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及对策.docx
18页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及对策 摘 要: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是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惩罚而产生的否定情绪此类罪犯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被害人的过错、自己的认知水平低、缺乏法律意识、受他人欺骗或胁迫所致,而主观恶性较小却受到法律制裁,因而产生委屈心理此类罪犯在服刑中受委屈心理的影响会消极改造,甚至抗拒改造在对此类罪犯委屈心理的因果分析基础上,采用多种激励对策和心理矫治对策消除他们的委屈心理,目的是提高其改造积极性,促进其早日回归并适应社会,避免再犯罪关键词: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因果;矫治对策刑法学上被迫犯罪行为是指受到了他人的威胁而实施了侵害他人法定权益的行为,行为本身并不是出自于犯罪人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被迫犯罪行为与非被迫犯罪行为不同由于被迫犯罪的罪犯主观恶性不强,他们的犯罪都有不同的被迫原因,所以,他们对自己被判刑入狱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委屈心理,这种委屈心理对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的罪行以及积极改造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由于法律意识薄弱,他们往往会对法律的判决产生不公平感,因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罪行,心里长期感到委屈,势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改造效果刑满释放后可能会由于宣泄压抑的不公平感而再次犯罪。
因此,本文拟研究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委屈心理的作用或可能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矫治对策,目的一是为成功改造此类罪犯提供一些心理学依据;二是为建设开放式监狱或社区矫正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此类罪犯心理恶性程度不强,社会危害性较弱,在国外开放式监狱服刑的罪犯与他们的罪行无关,只要罪犯的心理恶性程度和社会危害性小,就可以放到开放式监狱里服刑或者进行社区矫正;三是为预防此类罪犯再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本文采用了自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江苏省宜兴监狱和上海市白茅岭监狱对部分被迫犯罪的罪犯做了调查,收回罪犯回答的有效调查问卷共384份笔者用对调查数据做了详细、科学的统计分析本文自编问卷的可信度或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用数据证明,从表1的数据看出,罪犯选择B、C两项之和占94.3%这足以证明本文的自编问卷是被所调查对象认可的,而且所有有效问卷的回答都是认真的,所以,本文的调查数据是真实、可信的一、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产生的原因要分析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产生的原因,首先必须明确此类罪犯犯罪的原因根据实际问卷调查,如表2所示,由于罪犯主观过失的人数155人,占40.3%;因被害人逼迫而被迫犯罪的人数为116,占30.2%;被人欺骗或胁迫的人数为92,占5.6%;至于帮助亲人解决痛苦的原因最少,只有21人,占5.6%。
因此,笔者认为被迫犯罪的罪犯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导致的犯罪第一类是为了自我保护却防卫过当而导致过失犯罪的罪犯,占被调查罪犯的40.3%第二类是因被害人的过错引发犯罪人的愤怒或仇恨情绪而被迫犯罪的罪犯,例如,伤害、杀人等情绪情感情绪型罪犯,占被调查罪犯的30.2%當然也有少数因报复或仇恨导致的盗窃、抢劫、强奸、危害国家安全秩序等犯罪的罪犯第三类是被胁迫犯罪的罪犯,占被调查罪犯的23.9%此类有两种,一是以绑架其亲人来胁迫他本人参与团伙犯罪的罪犯,犯罪所得归团伙头目二是本人受骗后被胁迫犯罪的罪犯第四类是因贫困无法给亲人治病在亲人要求下被迫帮助亲人解除痛苦而犯罪的罪犯,占被调查罪犯的5.6%从一般的角度讲,委屈心理是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产生的否定情绪然而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的含义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与未犯罪者相比,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中夹杂着被迫犯罪的委屈心理,即他们认为自己也不应该是犯罪者,而是被逼无奈才犯罪的,因而委屈二是与非被迫犯罪的罪犯相比,被迫犯罪的罪犯服刑心理中夹杂着因被判刑而产生的委屈心理笔者认为,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是指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被迫实施了侵害他人法定权益的行为被判刑入狱的受刑人因为感觉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产生的否定情绪。
这种委屈心理的产生包含了以下几种原因:(一)因被害人的过错使自己被迫犯罪感到法律判决不公而委屈大部分被迫犯罪的罪犯是在受到了被害人威胁的情况下才实施的犯罪行为,自己犯罪后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而被害人的行为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相比之下被迫犯罪人感到委屈例如,在许多家庭暴力案件中,就有不少是在受到对方暴力威胁才导致的被迫犯罪被害人的威胁行为是被迫犯罪的导火索,犯罪人是由最初的受害人角色转化为害人者,在自己受到伤害时法律没有能够给出应有的援助,而当自己以不合理的方式保护自己而被迫犯罪时,却遭到了法律的制裁所以,此类罪犯认为法律不公平而感到委屈对被害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强化了被迫犯罪的罪犯强烈的委屈感被害人的过错可以分为有意与无意两种能够让此类被迫犯罪的罪犯产生委屈心理的原因主要是被害人的有意过错犯罪人对被害人仇恨、愤怒的情绪支配其犯罪,犯罪人这种情绪本来随着犯罪的实施而淡化了,但是由于自己受到法律的制裁,感觉这是由于被害人的过错导致的,于是将自己的犯罪事实归因到被害人身上,这种归因耿耿于怀强化了此类被迫犯罪罪犯的委屈心理根据攻击理论,攻击行为具有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被迫犯罪的罪犯其犯罪行为多为反应性攻击。
反应性攻击是指个体面对挑衅或挫折时愤怒的防御性反应①因被害人的过错导致被迫犯罪的罪犯其犯罪行为就属于反应性攻击,其原因如下:第一,被害人的过错对犯罪人构成强烈的刺激或压迫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讲,被迫犯罪人因被害人的刺激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并转化为敌意第二,被迫犯罪人在犯罪时因为受到其狭窄和偏执的人格影响由愤怒到敌意,最后转化为攻击性行为,都与此类罪犯狭窄和偏执的人格分不开这种狭窄和偏执的人格使他们对被害人的过错耿耿于怀,不能缓解内心的压迫感,因而对被害人实施了反应性攻击行为被迫犯罪的罪犯狭窄和偏执的人格不仅导致他们被迫犯罪,也强化了他们的委屈心理心理学研究证明,正性感情可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负性情感对思维有阻碍作用委屈心理是一种负性情感,它抑制了被迫犯罪的罪犯思维的灵活性,心理的全部空间都被他们深刻记忆的被害人的过错所占领,使他们钻进牛角尖不能出来,不能冷静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犯罪原因,这就使此类罪犯的人格更加狭窄、偏执;而狭窄、偏执的人格又强化了此类罪犯的委屈心理 (二)自己心理的恶性程度与刑罚的剥夺度差距太大而产生委屈心理刑罚剥夺度直接反映在刑期的长短上,刑期的规定以“罪刑相适应”为原则,一定的犯罪行为与危害后果,对应特定的刑期或刑期幅度,犯罪后果越严重被判的刑期越重。
②被迫犯罪的罪犯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和社会危害性较小,但是他们的犯罪行为却受到了法律严厉的制裁,剥夺被害人生命的此类罪犯多数被判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死缓的重刑期,也就体现了严重的刑罚剥夺度,这势必会造成他们强烈的刑罚剥夺感自己心理的恶性程度较轻与刑罚的剥夺度过重这两者的差距太大使此类罪犯产生委屈心理三)个人较好的品德与缺乏法律意识的矛盾交织强化了委屈心理被迫犯罪的罪犯大多数人都有较好的个人品德,却缺乏法律意识,多数罪犯犯罪前的法律认识处于无知和肤浅的水平,入狱后半数以上罪犯的刑法知识水平及对刑法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近半数的罪犯不懂刑法;对其他法律知识懂得较少③由此可以看出,此类罪犯较好的品德与缺乏法律意识二者矛盾地交织在一起,因而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被判刑入狱产生了委屈心理一方面,品德好会让他们认为自己主观上不想伤害他人,犯罪不是自己愿意的,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是被迫的;另一方面,缺乏法律意识又使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触犯法律,也就是说缺乏法律知识导致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犯罪对犯罪的错误理解以及粗浅认知进一步造成他们内心的矛盾二者交织在一起强化了他们对自己被判刑感到委屈的心理四)因自己受骗后被胁迫犯罪又被判刑而感到委屈这类主要是指被胁迫犯罪的罪犯,例如,新疆的一些孩子被人骗至内地后被强迫从事盗窃犯罪活动,还有聋哑人受骗后被强迫进行盗窃、诈骗等犯罪。
这些被胁迫犯罪的人其犯罪所得都归犯罪团伙的头目,因而他们的委屈心理很强此类罪犯之所以产生委屈心理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在自身受到胁迫时没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感到委屈此类罪犯多数是未成年人,由于分辨能力差而受骗上当被强迫犯罪,在自己的人身自由被限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被判刑后感到很委屈其二,此类罪犯犯罪的主观恶性不强,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受到比自己强大的人所胁迫,真正犯罪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胁迫自己从事犯罪活动的幕后操纵者,自己的犯罪所得也全部交给他们,自己却成了他们的替罪羊受到法律的制裁,因而感到委屈五)为帮助亲人解除痛苦而被迫犯罪的罪犯因被判刑感到委屈这就是前面所阐述的第四类被迫犯罪的罪犯,他们为了帮助亲人安乐死或因贫困无钱给亲人治病、在亲人强烈要求下帮助亲人解除痛苦而被迫犯罪例如,辽宁的王廷和因无钱给女儿治病,在女儿苦苦哀求他帮助解脱痛苦时他被迫掐死女儿;④再如,河南周口鹿邑的农妇武文英由慈母被迫变成弑子的角色,在儿子的要求下她忍痛亲手把农药瓶递给脑瘫的双胞胎儿子,至两个儿子死亡⑤此类犯罪人完全是出于好心而做出了犯罪行为,根本不存在犯罪的主观恶意,自己不认为这是犯罪,一切都是由于被害人的强烈要求而造成的,自己却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认为自己被判刑入狱是法律不宽容,感到委屈。
尤其是那些因贫困无法给亲人治病在亲人强烈要求下帮助亲人解除痛苦而被迫犯罪的罪犯,自己本来就是社会弱势群体,贫困的生活带来的负性情绪就已经压得他们难以喘息了,又为帮助亲人解除痛苦而被迫犯罪受到法律的制裁,犹如雪上加霜,使负性情绪增加,委屈心理更强烈六)被迫犯罪的罪犯低水平的认知方式奠定了委屈心理的基础罪犯中的很多人都有简单型、冲动型、依从型、冒险型、偏执型等不良的认知方式,这些认知方式主要是由不良的思维品质决定的被迫犯罪的罪犯这些低水平的认知方式更为普遍和突出,在表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被调查的被迫犯罪的罪犯中有59.6%是属于简单冲动、缺乏思考和主见,只有8.3%的罪犯属于思维广阔、深刻,具备灵活和独立性他们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他们的负性情绪过重,而且负性情绪阻碍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靈活性,使他们不会选择合理的手段或方式解决问题,这不仅是他们被迫犯罪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些低水平的认知方式也直接导致了此类罪犯的委屈心理即狭窄、肤浅、盲目、偏执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被判刑后产生委屈心理,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被迫犯罪给自己和被害人带来的后果,而是将所有的过错错误地归因于被害人或法律的判决不公,不能够认识到法律的正义性,所以产生委屈心理。
并且这些低水平的认知方式将长时间伴随着他们的服刑改造和释放后的生活二、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对其改造和释放后的影响后果被迫犯罪的罪犯委屈心理是一种复合的情绪,包含了痛苦、悲伤、愤怒等基本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服刑改造活动和释放后的生活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表4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86.9%的此类罪犯会积极改造,依然还有11.6%的罪犯会选择混刑度日,甚至还存在着1.5%的罪犯会选择抗拒改造可见,委屈心理对此类罪犯的服刑改造是有多种影响的一)消极影响后果被迫犯罪的罪犯低水平的认知方式不仅强化了他们的委屈心理,更会使他们的委屈心理其对服刑和释放后产生消极作用因为委屈心理影响着此类罪犯的思维,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会使他们产生对被害人、警察、法官乃至社会的厌恶、仇恨的情感委屈心理的延续又大大加深了这种情感在内心的持久性,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消极改造或抗拒改造,甚至再犯罪尤其是内向性格而且自身素质较差的此类罪犯由于注意转移慢,可能会使委屈心理持续较长时间,并对其服刑和释放后产生消极作用1.消极改造或抗拒改造其一,此类罪犯的委屈心理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刑罚惩罚所产生的痛苦心理,这是一种否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