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吉治疗疑难杂病验案4则.doc
7页1张吉治疗疑难杂病验案 4 则作者:张月,李海霞, 张良登 ,何庆勇【关键词】 名医经验;张吉;类风湿性关节炎;脑梗死;顽固性面瘫;失忆症张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张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工作 50 余载,治学严谨 ,医术精湛,临证擅长疑难杂病的诊治,针药并用, 疗效显著笔者随张老侍诊近 3 年,受益匪浅兹举其治疗疑难杂病验案 4 则如下,以飨同道1 补益肝肾、祛风渗湿除痹法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案案例 1:患者,女,55 岁,2005 年 8 月 2 日初诊3 年前,患者初起两手疼痛,后发展为两膝关节肿痛, 全身骨骼疼痛刻下症:患者两手肿痛,变形 ,两膝关节肿痛 ,不能走路,坐轮椅前来就诊每日晨僵1~2 h,一直靠服消炎痛止痛,否则疼痛难忍查:血沉 84 mm/h,类风湿因子(+), 皮下结节 (+)舌边赤, 薄白苔 ,脉弦细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中医诊断:痹证治以补益肝肾、祛风渗湿处方:针刺取大椎、至阳、命门、风池、四神聪、阳陵泉、血海、2八邪、外关、内膝眼、外膝眼、委中隔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min,平补平泻。
中药:独活 12 g,桑寄生 12 g,青风藤 12 g,海风藤 12 g,豨莶草 12 g,制川乌 5 g,炙黄芪 20 g,丹参 12 g,炒杜仲 12 g,牛膝12 g,天麻 12 g,钩藤 12 g,穿山龙 12 g,威灵仙 10 g,党参 12 g,香附12 g,郁金 12 g,地骨皮 10 g,木瓜 12 g,薏苡仁 12 g,炙甘草 6 g每日 1 剂, 水煎, 分早晚 2 次服用针药并用 2 个月后疼痛大减, 消炎痛已停服, 晨僵亦明显减轻,手指肿胀亦消退大半,但上下楼困难, 膝关节有胀感处方:针刺同上中药:前方牛膝改为 15 g,加羌活 12 g、秦艽 10 g、秦皮 12 g、桂枝 8 g针药并用 3 个月后,诸症基本消失,偶因天气变化而手指关节稍有不适,恢复正常工作予以化瘀蠲痹冲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病情稳定,未见复发按: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症状与痹证中的“白虎节” 、 “骨痹” 、 “历节风” 、 “顽痹”等相似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一般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内因为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虚,肝肾亏虚;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入侵。
内外之因相合而导致此病,虚实夹杂为该病的主要病机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热邪气侵袭关节、肌肉、筋脉,阻滞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 痰瘀互结 ,闭阻经络 ,深入骨骱,而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3畸形, 并使病情逐渐加重, 缠绵难愈张师治疗该病,针药并用, 针刺取大椎、至阳、命门等壮督兴阳;风池、阳陵泉、血海、八邪、外关、内膝眼、外膝眼、委中等穴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中药用炒杜仲、独活、桑寄生、青风藤、海风藤、豨莶草等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党参、炙黄芪、丹参、穿山龙等补气活血化瘀针药并用,内通外达, 逐邪外出而使病愈2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法治脑梗死案案例 2:患者,女,58 岁,2005 年 8 日 21 日初诊患者 2 d 前上午出现右脚麻木,下午又出现右上肢麻木,酸软无力,晚上出现头部麻木, 次日右侧半身不遂刻下症:患者右侧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言语欠清,纳可眠安 ,二便可查体:神志清楚,精神正常, 反应力、理解力、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减退右上肢近端肌力Ⅱ级,右上肢远端肌力Ⅲ级,左侧上肢近端和远端肌力均为Ⅳ级,右下肢肌力近端和远端均Ⅱ级,左侧下肢近端和远端肌力均Ⅳ级,不能自主走路。
右膝腱反射减弱,双侧巴宾斯基征(+)CT 检查:左基底节区脑软化灶,左内囊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苔白腻, 脉沉细中医诊断:中风(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脑梗死治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①头针:选顶颞前斜线、顶旁 1 线及顶旁 2 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 ,快速捻转 2~3 min,留针期间反复捻转 2~3 次②体针:人中、极泉、手三里、内关、合谷、血海、梁丘、足三里、丰隆平补平泻,隔日 1 次, 每次4留针 30 min③中药:炙黄芪 20 g,党参 15 g,丹参 15 g,当归 12 g,何首乌 12 g,熟地黄 12 g,延胡索 12 g,桑寄生 12 g,香附 12 g,白芍 12 g,川芎 10 g,水蛭 6 g,桂枝 6 g,炙甘草 6 g每日 1 剂,水煎,分早晚 2 次服用针药并用 1 周后, 患者右手能自持筷子, 不用搀扶能自己行走,仅感觉走路时右小腿发僵中药前方去熟地黄、桑寄生、香附、桂枝、白芍,水蛭改为 4 g,加生地黄 12 g、女贞子 12 g、淫羊藿 10 g针刺治疗同上继续治疗 1 周后, 肌力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而痊愈按:本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 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醇酒厚味、气候突变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临床一般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常见疾病,以中老年多见。
中风病位在脑,本虚标实为其总的病机本虚是指脏腑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标实指中风病表现出的多种临床证候,以邪实为主张师治疗中风运用头针、体针、中药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旁 1 线及顶旁 2 线,主要用来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体针取人中、极泉、手三里、内关、合谷、血海、梁丘、足三里、丰隆,补益气血、活血化瘀通络中药用炙黄芪、党参、丹参、当归等之辈补气活血化瘀头针、体针、中药三者合用,共奏益气补血、活血化瘀、恢复肢体功能之效三者并用,内通外达5而致病速愈3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法治顽固性面瘫案案例 3:患者,女,23 岁,2005 年 10 月 27 日初诊4 个月前,患者说话时突然嘴角向右侧歪,吃饭漏饭, 左眼闭合不全,眼睑跳动, 味觉减弱,耳后乳突疼痛, 于当日去某医院就诊,诊断为“病毒感染性周围性面瘫”,曾治疗多次未见好转刻下:患者左侧抬头纹消失,说话时嘴角及鼻唇沟向右侧歪,吃饭漏饭, 左眼闭合不全,眼睑跳动, 舌偏向左侧, 舌味觉减弱, 耳后乳突疼痛 ,舌淡,苔白, 脉沉细诊断:顽固性面瘫治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痉针刺:左侧颊车、地仓、颧髎、攒竹、阳白、四白、翳风,双侧风池, 右侧合谷平补平泻,隔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min。
中药:用牵正散加减(白附子 8 g,白僵蚕 8 g,全蝎6 g,连翘 12 g,板蓝根 12 g,制黄芪 20 g,丹参 15 g,当归 12 g,炙甘草 6 g),每日 1 剂,水煎分早晚 2 次服用治疗 2 周后诸症基本消失,耳后不再疼痛,左眼可完全闭合, 味觉基本正常按:顽固性面瘫属中医学“口噼” 、 “口眼歪斜”等范畴,多因面部受风寒诸邪侵袭,经络失调, 气血阻滞,血不荣筋, 日久肌肉出现迟缓不收而发生现代医学认为,系因受病毒侵犯而致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症,主要为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变性,导致面神经兴奋性降低而麻痹,以致功能障碍张师治疗周围性面瘫,针药并用,针刺能提6高神经的兴奋性,平衡自律神经, 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康复之目的针刺以颊车、地仓、风池为主穴,再辅以颧髎、攒竹、阳白、四白、翳风、合谷等,共收祛风活血通络之功中药用牵正散加减,方中白附子辛散、祛风解痉、燥湿化痰,且善治头面之风以解痉;白僵蚕化痰止痉, 祛络中之风;全蝎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之功;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祛邪外出;制黄芪、丹参、当归补气行血活血针药合用共起祛风痰、止痉挛、通经络之功,使风去痰消经络通畅,则顽固性面瘫得愈。
4 疏肝解郁、健脑调神法治失忆症案案例 4:患者,女,31 岁,2005 年 8 月 10 日初诊患者 2 年前在国外因事业不顺心,心烦、焦虑、多疑, 后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幻视、嗜睡刻下症:患者心烦,焦虑, 嗜睡,幻视, 多疑,记忆力明显减退患者原从事设计工作,能写会算, 现在不会写自己的名子,不认识亲人,不能分清方位,出门即迷路咳嗽, 白色稀痰,舌胖大、边赤, 脉沉细西医诊断:失忆症中医诊断:郁证治以疏肝解郁、健脑调神处方:针刺取四神聪、印堂、内关、神门、神庭、三阴交、太溪、太冲平补平泻,隔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min,每隔 10 min 行针 1 次中药:香附 12 g,郁金 10 g,香橼 10 g,熟地黄 12 g,山茱萸 12 g,山药 12 g,何首乌 12 g,女贞子 12 g,丹参 15 g,当归 12 g,川芎 10 g,炙甘草 6 g每日 1 剂,水煎服7针药并用 2 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 心情舒畅, 心烦、焦虑、嗜睡、幻视明显减轻,记忆力有所增强, 基本能写自己的名字,能记起部分以往发生的事处方:针刺同上;中药原方去川芎,加枸杞子 12 g、白芍 12 g、泽泻 12 g。
继续针药并用 3 个月,诸症消失而痊愈按:本病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烦、焦虑、抑郁、情绪不宁、失眠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郁证病机为肝失疏泄,脑神失调张师临证以疏肝解郁、健脑调神为治法, 针刺多取四神聪、印堂、内关、神门、神庭、三阴交、太溪、太冲;中药多用香附、郁金、香橼、女贞子、丹参、当归、川芎之辈针药并用,内通外达 ,使症状消失而病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