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课时跟踪检测四斑纹苏教版必修52.pdf
4页斑斑 纹纹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________的领域 ②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________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③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________“团结就是力量” 的概括 A.涉足 瞩目 质疑 B.涉及 注目 质疑 C.涉足 瞩目 置疑 D.涉及 注目 置疑 解析:选 A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涉及”指牵涉到或关联到 “瞩目”指注目, “注目”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质疑”指提出疑问, “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式)根据 语境,比较可知答案为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 ②我懒得应酬,说来说去,全都是老生常谈,真是烦人呀! ③作为友好邻邦,斑马对羚羊的灾难感同身受,迅速行动起来对羚羊援助,但它们毕竟不是 老虎的对手 ④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能得以自卫 ⑤《秦腔》中的各色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大小事件纵横捭阖,许多看似无关的小事件,又 与主要事件相连,环环相扣,互相渗透。
⑥这天晚上月朗风清,四下一片寂静难得相聚在一起,大家坐在院子里喝着茶,谈笑自若, 每个人都有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受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解析:选 C ①“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②“老生常谈”原指老书生的 平凡议论,今指很平常的老话③“感同身受”是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 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不宜用于动物④“外强中干”意为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 ⑤“纵横捭阖”是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不合语境⑥“谈笑自若”指说 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斑纹》告诉我们,往往大型食肉动物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而又胆怯 B.记者日前获悉,第二批自贸区已经筛选出 21 项改革经验,8 个创新实践案例,已经由商 务部上报国务院,近期有望获批并开始向全国适合的地区推进 C.网络文学由备受质疑到获得大众认可,再到获得文学界的接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 但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D.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项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 TRAIS 被纳入国际标准,这是中国在物联网核心 技术 RFID 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
解析:选 D A 项,语序不当, “往往”应在“闲散”前B 项,搭配不当,应把“推进”改 为“推广” C 项,成分残缺 “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后加“过程” 4.对下列句子进行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斑马都有斑纹吗? ②如果斑马患白化病,它的后代出生后也不会有斑纹 ③虽然没听说谁看见过没有斑纹的斑马,但按道理说,也许会有 ④斑马的斑纹由黑白两色组成,黑色部分的毛里含有一种叫作黑色素的色素 ⑤如果突然发生变异,斑马体内不能生成黑色素,那部分的毛就会变白,斑纹就会随之消失 A.①③④②⑤ B.④⑤②③① C.①③④⑤② D.④①⑤③② 解析:选 C 通读所给句子可知,①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接下来的对斑马的斑纹的说明,所 以排在首位,排除 B、D 两项由⑤中的“斑纹就会随之消失”和②中的“也不会有斑纹”可知, ②在⑤后,排除 A 项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你回去用心准备这次广告业务的资料放心,我定会玉成此事 B.近来,报社稿件不足,望王先生能赐稿一篇,盼复函为荷 C.来此几日,我们几个吃住都在你家,多多叨扰,真是不好意思 D.感谢你多年的关照,在你生日之际,送上一份薄礼,聊表寸心,不成敬意。
解析:选 A A 项,玉成:敬辞,请别人成全某事B 项,为荷:古代文言书信和现代公文的 常用语,表示希望与感谢之意C 项,叨扰:客套话,受到款待时,表示感谢D 项,聊表寸心: 略微表示一下心意,谦辞 6.仿照下列两段文字的内容和形式,另选两种动物,分别写一段含有哲理的话 羊——要快速达到理想目的地,非得紧紧跟定头羊不可 猴——所以还是兽类,就因为不能做自身的彻底革命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蛇——要想获得生命的辉煌,非得脱掉几层皮不可 猪——之所以被人宰杀,就是因为你软弱而善良 (示例二)青蛙——之所以觉得无所不知,是因为没有跳出生活的框框 乌鸦——要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遇到不顺心的事,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在倾诉的过程中,将 心中的苦恼和盘托出,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而朋友的安慰,或许 能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 ①找朋友倾诉并不一定能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
② ③ 解析:解答这类问题,应注重分析语句的意思,从逻辑的角度判断这些说法的正误比如 “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的说法过于绝对,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可 能可以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但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和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同理可证, “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的说法过于绝对,得到朋友的理 解,也许可以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但得到朋友的理解和缓解消极情绪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思 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的说法过于绝对,思考角度的变化,也许能让我们走出困 境,但思考角度的变化和走出困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②得到朋友的理解不一定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 ③思考角度的变化不一定能让 我们走出困境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天 鹅 布 封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 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 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 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
古 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 根据的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而且 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可不是吗,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 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 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 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 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毫无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在那里,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 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藏到灯芯草丛里,钻到最偏僻的湾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 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在我们这方面发现的是它 的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子和暴君 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人描写的那些和鸣铿锵的天鹅,显 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喑哑的天鹅做蓝本的。
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 天赋美质,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调可不是吗,我们在它的鸣叫里, 或者宁可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 尖锐的、少变换的音调远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罢了 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 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 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 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这个传说控制了古希腊人活泼而敏感的想象力: 诗人也好,演说家也好,乃至哲学家,都接受着这个传说,根本不愿意怀疑它我们应该原谅他 们杜撰这种寓言对于敏感的心灵来说,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无疑地,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死 亡,但是,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 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话语:“这是天鹅之歌!”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心中有爱,笔端含情,不仅描摹了天鹅“天生的美质” ,更表现出它“自由的美德” , 使全文情理交汇。
B.本文结尾一节情文并茂,天鹅的临终绝唱哀婉凄怆,深沉动人,曾经打动了无数的文人墨 客,也成了文学艺术史上传诵不绝的佳话 C.作者先实写后虚写,形神结合、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美丽而又温和的天鹅形象,寄托了对天 鹅的礼赞之情 D.文章两次引用神话传说,巧妙点染,使天鹅不同凡俗的形象有所依附,焕然生辉 解析:选 B B 项,天鹅本无临终绝唱,更谈不上哀婉凄怆、深沉动人 9.文章画线句“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中, “天生的美质”指什么?“自 由的美德”又指什么?试以简洁的语言回答 答: 参考答案:“天生的美质”指优雅妍美的形态,善航的最美的典型 “自由的美德”指任意遨 游,无拘无束;只接近友善之人,不接受奴役 10.文章通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天鹅?请结合原文,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好处:将天鹅人格化;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自然、贴切地将 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会于艺术形象之中;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