为,不管是好是坏,美国高等学府林立是这种教派精神的产物”早期教派的这种做法具有重要意义,殖民地9所学院中除费城学院外都是由宗教团体建立的,成为“美国高等院校多样化的开端”目前,美国比其他任何国家人均拥有高校的数量都多 功利主义文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这种文化促使人们不断追求个人利益,使人们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较少考虑公共利益的实现,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功利主义文化对高校产生了很大影响,高校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分别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模式。
一些学院为了土地、资金和生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特别在赠地学院发展初期,很多学校为了获得政府的土地和资金争相发展农工教育,或者转型为农工学院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很难将高校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 (三)经济因素 在经济领域,城市化的推动是大学与城市初步“联姻”并最终形成竞争性共生关系的主要动力 首先,城市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大学作为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以及培养高级人才的阵地,在这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它不仅为人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各种机会和场所,而且为整个城市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提升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实用的知识成果,从而使大学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很多高校与工业建立了密切联系西部的城市化还直接催生了西部的州立大学,因为创业者知道,“促使一座年轻城市发展的最可靠办法是使它成为一所学院的院址”为了确保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领导主动要求建立学院,他们通过提供土地、资金和建筑,劝说教会和政府在他们的城市建立学院 第二,城市化加速了人口的聚集,使人的教育和再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直接促进了城市地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南北战争以后,中西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普遍增加。
就整个西部而言,1860~1910年间,城市人口总数就由600万增加到4,200万,城市化比例由20%增长到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7%)人口的集中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原来的殖民地学院主要培养牧师和绅士,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需要,而州立综合大学又以全州为目标很少考虑城市中心地区的需求,故为了满足城市的高等教育需求,专门为城市服务的市立大学便发展起来 第三,南北战争前建立的乡村学院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高等教育亟待改革密歇根大学的查尔斯亚当斯(Charles Kendall Adams)曾经描述了乡村学院落后于城市社会需要的状况:“在国家的每个部分,我们所见到的糟糕的事实是,训练曾经被认为是完成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现在却在人们的支持下一年一年衰落下去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以前那些满足于做乡村牧师的人现在开始在大城市寻找新的职业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各种诱惑,逐渐改变了大学师生对职业和大学课程的看法学生对古老的乡村学院的僵化训练越来越不满,更倾向于具有职业前景的世俗性现代课程,这大大影响了乡村学院的招生和教学1871年,佛蒙特大学董事会指出,乡村学院入学人数的减少可以解释为“大城市的火车和电报加强了我们的密切联系”。
1894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伯吉斯(John W. Burgess)为传统的乡村学院敲响了最后的丧钟,他说:“我承认,我不能预言那些不能转变为大学的学院最终将会落到什么位置,我也看不出它们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维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浪费资源,在这种学院读书很大程度上是浪费时间 三、几点思考 通过分析美国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形成特点及其原因,引发了笔者对我国高校与城市关系的思考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与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大学—城市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大学和城市还未形成实质性的合作关系,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高校在空间选择上大多偏重于大中城市,在布局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有研究者指出,城市的规模、级别与高校的数量和声誉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越大,行政级别越高,高校的数量就越多,全国知名大学也越多虽然经过1952年以来的数次调整、搬迁和建设,但许多高校仍然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西安等少数大城市,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比较落后,东部沿海城市高校集中,而中西部城市高校相对较少大学布局结构的失衡造成了多方面的问题,如城市人口拥挤、公共资源紧张、教育公平问题凸显、入学成本增加、跨地区适龄人口单向流动和迁移潮流的形成、落后地区无法分享大学带来的益处,等等。
这些问题既导致大学发展陷入各种矛盾和困境,也影响了我国整体社会经济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高等学校在布局上的分布特点,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尤其在西部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应按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设立高等教育机构和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同时,面临城市空间的日益紧缩,应鼓励部分大学迁移到城市的郊区或者其他城市,这种迁移是一种整体性的迁移,而不是设立更多的分校 其次,城市化虽然加强了我国大学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的大学被不断扩张的城市卷入城市中心,但大学缺乏服务区域经济和城市社会的理念,对于区域经济和城市社会的问题关注不够,大学在追求广泛目标的同时往往没有顾及“立足之地”大学也缺乏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城市社会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大学难以解决理念和实践上的忽视导致了大学与所在城市之间的疏离和脱节,二者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共生关系而在美国,大学和城市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使是面向世界的一流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和城市社会也是其重要的使命美国一些发达的经济带主要是在大学的参与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如斯坦福大学与硅谷、波士顿地区的8所研究型大学与128号公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海湾地区、康奈尔大学与当地农牧业经济的发展等,都是大学与区域经济和城市社会密切合作的典范。
第三,某些消极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了大学和城市关系的发展,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在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与城市之间很快开展合作,通过彼此的信任和服务来寻求共赢而在我国,某些消极的文化观念还有着深厚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们更多地将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整个社会缺乏高等教育为城市服务的意识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一味“求上”的观念,即往往注重追求大而全,不同类型的大学的定位存在趋同现象,如某些市属院校和省属院校追求国内一流,重点大学追求世界一流这些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却往往忽视了所在地区和城市的实际需要此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学术机构被行政化,中央部委直属的大学往往享有较高的行政级别,如某些大学被定位副部级,有些被定为厅局级这些不同级别的大学往往根据自己的行政级别来确定自己的服务范围,级别越高,越难放下架子与地方开展有效的合作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不仅与大学的性质和使命有关,而且也受到社会制度、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贯穿于大学与城市互动的整个过程中,并对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