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太极拳的养生原理.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99879799
  • 上传时间:2022-05-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4.4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太极拳的养生原理                    口四川 舒佑辉健康长寿,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永恒课题太极拳是实现这一美好目标的最佳养生术之一怎样修炼太极拳才能求得其最佳的养生功效呢?一、动静有常,阴阳和合:“从阴阳则生”中华民族从古传承至今的太极拳,是静动相兼的气功,又叫行功行,即运动变化;功,即内炼养生气功故《十三式歌》中讲:“静中触动动又静”,“益寿延年不老春”宋代周敦颐(1017-1073)所著《太极图说》首先就讲:“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可见,“动静阴阳”在中国古代早已构成太极修炼的核心理论基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说明静动养生,顺逆阴阳的利与弊故日:“生之本,本于阴阳太极拳是注重内养并富有哲理的动静相兼的意气运动故杨氏太极拳鼻祖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讲:“太极拳之主体,贵在动静有常常”,即规则,规律太极拳须符合其规则规律,才会有良好的养生功效其规则规律的核心,就是要顺从阴阳修炼太极拳,就是要把握阴阳,求得阴阳二气和谐,和合。

      善养生者,必阳气恢复太极拳根于《易》,源于道人与天地相参”,其阳动而变,阴静而合,动极而静,静极复动,阴阳相生,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循环无端,生生不息故行拳切忌妄动,要注意开合适度,动静转换如开动已极,再开过动,即为妄动如阴极过阴,静极不复动,即显呆滞二者皆是太极拳之大忌因为“过动伤阴,阳必偏盛”,“过静伤阳,阴必偏盛”,所以人就会生病故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动静有常,即如《太极拳论》中所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真谓“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静与动是阴阳在太极拳中有规律的自然表现,行拳中不能切然分开,而是相互转换,相互依存动静相因,阴阳交感,万物生生故三丰祖师讲:“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学者须于动静中寻太极之益”(《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只有动静合宜,自然转换,方可“阴阳和谐,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常动常静,道自然得二、意气为先,身形相随:人脑支配下的有序意气运动太极拳实是阴阳、动静、开合、虚实、刚柔的发生和变化,但皆是在人脑支配下的有序意气运动这是太极拳的精髓杨式太极拳鼻祖杨澄甫说:“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太极拳说十要·用意不用力》)《十三式行功心解》说:“先在心,后在身。

      意”,即心意,意念,意守,意识意,实际上就是神经系统中的脑人脑又分为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其分工不同,又相互协调太极拳“阴阳相生,静动相兼,千变万化”,但皆是在人脑控制之下,以“意”导“气”而引动四肢百骸来完成有序的既定太极十三式意念,是道教养生术之突出特点道教术语叫“存思”三丰祖师有云:“太极拳为人道之基”,“学道之始以存思为首,存思智神焉”而意念须与气的运化相结合,才能练好太极拳故《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讲:“心为令,气为旗”,“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皆是意念守窍而循经导气,并与人体脏腑经络相关相通这种行拳中人脑思维的定向活动,可协调脏腑,平秘阴阳,对祛病疗疾、养生健体、益寿延年,皆大有裨益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运动的能量气化论是太极拳的基础在预备式时,入静放松,即“气沉丹田”,行拳中“拿住丹田炼内功”这是太极拳的筑基功法及基本功法故《胎息经》中讲:“气人身来为之生,……若欲长生,神气相注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生成,生成长养,最珍最贵者莫过于人之气也”(《云笈七签·五六元气论》)老子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易浊修炼太极拳,就是通过意识引导,“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使“五气护身”,“全神养真”。

      故司马承祯在《服气疗病论》中讲:“以我之心,使我之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太极拳之名内功……唯以气为主”行拳必须炼气,但又离不开“精”和“神”精,指人体各种物质的精华,是生命本源人之生,先成精”神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是脏腑之精气外在的表现故日“心藏神”在习拳中,是以气为中心和关键,但又与精和神相关相联——气足能生精,精足气通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往则气往”精气神谓人之三宝,它是行拳的物质基础,行拳得效又能增生这一物质因此,修炼太极拳贵在聚精、养气、存神太极拳是人脑支配下的有序的意气运动,是无任何负作用的有氧锻炼,用最低的耗费,取得最大的养生健体效果据统计,当今习练者已遍布120多个国家达5亿多人正如三丰祖师在《太极道诀》中讲:“心性神气,相随作用,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疾邪消,人体康强,益寿延年有望三、太极拳内含导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即导气、引体之谓,道家炼养名词,又作“道引”导引,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古代谓“长生不老术”它与太极拳皆是国之瑰宝太极拳言气,而重以意导之者,即古导引法之遗意”(《太极拳阐宗》)导引源于庄子最早见于《庄子·刻意》日:“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讲的是人的肢体运动,配合呼吸,即可益寿延年故唐代时王冰在《内经》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可见,导引就是意识引导,行气而引动四肢百骸拳经叫“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导引又谓“延年之导,驻形之术”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述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曲、鸟伸、天俯、地仰、猿踞、兔惊等名称,说明太极拳剑中如打虎式、龙行式、斜飞式、燕子抄水、白鹤亮翅、倒撵猴、揽雀尾、蛇身下式等名称,受导引影响至深,由来已久太极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有益于脉气在人体全身上下,内外循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五脏六腑和组织器官,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身修复功能故《黄帝·内经》中说:“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太极拳导引之术,确有良好的养生功效正如《云笈七签》中讲:“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唐代胡音讲,以药物治其标,“行气导引固本”四、内丹与太极拳修炼:人体内的水火交融内丹术是以道教的宇宙论和人体生成论,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原理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支柱;以传统医学中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基础;以太极、两仪、五行、八卦九宫等符号来描述修炼过程;从意守丹田,撞三关,开通任督二脉,“周天运转”,调动人自身潜能,求得人体和谐协调人手;通过对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达到人与宇宙本性的最佳契合,从而实现修炼养生的终极目标——“益寿延年不老春”。

      内丹术原本是道家养生静功,太极拳是养生健体行功静极生动,进而产生动静相兼,虽动尤静的太极行功故有“静者为道,动者为拳”之说拳与丹功合炼共养,内外合一,方为太极拳之真义怎样才能做到拳、丹、功合炼共养呢?在拳架和套路相当熟悉后,应注意内在的修炼,那就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导引行气,“周天运转”,“取坎填离,水火交融”,以期凝结成丹古三丰太极拳,原本就是拳、丹、功合炼共养三丰祖师在《太极行功走功》中讲:“精力集脐下,气实丹田中;……顺理呼吸,以神驭气,神气混凝,气运双腿,与丹田之气上下循环呼应行功意念脐下丹田,丹田气冲,发动肢体运动,配合呼吸“周天运转”,让神气混凝,方可“精生产药”而结丹要结丹,务须人身体内水火交融故《太极道诀·打坐歌》中讲:“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人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就是内丹太极拳的精髓——“取坎填离”法坎卦水运,意守会阴,离卦火运,意守泥丸经“中黄直透”,使坎离相交,水火交融(必有中宫土调摄)而凝结成丹三丰祖师内丹造诣高深,是内丹太极之大成者一代开派宗师,给后学之士留下了宝贵的内丹太极秘诀取坎填离”法,传统医学叫心肾相交坎卦水运,在地为水,在脏为肾;离卦火运,在地为火,在脏为心。

      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点破迷津说:“人人本有长生药,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之修炼造化毕故医诀日:“离火原为心脏,坎水则属肾经;坎中一阳会离阴,心肾相交无病”(何仲皋((脏腑通)))内丹和太极拳修炼,太极行功心解亦云:“坎中满,离中虚,靠山势,气水空,水火相融,心肾相交,十趾抓地,去浊留清内丹和太极拳修炼是在“静中触动动尤静”的态势下,提高人体动态平衡水平通过拳技、内丹及“道”(求长生之道路和方法)的修炼,以求得人之先天本能而返本归原,是“科学的唯物论”,是“三田合一”,“拳道合一”的高级境界从现代医学而论,是通过内外合一,开通人体经络,逆炼过三关(“还精补脑”),调动人体各系统、器官、脏腑自身潜能,使已经疲倦受损的人体(精气神),通过修养生息,调整到高效节能的最佳状态,以达消除疲劳,祛病疗疾,恢复健康,益寿延年之目的故三丰祖师认为,人之一生,消耗精气神太多他向世人大声疾呼,要尽早修炼,“莫待风波坏了舟”五、性命双修:心身合一,拳以德立,仁德者多寿性命双修就是性功命功合炼共养性,即精神性功包含做人,立德,立言,善事,亦日养神为上;命,即指人之形体。

      命功,指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亦日养形次之心身合一,形神兼备为太极拳之真义故性功、命功二者是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老子·庄子》第54、59章)这就是修身养性的原则,立身处世的根基故拳以立德,学拳先学做人何谓拳德?“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修炼之人,应具美德,必备五心即侧隐之心,同情之心,是非分明,黑白分清;辞让之心,谦虚谨慎,待人礼貌,淡泊名利;无妄之心,赤诚相待,口无假话,身无伪行;诚勤恒心,诚心修炼,勤奋好学,持之以恒心身合一,形神兼备,即谓修身养性就是静以养心,静以养气,静是前提故行拳必守静何谓守静?清心寡欲,洗心涤虑,杂念不生,即为守静行功走架,清静无为,虽动尤静,为修炼之根故日“动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太平经》中讲:“‘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求道之法静为根”’《庄子》中亦讲:“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太极拳静动相兼,动中求静,阴静阳动,阴阳和合,即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内丹太极拳家,以清静慈善之心,采先天元精元气为丹田,与后天呼吸之气内外结合,结成还丹,而达性命双修之目的。

      清静气和而不失中正,聚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人体自当康强,身无疾苦,自然益寿延年责任编辑 乔汉)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