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论.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17002312
  • 上传时间:2023-04-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97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部分 小组工作的基础知识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论小组与小组工作的定义;小组工作的类型与特点;小组工作的基础知识;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第一节 小组与小组工作的定义一、什么是小组?都有小组成长的经历/人的聚合或聚众不等于小组/互动或合作关系•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的定义(p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有整体意识(我-他群体/群体将会维持一段时间) -互相影响(互动关系)-明确规范(社会控制)-一套角色(展开互动学习/角色扮演/小组结构)•Lewin (勒温)的定义(聚众与小组区别的重点)-有共同的命运经历-存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结构(地位与角色关系)•其他作者的定义-组员的集体感与认知(共同体意识)-动力与需求的满足(有机体/自助小组-互助等需求)-小组目标(“服务社区”的义工小组)-小组组织/结构(地位角色关系/规范)-组员相互依存(共同的命运经历/某组员的体验会影响全体成员)-相互影响(充分互动/沟通/影响)•小组的特征(何洁云等 p2)-一个以上(人数)-形成关系(互动)-共同目标与利益(共生体)-成员互相影响(沟通)-地位与角色的演变(小组动力与结构)-成员有归属感(共同体)-小组有发展阶段(动力)-有社会控制(规范/准则)-小组文化与气氛二、什么是小组工作•将“小组”放置社会工作中(p3)-一种群体活动或经验(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获得成长经验-群体工作的过程(小组动力与发展/互动)-社工专业方法之一(由知识/原则/技巧组成/手段)种治疗或援助(透过有目的小组经验来增进人的社会功能)• 海伦.诺森 Helen Northen) 的定义(p3)-社工实践将小组既当做过程也当做手段,它通过组员的支持,改善 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与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 -这种方法强调用小组过程与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与行为 -组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潜力是透过彼此分享、影响、支持而发挥 -小组工作者按既定的目标进行与指导• 本课程的定义(4 层内容) 社工方法在群体情境中的应用,是群体与社工方法的结合;是以小组 为单位的助人工作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小组活动,可以发挥案主潜 能,解决困扰,改善生活质量-社工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与引导的一个过程-带领的过程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互动与影响)-组员在小组过程中相互影响-小组以组员间经验的相互影响,达到成长/助人自助的目的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类型与特点一、小组工作的特征(六点)(p3四点)•(既当做过程也当做手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群体(人数)•-组员间共同目标(需求-利益)•-组员对小组的认同感(互动的共同体/关系体系) •-组员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小组经验/互动影响/引发动力/带来态度或能力的改变)-小组中有社会控制的方式(规范) -特定的小组文化(文化氛围)二、 小组工作的功能(p4-5) •一般功能(八点):康复、能力建设、矫正、社会化、预防、社会运动、问题解决、社会价值 •中国处境下功能-对组员,增强应付社会变迁的能力与自信,更适应社会 -对小组,培养团队精神-对社会环境,社会资本的丰富,推动环境与政策改变三、 小组工作的分类 依据案主的不同需要与小组任务,有不同的小组工作类型• 形成方式-组成小组((外部影响与干预/目的结构性;任务/兴趣/工作委员会 -自然小组(自然聚合/兴趣小组;朋辈/家庭/街头玩伴群体) •组员参与动机和愿望-自愿小组(基于自身动机与主动性;志愿者/技巧训练) -非自愿小组(强制参与性;治疗性/戒毒小组) •组员间的联系强度-基本小组(组员有较高的互动频率与紧密联系;家庭/成长小组) -次层小组(相互联系较少且关系不密切;同事小组)•小组结构-正式小组(有正式的小组结构与角色地位;任务/行动/教育) -非正式小组(非正式结构;同学/社区玩伴小组)•组员之间的界限 -封闭小组(随时间变化而不增减组员;吸毒者的情感小组)-开放小组(任何时间允许成员加入与离开/开放性;居民维权小组) 四、小组工作实务中的类型(最常见的分类/目标分类)(P7-9中12种小组)•教育小组-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改变成员看法-新婚夫妻小组、思想教育小组、意识醒觉提升小组、家长技巧训练 小组、村妇手工艺传习小组•成长小组-自我探索/互动/挖潜成长-新生对大学生活适应、青少年拓展训练小组、青春期少女小组•支持小组/自助互助小组-同质性的人有相同问题或经验、相互理解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单亲母亲自强小组、智障儿童的母亲小组、丧亲者悲伤处理小组、 吸毒者人格重建小组、癌症病友小组、下岗女工的创业自助互助小组 • 治疗小组-目的是缓解组员的症状、帮助组员治疗创伤复员并康复、降低不良 症状、促进组员人格改变-嗜赌者行为改善小组、偏差青少年行为矫治小组、精神病人回归社 区小组、“走自强路创业志”小组•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工作)取向-环保小组、艾滋病公共宣传小组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基础知识一、小组工作知识发展的来源(一)知识的功能•观察问题、解释原因、预测未来与介入结果、开展评估等知识基础•帮助解释事实与介入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功能派与治疗派(二)小组工作知识发展的来源•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从被控制与真实的背景观察小组,以发展小组工 作理论•小组工作实践-工作者从经验中积累知识,并用这些知识逐步发展理论(“扎根理 论”)二、小组工作中最常运用的理论(一)心理分析论•理论观点-案主问题起源于: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冲突起因于:儿童期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或一种创伤性的经历 -解决方法:用自卫手法处理冲突,而非正视与解决真正的问题 •运用-以个人(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 -小组的问题:小组早期经验中未解决的冲突所致 -小组在许多方面会重现家庭的情形:小组领袖扮演权威的父亲形象;组员认同领袖是理想人物;组员对其他成员也如家庭成员似的-小组互动反映个人心理结构与组员的自卫方式:向组员或领袖“移情”;领袖利用“移情”协助解决冲突、对现状顿悟(为获得关心与认同而“争宠)-社工者运用领袖角色来影响组员的行为、态度及价值观 -组员处理人际关系技巧、解决问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自信心 交流分析理论 p37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波恩(Berne)创立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 •理论的核心内容(1) 关于自我的 3种状态(均汇合在成人性格中/暗藏在潜意识中) -父母自我状态:统治他人/权威作凤/陈旧/守旧 -成人自我状态:理性/逻辑/客观/冷静分析问题 -儿童自我状态:情绪化/服从/任性胡闹/脆弱(2) 沟通形态-互补型 :互相影响中的刺激与反应是平行的 -交叉型/矛盾型:一方发出信息后,没得到预期的反应 -隐含型/暧昧型:真正信息未明确表达,隐含在另外社交客套交流中 (3)人生的 4 种基本态度-我不好-你好 :抑郁者(幼年弱小与无助感固着下来)/需别人爱抚 与承认/放弃自我、顺从他人-我不好-你也不好:厌世者(幼年刚走路、闯祸的逆境中伤害) /放 弃自我、陷入绝境、极端退缩-我好-你不好:怀疑与独断(被父母虐待与侮辱、长大后反抗) /无 法客观/孤独与孤立-我好-你也好:健康的生活态度(超越了个人自己的经历而利他) / 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依靠思考与信仰行动•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解释了人与人的互动、沟通,适用于小组工作 -对人格3种自我状态描述,适用小组过程中分析与领悟人格结构 -焦点在个人早年,协助组员了解自我-在小组互动中自我察觉而改变(二)学习理论 p54•理论观点 -重点在于:组员的个人行为(不是小组的行为) -三种学习方法: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巴浦洛夫的“狗实验” 强化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老鼠与箱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纳“观察学习与模仿”、认知变量、交互决定论•运用-联想学习(S食品一R洗手) -强化学习(正强化/负强化) -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认知)(三)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p30-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自尊/被人尊重)-自我实现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p30-包容需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 -支配需要(控制别人/被人控制) -感情需要(爱人/被爱) 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情况与方式,和个体后来的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界定了6 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 /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人际关系中的3种人际相容:互换/发动/交互 小组的形成与瓦解:相容小组有更大凝聚力,能更有效达到目标;小 组要经历沟通、控制、爱三阶段•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帮助工作员)p32-把握小组的方向(需要满足-动力)-明确小组的目标(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更好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人际互动)(四)小组动力学理论 p33•内容-勒温的“场域论”、小组气氛的研究、小组凝聚力、小组规范与过程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心理场影响)工作的一种形式-民主型(民主气氛引发的积极动力)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共同活动为中介,以增进小组的凝聚力(五)镜中自我理论 p36•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互动的有机体) -镜中我(通过他人镜子,反观自我与自我认识) -首属小组(品质是在首属小组-家庭/邻里/玩伴中-获得并强化)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小组是是微型社会缩影,组员会互相影响-组员可以从“密切互动与回馈的小组镜子”中发现自我、理解自我 -强调首属小组尤其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治疗小组)(六)系统理论•理论观点-把小组看作是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组成的系统;系统有自身的边界; 在小组系统外还有其它系统-正常系统有4 个主要的功能性任务整合 (组员须互相接纳)适应(小组依外部环境的需要而变化)方式的保持(小组须界定维持其自身的目标、特征与过程) 目标的实现(小组须追求与完成小组的目标)•运用-小组成功的条件:组员的互相适应与配合度、适应环境的能力、维持小组凝聚力、对小组目标的认同与实现目标的信念-小组维系自身的条件:平衡手段性问题/社会情绪问题 -小组对环境的适应:内部/外部系统达到平衡•结论-整体小组的特性,来源于组员的互动规范与程序)-小组对组员行为有强有力的影响-为达致目标的一致性-与外部环境相联,又关注内部运作-小组处在发展与变化中-小组有发展的周期三、学习活动案例:儿童小组的成员被要求画一张很大的图画来装饰中心的一面墙。

      所有成员除一人外都接受了任务基于你于上述理论的理解,描绘你会如何计划你的介入,以鼓励那位成员参与活动用精神分析的观点-用学习理论的观点-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p9)、小组工作在欧美的发展史-形始于19世纪教会活动(1844 年乔治.威廉士创办基督教男青年 会的宗教与社交活动);-贫民区设立睦邻会社(汤恩比馆),用小组手法改善贫民生活的教 育、休闲活动,为小组工作方法奠基(一)小组工作的萌芽(1900-1920) 社会改革与民主观被大力倡导,并在社会中实践 •普拉特医生20 世纪初,最早用小组方式开展教育与精神健康活动肺结核病人的互相支持的疗效)•戴维斯校长开展“教育与职业价值观”小组;帕森斯的“职业与生涯”的教育小组(学校小组)•马希医生在精神病人开展“心理教育”小组(二) 小组工作的缓慢发展(1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