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第15课秦始皇本纪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20200502142.doc
23页秦始皇本纪《史记》作为史学巨著和文学巨著,既还原了历史原貌,又以高超的叙事艺术成为传记文学的典范,为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本专题选取了一篇“本纪”——《秦始皇本纪》,一篇“世家”——《赵世家》,两篇“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均是《史记》中善于叙事的名篇,也是叙事中写人的名篇通过本专题四篇文章的学习,我们重点要了解《史记》长于叙事的艺术特点《秦始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赵世家》,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魏公子列传》,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第15课 *秦始皇本纪 [学生用书P76])东门黄犬秦始皇临终前,他想起因反对自己镇压儒生而被派往上郡做蒙恬监军的长子扶苏,因此发遗诏让其至咸阳会丧并嗣皇位秦始皇死后,赵高将遗诏压下不发,找来李斯密谋篡改遗诏李斯经不住威逼利诱,终于与赵高一起假造皇帝遗诏,迫令长子扶苏自杀,拥立少子胡亥为帝,史称秦二世后赵高任郎中令,居中用事,控制朝政,掌握大权,甚至欺君罔上,当着满朝文武演出指鹿为马的闹剧为了扫清障碍,他还加紧离间二世与李斯的关系李斯对赵高的专权十分不满,便上书揭露赵高,二世百般庇护赵高后来,李斯终被赵高诬陷下狱二世派赵高审讯李斯赵高派了十余个心腹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审讯李斯李斯一开始以为是皇帝派来的人,便说出冤情赵高便再派人严刑拷打后来,秦二世果然派人找李斯验证口供,李斯怀疑这又是赵高耍的花招,便再也不讲冤情,也不改变口供,而承认自己有罪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实施了五种酷刑之后,在咸阳街市腰斩在和二儿子一起绑赴刑场的路上,他百感交集地对儿子说:“我多么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一起到上蔡东门去追狡免啊,可这哪儿还能办得到呢?”父子二人遂抱头痛哭,其三族家人悉数被杀。
“东门黄犬”后来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出自《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朝的兴与亡战国时代,各国竞相进行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富强起来于是秦国开始了以统一中国为目的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秦始皇借助先人遗留的基业,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借助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猜疑、争斗和软弱,短短几年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而这场战争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严刑酷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营造长城、阿房宫和陵墓;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收集民间的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修筑运兵驰道,开凿灵渠;北抵匈奴,南击闽越残暴的统治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被迫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在秦末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秦王朝很快土崩瓦解,前后仅存在了十几年,秦始皇万世永存的梦想也成为笑谈,令人深思庙号与谥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予还有私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一、字音 扈(h) 辄(zh) 翦(jiǎn)贲(bēn) 朕(zhn) 谥(sh) 绾(wǎn) 毋(w) 仇雠(chu)黔(qin) 洮(to) 羌(qiānɡ)暨(j) 筮(sh) 辅拂(b)黥(qnɡ)二、通假字①寡人以眇眇之身 眇眇,同“渺渺”,渺小,微小,自谦之词②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填,同“镇”,镇压,安定③异取以为高 取,同“趣”,趋向④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臧,同“藏”,收藏⑤闭中羡 羡,同“埏”,墓道⑥虽万世世不轶毁 轶,同“迭”,更迭三、一词多义 (1)下(2)使(3)发(4)或四、词类活用①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打败,攻占②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名词用作动词,坑杀③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东: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王:名词用作动词,做王,称王④大雨雪 名词用作动词,降落⑤降越君,置会稽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降服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⑦一法度衡石丈尺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⑧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⑨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重: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⑩树草木以象山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以古非今者族 名词用作动词,灭族何足法也 名词用作动词,效法人善其所私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好的五、古今异义①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古义:成就的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本地,当地③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义:秦代设置的学官,职掌论议顾问,以备帝王咨询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④置诸侯不便古义:没有好处今义:不方便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古义:种植今义:植树⑥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⑦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古义:在家里今义:主持家务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①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判断句、定语后置句②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__被动句③何以相救哉 __宾语前置句④销以为钟,金人十二 __定语后置句、省略句⑤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⑥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 状语后置句⑦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判断句 [学生用书P78])1.《秦始皇本纪》重点写了哪些事情,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事 件形 象统一六国指挥若定、战无不胜、奋发有为的开国皇帝的形象议帝号好大喜功、自鸣得意又自命不凡的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锐意改革、革故鼎新、善纳雅言的有作为的新君形象咸阳宫大辩论及“焚书坑儒”愚昧荒唐、残暴无知的昏暴之君郦山下葬穷奢极侈、滥用民力的昏君形象2.李斯在全文中是第二号人物,在“定帝号”“立郡县”“焚书坑儒”等活动中他都有突出表现,请问司马迁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答: [明确] 这正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因为这些事件都是与李斯的政治命运紧密相关的。
在《李斯列传》的开头,司马迁写了李斯看到厕中鼠与仓中鼠迥然不同的境遇而发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叹,这件生活琐事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基于此,凡是关系到自己富贵的事件,李斯都竭尽全力,不惜代价定帝号”“立郡县”“焚书坑儒”这些事情,对表现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凶狠残暴、从多角度塑造秦始皇的形象大有裨益,同时又与展示李斯的人生因果规律密切相关,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使得李斯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且与《李斯列传》相得益彰而“互见法”的运用,取得了一石三鸟的良好效果3.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展示了一幅怎样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答: [明确] 司马迁采用逐年叙写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了战国末期波谲云诡的社会图景一方面秦国依仗自己的强大,东征西杀,旌旗挥出,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六国残余势力苟延残喘,虽想尽千方百计,竭力避免覆亡的命运,但节节败退,被蚕食鲸吞,终至覆亡。
另外,中间还穿插了一系列似有预兆的自然现象,如彗星出现、地动、民大饥、大雨雪等,为这幅波澜壮阔的图画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增添了传奇色彩4.有人评论说“通篇读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试结合秦统一六国部分及后来秦的覆亡,简要分析“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的内涵答: [明确] “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二是秦“仁义不施”最终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战国末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已在六国之上,秦依仗其强大军事力量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使国势日渐衰微的六国无力招架,他们或割地,或称臣,或不得已采取刺秦王等下策,但都没能达到弱秦复国的目的,最终身死国灭,秦统一全国成为历史的必然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仁义不施”,暴露了其极其残暴的一面,秦采取的是武力征伐的手段,动辄“坑之”“引河沟灌”,而置“民饥”于不顾,一味劳民伤财,滥用民力,大肆杀戮,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心的背离已给秦埋下了覆亡的种子 [学生用书P81])【课内挖掘】善始不善终的秦王朝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郦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