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护理专业生理学笔记.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1344857
  • 上传时间:2018-02-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7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理学考前提纲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三、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四、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 ,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细胞的基本功能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钠泵(Na+ -K+泵)生理作用和特点: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 Na+、ATP 结合点,具有 ATP 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 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 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 ATP 将 3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将 2 个 K+移入膜内,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三、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1.膜受体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多为糖蛋白,也有脂蛋白或糖脂蛋白不同受体的结构不完全相同2.膜受体结合的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可逆性 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的表现形式: 静息电位——所有细胞在安静时均存在,不同的细胞其静息电位值不同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产生 局部电位——所有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1)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 K+通透也就是说,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上离子通道中主要是 K+通道开放,允许K+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而不允许 Na+、Ca2+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2)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3)特征:静息电位是 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只要细胞未受刺激、生理条件不变,这种电位差持续存在,而动作电位则是一种变化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而膜内负电位减少或增大,分别称为去极化和超级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安静时的极化状态恢复称为复极化 2.动作电位: (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 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 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主要是 Na+ -K+ 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 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 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3)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 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4)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 Na+浓度差,细胞外液 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5)动作电位特征: 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 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 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膜将经历一系列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它们与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对应关系是:峰电位——绝对不应期;负后电位——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正后电位——低常期 ④动作电位期间 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通道有开放、关闭、备用三种状态,由当时的膜电位决定,故这种离子通道称为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而形成静息电位的 K+通道是非门控的离子通道。

      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处于失活(关闭)状态时,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为零,同时膜电导就为零(电导与通透性一致) ,而且不会受刺激而开放,只有通道恢复到备用状态时才可以在特定刺激作用下开放 3.局部电位: (1)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 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2)形成机制: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局部电位在不同细胞上由不同离子流动形成,而且离子是顺着浓度差流动,不消耗能量 (3)特点: ①等级性指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②可以总和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多个局部反应如果在时间上(多个刺激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或空间上(多个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叠加起来(分别称为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 ,就有可能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③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

      电紧张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4.兴奋的传播: (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的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化学性传递,包括突触传递和非突触传递,某些组织细胞间存在着电传递(缝隙连接)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过程如下: 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发生去极化→膜对 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神经末梢释放递质ACh→ACh 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终板膜)并与 N 型受体结合→终板膜对 Na+、K+ (以 Na+为主)通透性增高→Na+内流→终板电位→总和达阈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特点: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五、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 ③纵管系统对 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血 液考纲要求 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细胞( 红、白、血小板)机能特点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血液凝固与止血 6.ABO 及 Rh 血型系统 考纲精要 一、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 60~80ml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至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 NaHCO3/H2CO3 缓冲对,对血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用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 三、血浆的理化特征 1.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 ,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形态:2.红细胞的功能: 3.悬浮稳定性: 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其中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4.渗透脆性: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2.生理性止血的概念: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3. 凝血的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 X 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4.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 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六、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5.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1)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2)血小板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