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pdf
339页目录内容简介目 录第 1 章 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1.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2 章 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2.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3 章 古代汉语的词汇与词义3.1 复习笔记3.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4 章 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4.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5 章 音韵学基本知识5.1 复习笔记5.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6 章 音韵学的应用6.1 复习笔记6.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7 章 实 词7.1 复习笔记7.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8 章 虚 词8.1 复习笔记8.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9 章 短 语 和 句 子9.1 复习笔记9.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10章 古 书 的 注 释1 0.1 复 习笔记1 0.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11章古书阅读常识1 1.1 复习笔记1 1.2 典 型 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1章 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一、汉字形体的演变(-)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汉字演变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2按各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划分(1)商代的甲骨文2)周代的金文3)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4)秦代的小篆5)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和章草)6)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和今草)表 1-1汉字形体演变简表畴代疑周秦漠魏管以降字字甲骨文金文金石竹帛文小篆糅青楷善字例Wf钙fA M和也卜射射古文字今文字3汉字形体演变代表字体(1)甲骨文定义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代统治者崇拜神灵,凡事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有时也刻上应验的结果甲骨文主要特点a.独特的书写风格甲骨文大部分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有“契文”的别名。
龟甲兽骨之类的坚硬书写材料,刀刻的书写方法,决定了甲骨文的形体呈现出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浓的特点b.构形方面第一,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象形、象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很强的图画性第二,字无定格,异构特多;甲骨文时代汉字的构形还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异体字特多,造成这一时期汉字形体的诸多歧异第三,异字同形;即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而这两个字既没有派生关系,也没有假借关系这大多是由于象形字追求简单的线条结构而造成形体混同的结果C.行款很不固定行款即字的刻写顺序;甲骨文的行款复杂多样,有直书、横书、左行、右行;有的杂乱无章,颠三倒四,不仔细推敲根本读不通;这也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体系的不成熟表现2)金文定义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以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史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与商代甲骨文比较a.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b.字形结构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趋向定型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义符因意义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第二,偏旁部首有了相对固定的位置第三,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从总体上看,西周金文朝着定型化方向发展,但同字异构的现象依然不少c.形声字大量增加:第一,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使之变为形声字第二,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d.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铭文整体的协调、美观3)战国文字种类a.战国文字遗迹第一,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第二,写在缗帛上的帛书第三,写在玉片上的盟书第四,铸(或刻)在钢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文第五,刻于石上的石刻文,有镌于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b.后人收录大都是当时人们见到并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第一,许 慎 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第二,三体石经中的古文第三,郭 忠 恕 汗简中所收的古文特点a.形体歧异多“文字异形,严重,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异,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书手的笔下也各有不同b.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西周金文的遗风,如新都虎符铭文明显地表现出上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史墙盘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的小篆相通的特点,是古汉字由西周金文演变为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
c.某些简册文形体的省变与用笔的特点,已有隶书笔法的影子,为后来汉字形体的突变一一隶变准备了条件4)小篆定义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由来a.早在战国末年,小篆就已经基本形成李斯等人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小篆进行整理和加工,使之定型化、标准化,然后书写出标准字样加以推广b.当时统一文字的标准是秦文,凡是与秦文不一致的,一概废除;而秦文的标准则是由史籀大篆省改而来的小篆史籀大篆,是指收录在 史籀篇中的文字,称“大篆”,又称 籀文一般 认 为 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编写的一部童蒙识字课本,文字应为西周晚期金文流行的原因a.政治原因小篆的流行,带有一定的政治成分为了尽快改变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乃行小篆b.内在原因小篆在保存汉字构形理据的基础上,使汉字构形进一步简明化、系统化小篆最终取代六国文字而一统天下,符合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小篆的主要特点a.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定型化b.书写形式整齐划一,笔画的分布均衡匀称,大小相同c.使整个汉字构形系统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小篆的积极作用a.经过全面整理,基本部件更加纯净,部件之间的组合调整得更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b.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汉字的社会职能,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以及文化、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5)隶书定义隶书,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由来a.据现在已出土的文字数据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民间已有隶书的萌芽,后人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b.晋代卫恒在 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第一,隶人,是指当时官府中职位低下的官吏第二,隶字,即是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所惯用的字体c.秦王朝在推行小篆的同时,为了 以趋约易,确实是大量地使用了隶书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简就是最好的证明演变过程a.初创阶段,多数字的构形尚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不突出,尤其是波磔不明显(后称之为古隶或秦隶)b.经过长期使用,特别是经过汉代文人阶层的加工、改造和美化,隶书从根本上改变了篆书的构形和笔道形态,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字体(后称之为汉隶)。
隶变a.定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无论在书写风格还是在字形结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是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称为 隶变b.特点用不同形态的不同点画取代了篆书单一的线条,改变了行笔的方向,彻底摧弃了原有的象形特征,而且对整个汉字的构形作了全面的大调整,使篆书的笔意完全被隐没,代之以“笔势”,书写变得更加简便和顺当c.作用第一,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严密的束缚,由 描绘”符号变为 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的性能,提高了汉字作为书写工具的功效第二,从总体上看,实用中的汉字形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古今文字的分水岭6)楷书定义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脱化而来,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或多或少地带有隶书的感觉,因此,楷书也被称为“隶书 和“今隶与隶书相比的特点a.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第一,隶书不少字既有因承篆书、略带篆意的构形,又有解散篆体、重新结体的构形。
第二,隶书中繁简字形并存的现象很多b.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第一,楷 书 不 仅 比 隶 书 增 加 了 斜 勾(隶书用波磔)、挑“一“(隶书是横画斜写)、折“J”(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点画,而且每种基本点画的“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第二,隶书除了波磔、掠、点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外,其他笔画不同程度地沿用篆书的线条形态,只是把篆书的圆曲变为方折楷书的基本点画完全脱离了篆书的线条形态,充分利用毛笔弹性、能粗能细、能方能圆的特点,写出品式众多、情状各异的点画形态第三,从字体的演变过程看,虽然隶书的形成是汉字由线条结构一变而为点画结构的标志,但是汉字点画结构的典型字体不是隶书而是楷书三)汉字构形的演变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是一个对字形不断进行调整、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笔道形态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字的构形也随之改变字的构形改变,有的步步相因、一脉相承,有的则具有较大的跳跃性,有的甚至是断裂性的突变,情况非常复杂1汉字构形的趋繁与趋简(1)定义字形的趋繁与趋简是指某个字在其形体演变过程中部件或笔画的增多与减少2)构形的繁复与简单构形的繁复与简单,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汉字是表意文字,字数众多而字字独立,如果笔画过于简单,不仅会造成甲字与乙字难于区别,还会影响构形的表意或标音的效果。
从表意和标音的角度来说,繁比简优越矛盾的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造成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趋简与趋繁交叉的复杂现象在结构尚未定型、异体众多的古文字时代,在同字异构当中,往往繁简并存,同时流行在形体演变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趋简现象3)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字对传统字形的省变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字对传统字形曾作过大规模的省变,小篆对复杂的前代文字也有省改隶书更是大量采用省简的手段来调整字形,例如:改变某个部件的写法,减少其中的笔画,例如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