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霸推荐)高一语文 暑期阅读14.书边趣.doc
5页读书有助心理健康 读书人终于等来了一项令人欣慰的科学研究成果: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你在真实生活中对相似境况有所准备美国科学家发现,读书并不是逃离现实的方式,如《BJ单身日记》中的糟糕爱情冒险或《雾都孤儿》中从扒手窟到富人家之类的情节可以让你更好地应对真实生活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们通过让参与者阅读短篇故事来研究其大脑活动,结果证明,阅读绝不是以前的研究所认为的消极活动当参与者们阅读1940年代一个小镇少年的日常生活时,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都增加了如果书里的主人公“拉一条细绳子”,读者大脑中控制“抓”这个动作的额叶部分的活动就会增加如果主人公“从前门走到厨房”,读者大脑中相关部分的活动也会增加该项研究的合作者,华盛顿大学技能认知实验室的主任杰弗瑞扎克斯说:“这项研究为心理刺激(也就是想象)能够提高运动和其他技能行为的说法提供了证据并且它表明读者在理解一个故事的时候需要想象力,很可能我们在阅读时会产生像技能训练时那样的刺激我昨晚读了一本烹饪杂志,我肯定希望这能让我提高打蛋技能摘编自《文汇读书周报》,2020年2月16日)曾国藩的记性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天赋却并不高。
一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但还是没能背下来有个贼潜伏在屋檐下,想等曾国藩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他睡觉,因为他一直在翻来覆去地诵读那篇文章贼实在忍无可忍,跳下房梁大骂道:“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说罢随口将那文章流畅地背诵了一遍,而后扬长而去 贼的确很聪明,是块读书的料,可惜他没走正道,这聪明也白白糟蹋了如果贼能和曾国藩一样用功,付出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其成就肯定比曾国藩要大得多但为什么我们至今还在读笨人曾国藩的文章,在课堂上讲他的事情,总结他的读书体会,汲取他的从政经验,却无人知道那个聪明过人的贼呢?原因很简单,曾国藩虽笨,却能笨鸟先飞,读书勤奋,坚持不懈,结果以勤补拙,靠着非凡毅力和超人付出,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而那个聪明过人的贼空有天赋没有勤奋,再加上走歪了路,聪明用错了地方,变得默默无闻,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偷技高明的贼 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者,大体上有两种人:一是既聪明又肯用功的人,如“融四岁,能让梨”的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12岁当宰相的甘罗;二是虽不太聪明却极用功的人,如背书背不过贼的曾国藩等。
无疑,聪慧早熟、天赋突出者,在做学问、建功业方面肯定会捷足先登占大便宜,但事实上,许多过目成诵、博闻强记、聪明过人者固然占尽先机,却不一定就能走多远,反倒是那些看似愚笨、资质平平却肯下苦功锲而不舍者,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据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刘劭《幼童传》所记:乐安人任嘏12岁就师求学,过目不忘,一年通《诗》《书》《易》三经;夏侯渊之子夏侯荣7岁时就能日诵千言,文帝听说后请他去,当时宾客百余人,每人只奏答一遍,夏侯荣便能说出其姓名和籍贯;金太宗时,东平童子刘天骥7岁能通四书五经这些人都是神童,论天赋、论记性都比曾国藩强得多,可后来的学问事业却都比曾国藩差得多,有的甚至湮没无闻,不知所终 所以,人有小聪明,可喜可贺,但不足为恃,千万别忘了勤奋和坚持迟钝笨拙也不可怕,更不必气馁,只要肯用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照样也能踏上成功的坦途这也就是所谓天道酬勤的道理,谁如果对此理有所怀疑,就想想背书背不过贼的曾国藩吧陈鲁民/文,摘编自《传奇故事》,2020年第23期)钱钟书和杨绛 留学牛津的日子 钱钟书到牛津,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杨绛本打算进不住宿的女子学院研修文学,但接洽入学时攻读文学的名额已满,要入学只能改修历史。
她不愿意,于是决定不入学院,而在牛津大学旁听几门文学课程,自修西方文学 杨绛没有和钱钟书一起上过课,杨绛上的课,他都不上,他有他的必修课但他们在不上课的时候,两人一起上图书馆旁听生没有作业,不作论文,不考试,有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杨绛从没享受过这等自由,正好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读书 牛津大学总图书馆名Bodleian Library,钱先生译为“饱蠹楼”,藏书五百万册,手稿六万卷两人在这里埋头用功,确有点像书虫那样饱蠹 我曾问杨先生:在牛津和巴黎,与钱先生都学西方文学,读同一方面的书,两人相互交流吗?杨先生答:“交流很多,十分相投,除了我读不懂的哲学和文艺理论书,我们总交流彼此的意见又说:“我们文学上的‘交流’是我们友谊的基础彼此有心得,交流是乐事、趣事钟书不是大诗人,但评论诗与文都专长他知道我死心眼,爱先读原著,有了自己的看法,再读别人的评论或介绍他读到好书,知道我会喜欢的,就让我也读 杨先生白天除了上课,就在图书馆读书白天读外文书,晚上在家读中文书他们带了一箱子中国旧书,还有笔、墨、砚台、字帖到牛津两人比赛谁读的书多,年终结算1935年年终统计结果,两人所读的书册数大体相当,实际上钱先生读的全是大部头的书,杨绛则把小册子也算一本;钱先生读的中文书全不算,杨绛全算。
钱先生在日记中写道:“季承认自己‘无赖’ 钱先生读的中外文书其实要多得多,有的书看几遍他的体会是:“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他不仅读,还做笔记先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边读边记,因为那里的图书不外借,只准带铅笔和笔记本,书上也不许留下任何痕迹,所有的笔记都是回家经过反刍后写成的杨先生读书笔记做得不多,所读的书中虽包括几本薄薄的小册子,不过有的书像诗集、诗话等,也是翻来覆去读几遍的 杨先生爱读诗,中文诗、外文诗都喜欢,也喜欢和钱先生一起谈诗论诗他们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并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杨先生说:“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吴学昭/著,摘编自《听杨绛谈往事》)诺贝尔文学奖的20个当然与20个遗憾 领衔诺贝尔文学奖的20位作家 中国读者心目中威望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海明威、肖洛霍夫、马尔克斯、罗曼罗兰、帕斯捷尔纳克、萨特、贝克特、福克纳、托马斯曼、川端康成、叶芝、加缪、罗素、泰戈尔、黑塞、艾略特、萧伯纳、索尔仁尼琴、聂鲁达、蒲宁其中海明威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这表明,尽管人们已经肯定了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在创作中体现的探索性、前卫性,但作品主题的确定、内在的意蕴和文字的信息层面,仍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诺贝尔文学奖错失的20位大师 这是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充分流露的一面,榜上有名的是:鲁迅、卡夫卡、乔伊斯、托尔斯泰、哈代、昆德拉、博尔赫斯、纳博科夫、易卜生、沈从文、普鲁斯特、契诃夫、里尔克、高尔基、老舍、左拉、瓦雷里、劳伦斯、曼杰什坦姆、阿赫玛托娃显然名列榜首的鲁迅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其实鲁迅在1927年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时曾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这句话饱含着一名优秀作家的清醒与沉着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20年10月6日)钱穆读书三得 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从凡人到宿儒,是由于他读书的开悟得道 一曰有法钱先生小时候痴迷《曾文正家训》,那是指导他读书和做人的一部书先生年轻时,读书是信手拈来,随意翻阅,往往半途而废而曾文正教人要有恒,读书也须从头读到尾,不能随意翻阅,更不能半途中止这点对钱先生触动很大从那以后,不论是多大多难啃的,都一字字、一本本从头读来,不知不觉中学艺精进 二曰有用世人往往将读书当成求取功名的进身之阶,敲门之砖。
小有所成之后,又弃之不顾真正会读书的人是以书为师的有一次,钱穆先生和同事说,自己好像快病了而同事说,你不是常读《论语》吗,《论语》可以医之钱先生不明白了,同事说《论语》上不是说:子之慎、斋、战、疾你感到快病了,正好用得上“慎”字,不要疏忽大意,也不要过分害怕同事的一番言论让钱先生恍然大悟,领悟了读书的目的在于教人切己体察,学以致用 三曰有专钱先生开始读《论语》时,多所忽略一日被同事问及《论语》中的篇什,自己喜欢哪章钱先生竟无以应对,而对方则高声吟哦:“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钱先生一惊,又感到心中豁然,不觉读书又上了一境界刘文波/文,摘编自《人民政协报》,2020年2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