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制造2025规划.doc
41页成都制造 2025 规划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6 年 1 月- 1 -目 录一、编制背景1二、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3(一)指导思想3(二)战略目标4(三)发展路径6三、产业发展7(一)突出发展产业8(二)加快发展产业12(三)优化发展产业16四、空间布局19(一)3 大板块20(二)N 个县域工业园区22五、基础支撑23(一)构建精准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23(二)构建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24(三)构建支撑有力的要素保障体系24(四)构建多个层次的开放合作体系25六、重点任务25(一)转变产业发展方式26- 2 -(二)强化创新发展能力27(三)提升工业投资水平28(四)提高企业竞争实力29(五)增强园区承载能力30(六)健全组织实施机制31附件名词解释32- 1 -成都制造 2025 规划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也是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为抓住成都制造业发展机遇,找准发展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做强产业优势,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 2016-2025 年。
一、编制背景(一)制造业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孕育兴起,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特别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传统制造业的换代升级全球金融危机后,制造业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实施“再工业化”、“工业 4.0”战略,力图通过制造业回归,重塑竞争优势,保持领先水平;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紧布局调整,积极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国内东部地区加快由外向竞争为主向外向竞争和内向竞争并举转变,中西部地区竞相发展、进位争先、加速赶超的态势愈加明显,全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加快演变成都制造业必须紧跟新的发展趋势,更加主动、更深程度地融入国际国内区域- 2 -和产业分工体系,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二)经济新常态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经济已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依靠以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对制造业能力水平和竞争实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国家已部署实施《中国制造 2025》 ,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10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全面推进制造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成都制造业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抓住“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带来的机遇,找准在中国制造新一轮战略布局中的定位,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三)成都制造业肩负做大做强的双重任务成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传统产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蓄势待发,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门类和工业体系,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软件名城以及中国重要的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然- 3 -而,成都工业尚未经历充分发育阶段,产业门类齐全但结构不尽合理,投资驱动明显但发展后劲不足,科技资源丰富但创新驱动力不强,集聚态势初显但集群集约程度不高,区位优势突出但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业规模、综合竞争力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第二梯队,面临既要做大又要做强的双重任务。
作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交汇点和支撑点、四川省首位城市,成都必须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全新起点上,瞄准中国制造的制高点,推动成都制造业低端提升、中端崛起、高端突破,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成都工业做大做强、由大变强的跨越发展二、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重要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深入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瞄准“中国制造 2025”,主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坚持走“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的发展道路,把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以量质并举为主线,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优化发展空间,提升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元支撑的发展新格局,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4 -专栏 1 多点支撑、多元支撑发展格局示意图(二)战略目标。
围绕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力争用十年时间,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产业倍增、质量升级,总体规模进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第一步:2015—2017 年,重点实施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到 2017 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8 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9.2%;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30- 5 -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 2015 年下降 5%第二步:2018—2020 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重点领域取得明显进展,成为“互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基本实现工业化到 2020 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2.6 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进入副省级城市前 5 位,年均增速9.8%;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37 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 2015 年下降 15%第三步:2021—2025 年,在优势行业和重点领域形成全国创新引领能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领军中西部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到 2025 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 2014 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达到 4 万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进入副省级城市前 3 位,年均增速 9.0%;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50 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 2015 年下降25%。
专栏 2 成都制造 2025 发展目标体系表类别指标2014 年2017 年2020 年2025 年规模总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29.29.89.0- 6 -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11810180002600043000万亿级产业集群(个)0011千亿级产业集群(个)45612产值过百亿企业(户)9121520利税(亿元)1198190028004500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3303750质量效益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数量(个)1261160020002500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8.8333845规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投入强度(%)0.71.01.21.5创新驱动市级(含)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累计数(户)5277009501200工业园区单位产出强度(亿元/ km2)25355065万亿级园区(个)0001空间载体千亿级园区(个)2371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 2015 年下降(%)——51525持续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15 年下降(%)——102341(三)发展路径——发展大产业抓住“互联网+”、智能制造带来的机遇,加快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一批具有国家战略引擎作用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走“支柱有力、更替有序、多元支撑”的大产业发展之路。
——打造大园区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突出重点园区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形成一批跨区域的产- 7 -业发展集聚区,坚持产城一体、集约集群发展,实现大园区承载大产业,走“极核带动、产城融合、多点支撑”的大园区发展之路——实施大智造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走“高端引领、技术先进、智能高效”的大智造发展之路——推进大融合以制造业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在制造业全领域的渗透,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走“两化融合、产业联动、业态高端”的大融合发展之路——融入大循环坚持高水平“引进来”,高质量“走出去”,促进成都制造业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等国际、国内产业循环体系,走“面向全球、高端嵌入、开放合作”的大循环发展之路三、产业发展基于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把握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未来十年,我市将围绕“量质并举”,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含新能源汽车) 、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优化发展食品、- 8 -轻工、建材、冶金产业,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找准主攻方向,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辐射力、中西部带动力的产业“航母编队”,绘就定位精准、主业突出、梯次推进、高端集群的“成都制造”全景图。
9 -专栏 3 成都制造 2025 重点产业选择示意图(一)突出发展产业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已形成稳定的布局未来我市将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成链发展、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针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进行强链、补链和扩链,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具有话语权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倍增升级的中坚力量1.电子信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信息消费等机遇,突出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软件产业等重点领域,- 10 -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行业电子等,突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比较优势,延伸产业链,引进发展关键装备材料,突破系统级芯片等关键技术,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第四极;引进全球著名品牌电脑和智能研发生产企业,做大计算机、智能等终端产品,培育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围绕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下一代高速光网络及分组传送设备、高端路由器、万兆以太网交换机等通信网络设备。
软件产业领域,重点推进 IC 设计与测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数字媒体、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新兴信息服务、软件外包七大产业集群,重点实施信息基础设施、软件人才、软件标准化、软件应用示范等四大工程,突出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和关键技术,巩固和提升成都在全国信息安全产业版图中的核心地位到 2025 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2 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1.2 万亿元以上,建成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世界软件名城,成为信息消费先导城市2.汽车把握未来汽车产业智能、安全、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抓住国内汽车产业 10-15 年发展机遇期,以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为重点,抢占我国汽车产业高地,进入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方阵 11 -整车领域,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越野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 、客车,新能源汽车等,促进现有整车企业充分释放产能,做大做优存量规模,大力引进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车型,吸引国际、国内重要整车制造商在成都投资和布局,快速提升产业总量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