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学:小儿贫血概述.ppt
107页小儿贫血概述小儿贫血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 6月6岁110g/L 614岁120g/L 血红蛋白正常值 中国儿科血液学组 新生儿145g/L 14月90g/L 46月100g/L *海拔每升高1000m,Hb上升4% 贫 血 定 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贫血分度贫血分度 极重度 重度 中度 轻度血红蛋白(g/L) 30 60 90 120 *(60) (90) (120) (145) RBC数 1.0 2.0 3.0 94 32 3238 正细胞 8094 2832 3238单纯小细胞 80 28 3238小细胞低色素 80 28 32MCHC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V 红细胞平均容积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形态分类贫血临床表现与不同病因、起病急慢、贫血轻重有关一般表现 皮肤(面、耳轮、手掌等),黏膜(口 唇、 脸结膜)苍白为突出表现 易疲倦、头晕、耳鸣、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非造血系统表现 循环、呼吸系统:呼吸、心率加快,脉速、毛细血管搏动; 重度时心脏扩大,杂音,心衰;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 偶有舌炎, 舌乳头萎缩; 神经系统: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 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小儿贫血的诊断 病史 发病年龄: 出生时 产前、产时出血 生后48小时内伴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 婴儿期 营养性、遗传性 儿童期 失血、再障、其他 病程经过和伴随症状 起病快、病程短: 急性溶血或急性出血; 起病缓慢: 营养性贫血、慢性溶血、 慢性失血; 伴随症状: 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 感染,神经症状,骨痛, 肿块,肝脾肿大等;喂养史:添加辅食,饮食质和量, 食物搭配等过去史:感染史(结核、钩虫) 慢性疾病史(肾病、风湿等) 服药史(氯霉素、磺胺等)家族史:遗传性贫血体格检查 生长发育:发育障碍和特殊面容 营养状况 皮肤、黏膜 指甲、毛发 肝、脾淋巴结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大小、异型、靶形、 染色情况)帮助判别贫血原因 RBC和Hb判断有无贫血及程度 WBC和PLT帮助判别贫血原因 网织红细胞判断溶血或造血功能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外周血涂片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涂片 骨髓检查:对有些病有诊断价值 血红蛋白分析检查:HbF,Hb电泳、包涵体等 红细胞脆性:增高(HS) 降低(地贫) 特殊检查 红细胞酶活力测定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血清铁代谢的检查:SI,SF,FEP(ZPP)基因分析 小儿贫血的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一般治疗药物治疗 铁剂 IDA 维生素B12、叶酸 巨细胞贫血 皮质激素 自溶、纯红再障 联合免疫抑制 再障输红细胞 注意适应证、速度和量 一般每次510ml/kg 极重度或合并肺炎:57ml/kg 造血干细胞移植 并发症的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血红蛋白(Hb)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对儿童危害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期常见病。
贫血为公共卫生问题的分类(WHO) 发生率分类40%高Prevalence of anemia in children 05 years old WHO region, 1998铁的代谢 人体内铁含量及其分布 铁含量与年龄、性别、体重、Hb有关 新生儿 75mg/kg 成人男性50mg/kg 女性 35mg/kg 分布 血红蛋白约64%,肌红蛋白约3.2% ;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等)约32%; 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和运转铁;Plasma0.5mg(0.1%)Muscles&enzymes15 mg(4%)BoneMarrow20 mg(5%)Red bloodCell (Hb)280 mg(75%)Liver+RE cells60 mg(15.9%)IntestineDiet8mg/dUrine,sweat,Skin etcFaeces7.4 mg / dBile,Hb0.05 mg/dSloughed mucosalcell + GI bleeding0.25mg/d0.9mg/dfunctional iron贮存 自由铁池 铁的来源 食物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25%;母乳含铁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含铁0.05 mg /dl, 吸收率4%;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 1.7% 7.9% 食物铁含量、吸收率比较食物 铁含量(mg/100g) 吸收率%菠菜 2.9 1.3蛋黄 6.5 3牛乳 0.5 4黄豆 8.2 7肉类 3.4 25(1070)母乳 0.5 4970铁吸收的百分比%米菠菜谷物麦大豆鱼小牛肝小牛肉红细胞释放的铁: 衰老红细胞释放的铁全部再利用概念 血清铁(serum iron, SI):与血浆中约1/3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 ) 结合 的铁; 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约2/3血浆Tf 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即可成饱和状态,加入的铁量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 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 SI+未饱和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 tion, TS) : SI/ TIBC铁的吸收和运转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吸收途径:食物铁以Fe2+形式吸收进入细胞的Fe2+氧化成Fe3+ ; 一部分与去铁蛋白(apoferritin)结合形成铁蛋 白(ferritin) 保存在肠黏膜细胞中;另一部分与肠黏膜胞浆中的载体蛋白胞外 血液与血浆中转铁蛋白 (trans-ferrin, Tf)结合 随循环铁运到需铁及贮铁组织; 红细胞破坏后释放铁 在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 随血循环运送骨髓利用或贮存铁组织; 促进铁吸收:还原物质,如Vit C、稀盐酸、 果糖、氨 基酸等, 使Fe 3+ Fe2+; 铁吸收下降:与磷酸、草酸等与铁形成不溶 性铁酸盐 ; 抑制铁吸收:植物纤维、咖啡、蛋、牛奶、 抗酸药等; 影响铁吸收因素 肠黏膜细胞对铁吸收调节: 通过体内贮存铁和转铁蛋白受体(TfR)调控;肠黏膜细胞生存期46天,对肠黏膜铁暂时保存; 体内铁充足或造血功能减退TfR合成, SF合成肠黏膜细胞铁以SF存在胞内, 随肠黏膜细胞脱落排出吸收减少; 体内缺铁或造血增加TfR合成 , SF 合成肠黏膜细胞铁进入血流吸收增加; 铁的利用 合成血红蛋白:铁骨髓 幼红细胞的线粒体中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合成肌红蛋白 与酶(单胺氧化酶等)结合 未被利用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 贮存铁可再利用: Fe2+Fe3+Tf 需铁组织 铁的储存铁的排泄极少排出,小儿约每日15g/kg主要由肠道排出 少数经肾、汗腺、表皮细胞排出铁的需要量早产儿:约2mg/(kgd)4月3岁:约1mg/(kgd)各年龄儿总摄入量:15mgd胎儿期铁代谢特点从母体获得(通过胎盘)孕后期3个月获铁多,约4mg/d足月儿从母体获铁可供生后45月之需,早产儿从母体获铁少,易发生缺铁孕母严重缺铁可影响其对胎儿的铁供应婴幼儿期铁代谢特点 足月儿早期不缺铁从母体获铁多,体内总铁75mg/kg“生理性溶血”铁释放“生理性贫血”造血减低早产儿: 易发生缺铁6月2岁:缺铁性贫血高峰 4月后从母获铁耗尽 生长发育快、造血活跃,需铁量 食物铁不足儿童期和青春期铁代谢特点较少发生缺铁 摄入不足:偏食、食物搭配不合理 慢性肠道失血:牛奶过敏、钩虫等青春期: 发育快,需铁增加; 女性月经过多至铁丢失;病 因 先天储铁不足: 早产、多胎、胎儿 失血、孕母严重缺铁; 铁摄入量不足:婴儿食物转换期未及时补足强化铁的食物或铁剂 生长发育过快:铁的吸收障碍 :铁的丢失过多 :Body iron content of infants Body iron content of infants At birth(3.5kg)At 6 months(8kg)At 12 months(10kg)HaemoglobinMusckes,enzymes,bone marrow,plasmaStores250mg280mg380mg 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肠道病。
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如牛奶过敏、息肉、钩虫等 发病机制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缺铁血红素Hb合成胞内 Hb 胞浆少、细胞变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 ID):储存铁减少,合成Hb的铁未少红细胞生成缺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 IDE):储存铁进 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的铁不足,但循环中Hb量未减少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非造血系统症状 缺铁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三期: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影响肌红蛋白合成 多种含铁酶活性减低细胞功能紊乱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膜、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 组织器官的异常: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胃酸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反甲等 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 任何年龄可发病, 6月2岁最多见,发 展缓慢,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异 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唇、口腔黏膜、甲床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 年长儿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临床表现 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非造血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严重者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掁,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低于同龄儿 心血管: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心衰。
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 上皮组织异常:如反甲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等,小细胞 为多,中央浅染区扩大 , 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形态:图示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浅染区扩大 MCV80fl,MCH28pg,MCHC 0.31 网织红细胞减低或正常 白细胞、血小板无改变,少数患儿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 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各期红细胞小,胞浆少,染色偏蓝,显示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 粒、巨核系无异常缺铁性贫血骨髓缺铁性贫血骨髓细胞内铁减少缺铁性贫血骨髓细胞外铁减少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 :较敏感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0.9 mol/L(500 g/dl),提示胞内缺铁缺铁胞内FEP不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反馈使FEP合成FEP FEP、SF:为IDE特征铅中毒、慢性炎症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反映血浆中铁含量)SI62.7mol/L(350g/dl ,生理变异较小病毒肝炎时可增高TS15%有意义骨髓可染铁:外铁减少(0+),红细胞内铁粒细胞数15% 诊 断 根据病史(尤其是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可作初步诊断。
铁代谢检查:确诊意义 骨髓检查:必要时做 诊断性治疗:铁剂有效可证实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家族史:特殊面容:肝、脾肿大 : 红细胞:异型更明显、靶形, 溶血证据,HbF和Hb电泳, 基因分析;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维生素B6缺乏、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顽固贫血,铁剂治疗无效 部分VitB6治疗有效 SI、SF、FEP升高 骨髓可见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感染/炎症性贫血:感染和炎症表现治疗反应 治 疗原则: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一般治疗护理、睡眠、预防感染;贫血重者保护心功能;饮食含铁丰富,易吸收,合理搭配 去除病因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 治疗慢性失血性疾病 铁剂治疗特效药 口服: 餐间口服为宜二价铁盐: 易吸收元素铁剂量:每日46mg/kg,次日,每次1.52mg/kg; 或小剂量、间歇性补铁(每日或每周1次, mg/k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