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之(八)-谈教学中的休止符、切分音与弱起.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681953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2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之(八)谈教学中的休止符、切分音与弱起    梁兰丁【Summary】:文章针对音乐基础乐理与视唱教学中特别容易忽视的,流畅、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读谱能力所折射出的:学生因基础知识与视唱训练不足,所导致休止符、切分音与弱起等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弱和不足的问题展开论述行文中,在特殊注重上述三个基本概念、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指出科学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备课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Keys】:休止符;切分音;弱起;备课根据国民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唱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学中流畅、准确且富于表情的读谱能力所折射出的视唱水准就自然成为歌唱教学的重点部分,特别是对休止符、切分音与弱起的熟练掌握一、休止符的概念、意义与作用休止符是乐曲进行中短暂停歇、间断的符号它是音乐作品获得抑、扬、顿、挫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旋律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旋律的表达过程中,特别针对作品情绪情感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时值与音符相互对应,用以组合各种节奏、节拍其艺术表达的功能和作用可从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音乐和那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体现出来,颇具“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于无声处听惊雷”那种大跨度章法结构的更高艺术境界。

      此外,休止符亦有长短之分,但无论怎样,都是作曲家独具匠心的点睛之笔我们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歌曲《接过雷锋的枪》(曲谱略)为例来说明它的功能与作用作品的四分休止在弱拍上,演唱时若稍不注意,就成了前一音符的延长音,休止则无从谈起它的前四句,每句后面都有一个四分休止,这是作曲家艺术匠心的妙笔展现也正源于此,才准确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勇于接过雷锋的枪,敢于为祖国奋斗终生,为祖国贡献青春,和千万个雷锋在成长的革命精神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倘若作曲家没有设计这四个休止,作品将会大打折扣,这首歌也许就不会传唱这么多年除此,我们还可从吹奏乐《骑兵进行曲》的前奏中得到更为贴切的感受作曲家在仅仅八个小节中就使用了多个休止符,然而正是这些休止符的作用才准确刻画出整齐轻快的马蹄声和阵阵激昂、有力的军号声,深刻表现出我人民解放军骑兵战士晨曦之中列队出征的威武雄姿见下例:二、切分音的概念、意义与作用据不完全了解,多数学生对歌唱知识与技能中的音乐节奏、节拍的强弱关系掌握的不够扎实,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究竟什么位置强?什么位置弱?什么位置次强?或什么位置最弱?大都很难说清楚,值得教者注意事实上,节奏中的强弱关系与节拍中的强弱关系是一回事。

      在一个单位拍内有两个均等音的情况下,前者强,后者弱;如果一个单位拍有三个均等的音,则是首音强,次音与三音弱,即:强、弱、弱;如果一个单位拍有均等的四个音,这种情况则是首音强,次音弱,三音次强,四音最弱上述情况不仅出现在一个单位拍内,同时也体现在半拍和四分之一拍中,这种划分体现着节奏、节拍的基本规律,均视为基本划分下面具体谈谈切分音与切分节奏的问题由于音乐的表现需求,节奏、节拍也随之产生变化例如:一个音在单位拍的弱部向后持续到较强的部分,这种情况会使后面的强音移动到前面的弱部分,那么这个音就称为切分音,请注意,它指的是一个具体的音此外,还有切分节奏与切分效果切分节奏必须包括切分音,而切分效果则不包括切分音看看下面的谱例,就会不难理解,下例标有星号的部分就是切分音除此,一般教科书对切分的解释多是这样的:将节拍重音由强拍向右移动到弱拍或弱位,作为临时性改变原作品节拍强弱规律的方法,称为切分法其中,所构成的音在理论上称为切分重音,通称切分音此外,还有一个切分节奏的概念大家仍要辨识清楚,切分节奏要由两个以上的音构成,其中必须含有切分音在内,它与切分效果不同请看下面切分效果的谱例,就很容易理解了:教师在具体讲述切分音时,首先要向学生明确交待切分音的定义,而后再逐渐使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切分音。

      如将麦新《大刀进行曲》的首句进行说明与对比,大家自然会得到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原作为a,如果将它改写为b或c,无论怎样都是无法与原作相比的三、弱起的概念、意义与作用就弱起而言,作曲家多是有既定艺术目的和要求的事实上,教学中极易忽视的莫过于作品弱起的教学我们的教师虽然教的准确,但时至今日,只要同学们谈起弱起方式歌唱出于何种艺术目的,也多是面面相觑,很难道出其中的所以然为什么至今还会出现这种司空见惯而又习以为常的现象?难道是作曲家的错?还是二度创作出了毛病?那么审美接受的三度创造又怎样去理解?对此,笔者以为还应还其庐山真象为好,否则,对我们国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总是个缺陷……原则上,歌、乐曲作品由拍子的弱部开始,称作弱起弱起歌、乐曲第一条小节线之前的部分称为弱起小节弱起小节不是完全小节,歌、乐曲作品从不完全小节开始,曲终结尾也是个不完全小节,将作品开头与曲终的两个不完全小节合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一个完全小节我们在计算小节数时,都是由不完全小节之后的第一个完全小节开始,结束时再把最终的不完全小节计算在内弱起小节的使用,最初都是作曲家出于其旋律表现意义方面的艺术追求弱起小节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还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最具代表性的是紧靠第一小节线左侧和距离第一小节线较远的两种它们的主要功能及旋律表现意义的共通性都是由弱到强的表现特征,只不过前者颇为明显,反差较大,后者的反差相对较弱而已在此基础上,由于速度与力度的参与作用,弱起的旋律表现意义更为丰富大家非常熟悉的《国歌》、《国际歌》和表现意义迥然不同的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伊万诺维奇的《多瑙河之波》等,特别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贺绿汀先生的《游击队歌》,那典型的弱起形态充分表现出抗日战争时,游击健儿那种机智、勇敢、灵活的艺术形象综上,文章对教学中休止符、切分音及弱起三个问题分别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解读除此,针对它们表象上既似识谱的读谱能力问题,又同视唱的训练不足现象,笔者认为,其本质应属基础乐理知识技能尚待加强的一个极易忽视的问题对此,万不可马虎敷衍,以防小现象累积成堆,就是个大问题[来自WwW.lw5U.com] 音乐的教育教学,在反映艺术的客观现实与人的主观感受上,均具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与方法教者的最佳解决方案应多注意体现在课前备课具体环节的准确性上,要仔细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严格的说,每堂课都存在着不同的难点、重点,同上述问题一样,没有重点与难点的课在原则上几乎是不存在的。

      难点与重点的概念意义告诉我们:有碍于学生掌握与理解的部分就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那么如何突破难点、解决重点,就理所当然成为教者的一种例行的教学行为针对教者,首先要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而后再根据教学要求与教材内容,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择必要的手段,科学构建行之有效的防干扰系统,特别是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的教学措施预案具体的方式方法要科学体现在课上、课下的及时提示、引导和师生互动的精讲多练层面其次,备课的关键实际是指先备学生,这是知己知彼的一种特殊技巧,而后才是备教学、备方法唯有如此,才是有效体现教师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最理想的前提与手段这是决定教者施教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只有这样,才是教师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科学备课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的那种教育教学的科学标准,即:“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是每位教师面对新时代的一种必然追求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