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虫儿飞千里只为浪漫旅行?.docx
6页2024年虫儿飞千里只为浪漫旅行? 虫儿飞千里只为浪漫旅行? 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昆虫从我们头顶飞过,犹如候鸟一般它们昼伏夜出,遇见可口的农作物就停下来大吃一顿,一路上还不停地繁育后代,农业专家称其为迁飞性害虫迁飞性害虫怎么能飞数千公里?下面我个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夜可迁移几百公里 2024年的夏末,南京城突然下了一场前所未见的“虫雨”黑压压的褐飞虱漫天飘舞,南京市植保站设置了15个观测点抓捕,其中在浦口的点一夜就抓了11万只! 农业生产者或许有这样的经验,一些虫害的发生仿佛是突然从天而降,而这一类害虫大多属于迁飞性害虫这次在南京创下纪录的褐飞虱,就来自遥远的东南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介绍说,农作物病虫害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害虫,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麦蚜、棉铃虫、玉米螟、粘虫、草地螟、飞蝗等,都具有较强的迁移习性,它们可能造成大范围农作物严峻减产、重大经济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 但是,这些敢跟人争夺口粮的害虫却小到不起眼,比如稻飞虱还没有蚂蚁大,即使是身材魁梧的蝗虫在大自然中也只能算个小家伙。
那么,在狂风、暴雨、烈日等变化莫测的恶劣天气面前,这些小虫子如何才能顺当抵达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呢? 南京农业高校植保学院书记吴益东告知科技日报记者,迁飞性害虫往往在夜间飞行,飞行高度一般在几百米以上,假如天公作美,它们乘风而行,一夜之间就可以迁移几百公里比如稻飞虱就是随着上升气流一起飞行,遇到下沉气流,才会落地生根 迁飞性害虫在飞行过程中,有时会主动着陆选择合适的繁殖地,有时受下沉气流、降雨、昼夜节律变更等因素影响,会发生被动着陆由于害虫迁飞时往往成群结队,因此,无论是主动着陆还是被动着陆,往往都会给人以从天而降的感觉 不同的害虫也有各自的旅行爱好棉铃虫食性很杂,它们最喜爱吃植物的花朵,比如小麦的麦穗、花生的花、玉米穗等,会顺着农作物渐渐开花成熟一路向北吃过去,最终来到棉花上繁殖后代而稻飞虱只对水稻情有独钟,它们从越南、泰国等地动身,每着陆一处就繁衍一次后代,当地水稻成熟后,它们迫于生存接着北上,始终到水稻吃完后才回迁 解开虫虫迁飞的隐私 说究竟,虫儿飞千里,可不是什么浪漫旅行,其实它们就是一伙流窜作案的抢粮飞贼。
想要在虫口夺粮,知己知彼才能决胜千里之外,而病虫测报人员就是我们的前哨 2024年,吴孔明在渤海中的北隍城岛建起昆虫迁飞观测站渤海湾是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最重要的动物迁飞通道,小岛以渔为生,岛上既没有农业也没有本土性害虫,假如捕获到害虫必定是路过的 观测站里有昆虫雷达,特地负责对空扫描探测,可以获得昆虫的数量、高度、方向、速度和体型等参数;还有大型探照灯,每晚向夜空射出一道光柱,昆虫一旦被光吸引便自投罗网 吴孔明团队通过观测站捕获并探讨昆虫迁飞的隐私,比如模拟昆虫迁飞轨迹、虫源地同位素示踪、取食行为测定等通过十多年的观测探讨,他们发觉跨海迁飞昆虫120余种,其中农林害虫26科106种 每年春季,身强力壮的年轻昆虫随东亚季风向高纬度地区迁飞,秋季则拖家带口原路返回数据表明,近三成的昆虫回迁数量增长10倍以上,有四成的昆虫回迁数量接近10倍也就是说,春季飞过去1只虫,秋季就飞回来10只虫虫子虽小却不傻,当“迁飞收益”大于“迁飞风险”,虫子们就认为这件事值得干! 吴孔明团队还探讨了昆虫迁飞时的成层与定向行为简洁地说,就是虫子知道它们要往哪飞。
虫虫用什么来导航还不清晰,但可以明确的是,它们的头都朝着一个方向以春夏为例,当风向大于45°时,昆虫头部逆时针偏转;风向小于45°时,头部顺时针偏转这充分证明迁飞这件事是有组织、有安排、有目的,比如地老虎顶着风也要死命往前飞,不过棉铃虫是个例外,它们不会跟风较劲,大多是在随风飘 过去科学家认为,昆虫交配后就不再迁飞用心哺育子女,但探讨发觉,56月捕获的昆虫发育基本成熟,七成已交配;9月回迁的昆虫,则基本没有交配,以年轻一代为主 吴孔明说,现在已基本把我国北方地区昆虫迁飞的规律搞清晰2024年,他们又在西沙永兴岛建起观测站,探讨分析南方昆虫迁飞的奇妙 布下天罗地网“虫口夺粮” 近年来,迁飞性害虫频繁暴发2024年草地螟突袭北京,2024年华北、东北地区三代粘虫大暴发,2024年二代粘虫在华北地区突然大暴发据统计,我国2024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73亿亩次,比2024年增长了21% “相比起本地的害虫,迁飞性害虫让人防不胜防吴益东说,过去人们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也就是喷洒农药杀死害虫 然而,随着农药滥用,害虫也在不断进化。
比如此前对稻飞虱始终有效的药物吡虫啉,目前的褐飞虱对此不再感冒;20多年前,我国棉花种植业也曾遭受棉铃虫无药可治的窘迫局面 “要实现农药零增长与绿色防控,病虫害的测报最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高校康振生教授认为,我国农业生产防治病虫害过度依靠化学用药,应当破除防虫就是打药的观念,进一步了解害虫发生规律 吴益东表示,监测害虫的传统方法主要是灯诱和地面调查等,取样范围有限、时效性差应采纳智能化无人值守的监测网络,运用昆虫雷达进行实时测报 吴孔明建议,依据害虫迁飞规律在全国划定若干重点地区,如与邻国接壤的边疆地带、华中与华北过渡地带、华北与东北过渡地带迁飞虫源地与着陆地等,通过削减虫源地的起飞数量、封锁重要迁飞过境通道、限制中途着陆再起飞种群、歼灭迁入区着陆定居成虫等方式,歼灭大部分迁飞性害虫 “去年6月粘虫暴发时,北隍城岛一盏探照灯一个晚上可以捕获一万只,整个华北向东北迁飞的棉铃虫超过1000万只为此他大胆设想,在山东省靠近渤海湾地区,每隔3050公里建一个拦截站,通过昆虫雷达、高空灯、地面灯、食诱剂等结合,形成一个联防联治的网络,用光柱把害虫从天上“打下来”,“假如还有较多落网的,再打药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