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格列佛中的反讽艺术.doc
10页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反讽艺术摘要:《格列佛游记》是十八世纪英国伟大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本文主要讨论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从讽刺的角度解释小说的主题及艺术风格文章揭示了斯威夫特对英国君主制度的腐败和丑恶的尖锐讽刺,并讨论了小说中体现的奔放的想象与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及象征、影射、夸张、反语、幽默等多种讽刺技巧斯威夫特以其高超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而成为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进而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它的不灭的光辉与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成为一位站在时代高点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格列佛游记》最早在清朝末年被引入中国,并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而它的中译本中产生影响最大的还是林纾的译本,名为《海外轩渠录》本文试图将其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几位主将的影响结合在一起,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于一体,从宏观角度探求斯威夫特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产生的影响关键词: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讽刺文学一.引语1. 作者生平及其主要作品江奈生·斯威夫特(1667—1745)是英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他出生在都柏林,父亲是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遗腹子,由叔父抚养成人,曾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和牛津大学,最后于一七零一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
一六八九年他前往英格兰在他的远亲戚廉·谭博尔爵士处任私人秘书;一六九四年返回爱尔兰成为国教会教士并开始担任神职后来他曾再返伦敦,先后参与辉格、托利两党的政治活动,结交了诗人蒲柏等一批文友,并孜孜不倦地勤奋笔耕一七零四年,他的《书之战》、《木桶的故事》等作品结集出版,前者嘲笑经院派腐儒,后者讽刺基督教不同教派之间的争吵夺权他写的政论时文,包括担任托利党《考察报》主编期间抨击一匕一零至一七一三年间英法战争的文字,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此外,他的一些诗作以及写给女友的那些亲切而生动的信(先后结集出版)都得到很高的评价二.反讽艺术 1关于讽刺手法——反语、夸张1.1反语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以死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倒反”、“反话” 格列佛在小人国遭到囚禁,没有自由.因此他向小人国的皇帝请求自由,格列佛通过一系列的优良表现并答应了皇帝提出来的要求时,皇帝才勉强同意了而在这时大臣们起草的一项关于恢复格列佛自由的条文也是挺有意思的一般在宣读皇帝的正式条文之前.臣子要说一些对当朝皇帝的歇讼赞美之词.看看斯威夫特在这里是怎么写的:“利立浦特国至高无上的皇帝、举世拥戴、畏惧的君主⋯⋯领土广袤、边境直抵地球四极,身高超过人类的万王之王,他脚踏地心,头顶太阳;他一点头,全球君王双膝抖战;他像春天那样快乐,像夏天那样舒适。
像秋天那样来丰饶,像冬天那样可怖⋯⋯”毫无疑问,这样的赞美词用在小人国皇帝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作者本意是突出利立浦特皇帝渺小的.怎么突出?作者挖空心思找来几个突出小的形容词安在小人国皇帝的头上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就难以达到讽刺的效果作者通过颠覆既定习惯,正话反说,在产生幽默、令读者捧腹的同时,强烈的讽刺效果也就跃然纸上了格列佛在同大人国国王谈到自己的祖国时,国王表示瞧不起,称他们为渺小的昆虫并疑问像这么渺小的昆虫族也会模仿大人国的制度格列佛很生气,听“他这样一直说下去.气得我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我那高贵的祖国原是学术、武功的权威,法兰西的灾殃欧洲的仲裁人,道德、虔诚、荣誉、真理的中心,世界的骄予,全世界敬仰的国家,想不到他竟这样瞧不起”斯威夫特的本意是批判英国,但在作品中不好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只能借大人国国王之口来批判,而作者的代言人格列佛为自己的祖国进行辩护.这样是作者直接表达批判时弊时.却以反语表达正面的意思,很婉转地也是很有效地起到了讽刺批判的目的的《格列佛游记》第三卷讲述了格列佛在勒皮他国的奇遇,这卷结构比较松散.但是讽刺的范围却更为广泛斯威夫特在这一卷里对于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的倾向给予无情的嘲笑。
拉格多科学院的设计家们研究的是从黄瓜中提取阳光来取暖、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繁殖无毛绵羊、软化大理石等想人非非的事,这样的科学研究不但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像斯威夫特在叙述政治设计家科学院的情况的一章里对英国的政治制度,首相大臣、议员、法官进行了绝妙的讽刺,这样的讽刺也是极其有特点的在第三卷第六章中,格列佛在参观科学院的过程中一位设计家在一篇论文里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荒谬构想,比如他认为人体政体是非常相似的,因此,人体和政体都要保持健康,就应该用同一处方治愈两者的疾病比如防止宠臣的记性衰退就应在他报告完公事后要辞退时给予一些体罚不让他忘记,还有检查嫌疑人时应该严格检查他的粪便,理由是人们再没有比在拉屎时思考更为严肃周密而集中的,诸如此类,荒唐透顶可是作者并没有正面加以讽刺批判,而是通过格列佛向科学家提出一项更为荒谬的设想,并且科学家还光荣地接受了,非常感激格列佛给他们提出了这些意见来加以揭露斯威夫特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从而使讽刺效果达到了高潮第四卷慧驷国游记叙述了格列佛在智马国的经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马,而象征人类的“耶胡”却是一群丑陋龌龊、贪婪淫荡、残酷好斗的畜类。
斯威夫特在这一卷中通过集中地刻画“耶胡”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丑行来揭露人类的各种罪恶,在这一卷中,批判的力度是极端尖锐的,因此也让后世的学者认为斯威夫特在利用“耶胡”来仇视人类作者是不是真的仇视人类?这个我们撇开不谈,我们单单来欣赏作者是怎样利用反语的讽刺艺术来加以批判的在第四卷第七、九章中.斯威夫特在论述人类的种种罪行时,有几个细节:“对于它这种恶意的嘲讽我简直不敢反驳,在它的眼中人类还不如一头猎犬聪明就是一头猎犬也能够绝对无误地分辨出猎犬队中最有本领的那一头狗的吠声并且会附和着叫起来⋯⋯”①这里其实是作者讽刺“耶胡”也就人连狗都不如还有批判“耶胡”对于污秽不洁有特别嗜好时,又利用猪来进行对比.又说明人类连猪都不如在讲从事体力劳动的时候.利用驴和“耶胡”进行对比,说明在从事劳动方面“耶胡”是不如驴的这又是在批判人类连驴都不如并且通过上述“耶胡”连畜生都不如得出结论:“耶胡”是自然界最懒惰、最倔强、最调皮、最恶毒的家伙期威夫特对人类的各种罪恶批判得头头是道但是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就用反语表达来加强讽刺的效果总之,运用反语能使讽刺效果更为辛辣,也使小说的语言更加幽默,富于美感正颂反讽,捉摸不定,造成意在言外、相反相成的效果。
1.2 夸张夸张(Hyperbole)属于词义上的一种修辞格,是作者或说话人以主现的眼光对客现的人或事物故意扩大或缩小的渲染、描述用以抒发其强烈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深刘感受文学作品中,运用夸张可增强语言的鲜明感,提高表述的生动性.收到突出事物特征、丰富语义、强调某种感情的良好效果小说中还大量运用漫画式的夸张的手法,以达到强烈的讽刺目的在小说中漫画式的夸张和细致逼真的描写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滑稽的艺术效果首先作者的幽默是以真是为基础的,然后加以艺术的夸张比如作者对小人国的描写,小人国的人身高不过六英尺,小得可以放在格列佛手上玩他们的宫殿就像积木搭成的,当皇宫失火时,格列佛一泡尿就把火灭了这些都是夸张的描写,小人过虽小,功能齐全,完全是一个微缩的社会,作者用真实的细节描写,将小人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加以具体真实的刻画如小人国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作者用大量细致真实的细节表现得活灵活现,给人一种真实感1.3关于讽刺语气讽刺语气有诙谐、嘲讽、揭露和漫骂等诙谐是一种灵巧利落, 令人意想不到的讽刺,它包含着敏捷与智慧 读到小人国的人靠绳上跳舞的技巧来加官进爵, 以鞋跟的高低而结党,因打蛋是大端还是小端而血战,作者的智慧使我们赞叹;看到格列佛用小便救火,面见国王时舔地板,“慧骃国” 的马像人一样的生活时,作者的幽默使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嘲讽是没有玄妙与不加精心安排,相对率直的讽刺 例如在飞岛参观时,作者的讽刺就不是幽默了,而是带着恶作剧的意味嘲弄了科学家和学者们:埋头苦思时“有坠落悬崖或者头撞上柱子的危险;走在大街上,不是将旁人撞倒,就是被旁人撞落到阴沟里去”;衣着打扮“形容枯槁,双手和脸黑的就象刚刚被烟熏过一样,头发胡子一把长,衣衫槛楼,有几处被火烤糊了,外衣、衬衫和皮肤全是一种颜色 直接揭露对方的真面目 格列佛涉过海峡将不来夫斯古的战舰拖走, 为利立浦特王国立下了史无前例的功勋可是皇帝贪心不足,居然要格列佛再去把剩下的敌方军舰全部拖到他的港口来,将不来夫斯古整个灭掉,化作他的一个行省,派一位总督去治理格列佛不愿这样做,因而得罪了皇帝 于是皇帝与一伙嫉恨格列佛的大臣密谋,欲置他于死地 这时,作者借格列佛之口说:“伟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算不了什么如果你一时未能满足他的奢望,即使你从前战功赫赫也绝不能得到宽恕寥寥数语,将统治者贪婪、残忍的本性暴露无遗 这是一种对讽刺对象施以直截了当的,极端激烈的攻击的讽刺方式作者在评判历史时,毫不留情地扯下了那些所谓“大人物”们冠冕堂皇的面具,对宫廷的肮脏和丑恶进行漫骂和攻击:“最令我作呕的要算现代历史了。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近百年来宫廷里的所有大人物,发现一帮娼妓一样的作家如何哄骗世人:懦夫立下赫赫战功,傻瓜提出最聪明的建议,阿谀奉迎的人最真诚,出卖祖国的人具有古罗马人的美德,漠视神的人最虔诚,鸡奸犯最贞洁, 告密者最诚实 多少无辜的好人被杀戳、流放多少恶棍爬上了高位,受到国王的信任,有钱有势,作威作福 朝廷、枢密院和参议院里发生的大事, 他们进行的政治活动大半可以同鸨母、妓女、乌龟和小丑的行为相媲美三.结论斯威夫特讽刺的对象是整个英国上层社会,锋芒指向其各个角落、各种人物概而言之,《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有以下特点 (一)抓取人和社会现象怪诞可笑的动作和细节加以强化如以鞋的高跟与低跟结党,小人国大臣演绳技、舔地板 (二)夸张与对比的活用格列佛置身于小人国、大人国,形象、感受和境遇的不同变化,妙趣横生 (三)叙述的掩饰与影射通过戴面具的叙述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及意向反差,达到影射、臧否世态的目的如与大人国国王论英国 (四)以雅带俗,小题大做用文雅的语言讲述粗鄙的事情,从渺小无聊、最不起眼的东西引伸出庄重严肃的话题,开调侃文学之先河 (五)反语效应正颂反讽,捉摸不定,造成意在言外、相反相成的效果。
如明明批评殖民政策,偏偏声言这与大不列颠民族无关明明揭了英国朝政的老底,却一再申明“热爱祖国” (六)叙事格调上,巧智和幽默、庄严与戏谑、典雅与粗俗相结合斯威夫特是一位站在时代高点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格列佛游记》对教会、宫廷政治及人类劣性的讽刺,跨越了地域和岁月,已成世界文学的伟大宝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剧作家盖依、谢尔丹,小说家菲尔丁和诗人拜伦是他的追随者,伏尔泰、高尔基、鲁迅也都十分推崇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在斯威夫特的作品中,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是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该书的第一个中译本经改写后,取名为《谈瀛小录》,于1899年连载于当时的《申报》;第二个中译本先取名《僬侥国》,后改为《汗漫游》,于1903年发表于《绣像小说》;第三个中译本就是林纾与魏易合译的《海外轩渠录》,于190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纾是桐城派古文名家,翻译的外国小说曾风行一时,轰动全国林译小说受到多位中国现代作家的青睐,其中就包括《格列佛游记》的中译本鲁迅先生是林译小说的忠实读者,青年时代的鲁迅对林纾的作品非常重视,只要遇到林译小说“鲁迅每本必读”根据周作人回忆,鲁迅一直持续不断地购买和阅读林译小说因此,鲁迅对斯威夫特的最初了解很可能来自林译小说《海外轩渠录》。
鲁迅对英国文学就整体而言并不感兴趣,他认为英国小说适合于绅士淑女用以闲来解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