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评论》与五卅运动.doc
19页中山大学历史系第一届“中国近现代史”本科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代评论》与五卅运动 中山大学历史系 曾金莲【论文摘要】从五卅运动研究史看,少有论著论及二十世纪初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五卅运动的看法,另外,以往观点多误认为《现代评论》是一份反动周刊,所以《现代评论》中关于五卅运动的资料到目前还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本文主要基于《现代评论》中有关五卅运动的史料,再结合其他关于五卅运动研究论著和当时报刊,尝试从《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的观点立场切入,探究了《现代评论》对五卅运动之国民爱国运动、学生运动、经济绝交和沪案交涉的独特看法《现代评论》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视角,主要通过笔墨文章参与了这场五卅运动虽然他们对五卅运动看法多样,但都赞成这场五卅爱国运动,只不过不赞成激进的暴民运动方式,希望能借助法律,冷静地处置五卅事变要求学生搞运动的同时,别忘了认真上课;要求在经济绝交时,要针对英日,不要扩大化;要求在沪案交涉时,要达到收回外国在中国的特权这一最终目标关键词:五卅运动,《现代评论》绪论(一)、研究旨趣本文研究意向是探究《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的观点立场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从《现代评论》研究史说:在《现代评论》存在的四年里(1924年12月——1928年12月),其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评价多受时人指责,尤其是在与鲁迅语丝派的论争中,被认为是“反动”、“反群众爱国运动”的刊物。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受到批判,得不到公正的评价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被纳入相对公正的学术研究中,史学界、文学界纷纷开始对其展开研究本文在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基础上,从一点切入,即探究《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的观点立场从五卅运动研究史看:关于五卅运动研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研究范围之广,包括:五卅运动中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等相关活动 见曹力铁:《国民党在五卅运动中的作用》,《近代史研究》1989年3期;张培德:《五卅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影响》,《史林》1986年第1期;阎平:《“五卅”运动和中共“左”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张义渔:《五卅运动中的中国共产党和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年第3期;《偏颇的发端:五卅运动后的中共“左”倾思想》,《党史纵横》1995年第5期;韩魏:《试论中共领导“五卅”运动的策略》,《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3期;白应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卅运动的评述》,《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李光一:《段祺瑞“执政府”在五卅运动中的卖国外交》,《史学月刊》1957年第4期;杨雨青:《五卅运动的收束与“首都革命”的发生》,《北京党史》2000年3期;冯筱才:《沪案交涉、五卅运动与一九二五年的执政府》,《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五卅运动中的民众运动、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活动等 见刘功成:《“五卅惨案”与大连的学生运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徐国梁、徐平:《浦江怒潮(之一)──“五卅”运动中的上海工人》,《党史文汇》1996年1期;郑文详:《论五卅运动前后上海学生运动的统一和分化》,《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朱英:《上海总商会与五卅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3期全国各地的运动情况也有涉及 见陈守林:《五卅运动在吉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4期;曾凡秀、刘晓晖:《五卅运动在东北》,《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3期;张献哲:《五卅运动在太原》,《晋阳学刊》1981年3期;田子渝:《“五卅”运动在武汉》,《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3期;李光一:《“五卅运动”在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4期;范崇山:《五卅运动在扬州》,《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2期;张莉莉、杨从瑀:《“五卅运动”在北京》,《北京档案》1987年3期;陈三鹏:《五卅运动在汕头》,《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雒春普:《五卅运动在山西》,《沧桑》1996年第1期;韩晓东:《血染上海滩之后——五卅运动在营口》,《党史纵横》1996年5期;王芳、魏黎、张淑梅:《“五卅”运动在黑龙江》,《世纪桥》2001年第3期;张丽英:《五卅运动在青岛》。
但少有论著论及二十世纪初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五卅运动的看法另外,以往研究五卅运动使用过大量报刊资料,如《民国日报》、上海工部局记录的材料、国民党方面保存的资料、中国共产党方面留下的记录,如《热血日报》等,但却很少使用《现代评论》中大量关于五卅运动的文章资料从这两点出发,本文尝试通过细探《现代评论》关于五卅运动的文章,求得评价五卅运动的另一独特视角,以扩大五卅运动的研究领域,同时较为公正地把《现代评论》关于五卅运动的观点立场还原到当时历史语境中去,还《现代评论》一个真实的历史面目二)、学术史1、颇受争议的《现代评论》《现代评论》创刊于1924年12月,到1928年底停刊,共9卷209期是一份综合性刊物,刊登有时论、文艺等方面的文章,逢周六出版其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几乎都有留学欧美的背景,如前期主编王世杰、周鲠生、皮宗石、唐有壬、陶猛然、张奚若、陈源等关于陈源与鲁迅那场论战,鉴于鲁迅在当时的名气——新文化运动的一名旗手,时人对正常论战的评价已有一定的倾向尤其是鲁迅将这场论战记载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里,言辞激烈地骂现代评论派中的某些人是“媚态的猫”等 见鲁迅的《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 受鲁迅的影响,后人对现代评论派的评价一直带有一定的偏见。
1933年瞿秋白为《鲁迅杂感选集》所作的序言中也将现代评论派归为反动派一类另外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各种涉及到现代评论派的论著,都几乎持相同的观点,认为现代评论派是以反动文人胡适为首的资产阶级反动派关于《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五卅运动兴起后,这一派人对运动极尽诬蔑之能事,百般设法引诱青年学生脱离运动,以达到破坏运动的目的” 李新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1卷,1962年07月第1版,第264—265页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冯光廉:《关于现代评论派》,《中国现代文学史题解》,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9页邵伯周主编:《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0页学术界对现代评论派进行较为科学、公正的研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下面将对其学术研究成果作一个大体的勾勒2、《现代评论》与五卅运动研究随着对《现代评论》学术性研究的逐步展开,其刊登的大量关于五卅运动的文章也公诸于世,学术界也开始关注《现代评论》对五卅运动的观点立场但目前为止,笔者只看到零星的相关记述,还没有发现专门探究《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的观点立场的论著。
下面,笔者仅就所查到的资料,整理论及《现代评论》对五卅运动看法的相关文章,尝试能从中摸出一条学术史线索来鉴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现代评论》仍被认为是一份反动的周刊,它关于五卅运动的观点也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反动的就此运动,早在五卅运动的当时,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就已经和现代评论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现代评论》派声名扫地,它破坏五卅运动的罪行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确立的此后,刘炳福和姚天祜合写的《“现代评论派”在五卅运动中的破坏活动》就是持这种观点文章认为,五卅惨案爆发后,现代评论派就迫不及待地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他们在《现代评论》和《晨报》副刊上纷纷发表文章,恶意歪曲五卅运动的性质,竭力掩饰帝国主义的豺狼面目,散布‘和平解决’的幻想,妄图从思想战线上瓦解和破坏‘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刘炳福、姚天祜:《“现代评论派”在五卅运动中的破坏活动》,《学术月刊》1965年第5期另外,有人认为:“五卅运动兴起后,这一派人对运动极尽诬蔑之能事,百般设法引诱青年学生脱离运动,以达到破坏运动的目的”见李新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1卷,1962年07月第1版,第264—265页还有人认为:“现代评论派”活动期间,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南方有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这些事件,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但‘现代评论派’中的一些人,公开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辩护见冯光廉:《关于现代评论派》,《中国现代文学史题解》,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9页还认为:“在中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二十年代中期,在一些重大政治、思想斗争如‘五卅’惨案、‘女师大风潮’中,‘现代评论’派的主要成员如陈西滢等,扮演的是不光采的角色,因而这个社团政治上的基本倾向是必须批判的 见邵伯周主编:《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0页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评论》得到较为科学、公正的历史评价期间,最有力度的一篇翻案文章是陈金淦的《关于“现代评论派”》一文该文不但对以往研究提出了疑问,认为“过去对现代评论派的评价不够全面、科学、准确”,有简单化的倾向以往的观点作了针对性的批判,“现代评论派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中的表现来看,也并不是‘叭儿狗’的姿态,而是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通过列举《现代评论》上刊登的关于五卅运动的文章,作者得出一个结论,认为现代评论派“主导倾向是伸张正义的反帝爱国呼声”认为胡适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的《爱国运动与求学》一文,正是反映了现代评论派允许不同意见存在的自由主义文人的态度。
该文还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法:“‘现代评论派’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对它的评价应该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排除‘左’、右的干扰和历史的成见,将它的思想倾向、政治态度、文艺观点和文艺创作上的成就作全面的历史考察与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然后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结论来该文开启了对《现代评论》的客观研究,同期还有陈先初的《重评现代评论派》和陈漱渝的两篇论文《关于“现代评论派”的一些情况》和《“现代评论派”史料拾零》陈先初的文章沿着陈金淦打开的研究思路研究现代评派的阶级属性认为现代评论派不是依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派别,而是“一个带有民族资产阶级性质并具有一定进步性的政治文化团体 陈先初:《重评现代评论派》,《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陈漱渝的两篇文章注重考证与《现代评论》派相关的史料,重建史实 陈漱渝:《关于“现代评论派”的一些情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3期;陈漱渝:《“现代评论派”史料拾零》,《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9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李子文继续撰文否认以往关于“《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诋毁’革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的观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认为“《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收回领土及司法行政主权的”,“《现代评论》还发表许多文章,揭露列强,特别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和罪恶”,“对于那种把沪案视为“法律问题”的主张和军阀政府解决沪案的政策,《现代评论》持批评态度”,“对于群众爱国运动,《现代评论》是支持的”。
李子文:《重评〈现代评论〉》,《史学集刊》1994年2期此期间,倪邦文撰文《“现代评论派”的团体构成》稍微提及《现代评论》在五卅运动中的立场,但没有具体展开描述,“‘现代评论派’的起讫时间为1924年至1928年,期间经历了善后会议、国故运动、‘五卅’运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这些问题上,他们都表现了其复杂的政治倾向和文化心态 倪邦文:《“现代评论派”的团体构成》,《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3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史学领域研究《现代评论》的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以下将对这一时期的论文作相对详细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