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词中桃花意象的道家观照.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44167464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8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宋词中桃花意象的道家观照 摘要: 道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其隐忍退让、清静无为的生活信条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从道家这个角度来观照宋词中的桃花意象,试图挖掘出蕴含在桃花意象中的道家思想,其中最关键的是隐逸思想桃花花期早,它的绽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正契合道家的自然意识桃花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和人事衰变的不可逆转形成鲜明的对照,引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索   关键词: 宋词桃花意象道家思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生机勃勃、艳丽感人的桃花展现着自然生命之美,也所以得到一个“夭桃”的美称小桃无赖已撩人”①((辛弃疾,《生查子》),热烈绚烂的桃花拨动了无数骚客词人的心弦,成为她们争相吟咏的对象在宋词中,桃花意象传达的感情、寄予的含义相当丰富有时词人看到桃花欢欣雀跃,作“桃李风前多妩媚”(辛弃疾,《武陵春》)之语;有时则又是“春去几时还,问桃李无言”(张先,《相思儿令》),一副任红雨扑面、泪眼问花的感伤情景;有时甚至对桃花鄙夷到了极点,斥之“桃李漫山奈俗何”(周紫芝,《减字木兰花》);有时却又是“洞里桃花,仙家芝草”(汪莘,《沁园春》)、“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秦观,《虞美人》),不沾染红尘凡俗。

      桃花的生长和凋零,桃花的雅和俗,桃花蕴含的文化意义,等等,使得宋词中桃花意象的内涵多元而丰富宋代宗教思想十分浓厚,宋代词人鲜有不涉猎禅宗、道教的,且多熟读老庄,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佛道思想②相当自然道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其柔弱退让、清静无为的生活信条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从道家这个角度来观照宋词中的桃花意象,试图挖掘出蕴含在桃花意象中的道家思想  一、桃花意象的隐逸之想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缘溪看见桃花林,逐步行到人迹罕至之处,最终发觉了这个世外桃源这片隐逸的乐土是由夹岸桃花引入的,藏于桃花深处又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的是渔父的隐逸生活自她开始,词中的渔父形象逐步成了隐者的代名词在宋代,词人创作了大量的渔隐词,如苏轼《渔父》四首,戴复古《渔父》四首,有的词人甚至是完全化用张词中的语句,如徐俯③、苏轼④、黄庭坚⑤、朱敦儒⑥等桃花逐步成为隐者生活环境的象征之一所以,桃花意象在文人的心理上投射下了隐逸的意味  歌颂隐逸,追求闲适,它的思想基础关键来自于道家哲学老子讲恬淡寡欲,抱全守真。

      庄子主张见素抱朴,清静闲逸,“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⑧总而言之,道家强调的是一个以“虚无”为宗的养身处世态度至宋代,“禅宗汲取老庄哲学,形成以追求自由心性、自然适意为特征的南宗”⑧道教内丹派则向老庄回归,认为只要求得心灵的闲适就是得道成仙宋代文人本就对老庄思想浸淫较深,再受到上述两种思潮的影响,宋词中表现隐逸怀抱、闲适情调的作品就更多了  在这些作品中桃花意象经常被用来表现隐逸闲适生活的环境首先,桃花清新脱俗,桃花林令人有尘外之想,夹岸桃花更是一幅漂亮的桃源图,景致幽美,遗世独立其次,沉淀在桃花意象中的文化内涵使得词大家在抒写隐逸怀抱时尤其青睐之有时词人写“桃花”“桃源”不一定是实写,只是为了渲染一个隐逸的气氛我们看朱敦儒的《减字木兰花》:  闲人行李羽扇芒鞋尘世外一叠溪山也解分风送客帆时平易醉无复惊心并溅泪长揖忘言回棹桃花插满船  词人开门见山,道出词旨——“闲”,写隐于山水云壑间的闲适生活回棹桃花插满船”,即使词人没有明写桃源式的美景,不过我们能够想象词人坐船徜徉于桃源的悠然自得的情景及“桃花插满船”的惬意愉快  有时候词人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如黄庭坚的《水调歌头·游览》: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欹玉枕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词人不满于污浊的现实社会而采取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表现了一定的出世思想武陵溪上溪水淙淙,夹岸桃花朵朵,树枝上的黄鹂歌声婉转这个世外桃源不但仅是词人期望隐逸的地方,更是词人苦苦找寻的理想境界  自士阶层产生以来,仕隐问题一直是困扰士人身心的一大问题庄子说:“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初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妥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⑨其真实用意则是主张“隐”,而绝意于“仕”有宋一代实施的是文官政治,礼遇士人,士大夫文人参政热情空前提升优越的政治地位、丰厚的国家俸禄能够满足士大夫世俗生活的多种功利性、享乐性需求,但高度的中央集权、严苛的台谏制度、日益残酷的党争又钳制了其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若想保持个体人格免受损害,则只能逃避政治现实而脱离官场,或归园田居,或栖隐山林;但作为一个世俗人,这么就没有了物质保障。

      一样,若想取得世俗人生的种种适意和享受,则必需依附国家政权,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如此置身于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也就难以实现因此宋词中如黄庭坚这么的出处矛盾十分常见这个矛盾的调解得益于隐逸文化传统的“精神化”转向传统意义上远离尘世、餐风饮露的“形隐”,越来越朝着重视主体精神化修炼的“心隐”方向发展只要能把握隐逸的精神实质而涵养自己的隐逸品格,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无须高卧林泉、脱离尘世即可取得隐逸的乐趣何须桃源是家乡”(李之仪,《鹧鸪天》),无需买山、无需择地,只要求得心灵的闲适,心中有隐,就是隐者了这时,桃源意象往往就成了词大家用来反衬的手段,“桃源今度难认林间即是长生路”(张炎《摸鱼儿》),何须执著于桃花源似的仙家景致呢?  二、桃花意象表现的自然生命意识  在宋词中,直接描写桃花最多的应该是把桃花作为报春的使者来描写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陈亮,《采桑子》),“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欧阳修,《蝶恋花》),“便和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桃花因为花期早和花色红艳的观赏特点而成为早春的一枝独秀词人以部分意象组合来传达春意,最常见的是“桃李”组合,如“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秦观,《行香子》);或用桃柳组合,如“小桃灼灼柳篸篸春色满江南”(黄庭坚,《诉衷情》);或用桃梅组合,如“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或用桃杏组合,如“溪边浅桃深杏,迤逦染春色”(柳永,《六麽念》)春色怡人是人之常情,同时也表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喜爱之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輥?輮?訛,庄子认为天地即使“不言”,但表现了“道”的大美;日月星辰在天空中有序地运行,阴阳、四时有序地改变,自然万物根据其本身规律滋生、成长、开花道家讲“道法自然”,在老庄看来,这种“依乎天理,因其当然”的“道”是最美的桃花顺应时序、顺应自然,表现了道家的自然处于时代秋天的宋代词人可能愈加期望东君的抚慰,当桃花作为早春的使者一一绽放时,词大家给了它很多关爱,多借桃花的开放点出时序的迁移,喜迎春光  桃花一年一度,“依旧笑春风”,只可惜“年年岁岁花相同,岁岁年年人不一样”(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桃花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和人事衰变的不可逆转形成鲜明的对照桃花象征自然的永恒,而这种永恒经常反衬出个体的渺小和种种追求的虚无。

      陈和义《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  宋代词人似乎愈加敏感,东君又一次按时来报到时,连桃花全部未得“旧时红”,更别提“白发刘郎”了宋代词人往往在哀伤国事的时候也为自己的个体处境担忧光阴一去不复返,人生难得几回春这么一个深沉的生命意识确实使人在纷繁世界中不得不驻足思索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道家渴望生命久远的意识浸渍在词人骨髓里的一个自然流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突然而已住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潦然,莫不出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輥?輯?訛,出生入死、生死转化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外在的必定性,面对死亡这一人生大艰,含有喜怒哀乐之情的人不能不悲之  注释:  ①本文所引宋词皆出自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80.  ②此处“佛道思想”之“道”包含道家和道教二者.本文关键是从道家的角度来讨论.  ③《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④《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四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⑤《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现在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⑥《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  ⑦[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M].北京:书店,1988,VOL4.  ⑧史双元.宋词和佛道思想[M].北京:今日出版社,1992,79.  ⑨[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M].北京:书店,1988,VOL6.  ⑩[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M].北京:书店,1988,VOL7.  ?輥?輯?訛[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M].北京:书店,1988,VOL7.  参考文件:  [1]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史双元.宋词和佛道思想[M].北京:今日出版社,1992.  [3]崔大华.庄学研究——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晋·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苟波.仙境仙人仙梦[M].成全部:巴蜀书社,2021.  [6]汉·司马迁撰.史记[M].南朝宋·裴骃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9.  [7]黄文吉.从词的实用功效看宋代文人生活[A].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成全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8]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9]葛兆光.禅宗和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严北溟.儒道佛思想散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12]崔大华等.道家和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  [13]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M].北京:书店,198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