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难经》论伤寒病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医学论文.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h****0
  • 文档编号:313112829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难经》论伤寒病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_医学论文 【摘要】 对难经《五十八难》所论伤寒病内容进行剖析,指出《难经》对外感病的分类、脉象区别、 治疗 方法及宜忌等认为《难经·五十八难》对伤寒病论述分类明确,思路清晰,论述精辟,注重创新,对中医后世对外感病的理法方药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难经》 ;《内经》;伤寒病  伤寒一词最早见于《素问·热论》,原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指出热病即伤寒本篇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认为伤寒就是热病称伤寒是从病因角度言,称热病是从症状角度言《内经》所谓伤寒,是外感性热病的总称,亦即由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难经》在《内经》对外感病认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提纲挈领,多有发挥,其内容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对中医对外感病的分类、治疗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十八难》主要论述伤寒病,所述内容除对伤寒病的辨证与《内经》类似外,其他均为《内经》未及,属《难经》独创,本文就《五十八难》对外感病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予以论述   1 将外感病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所谓伤寒有五,包括以上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此即广义伤寒,其含义乃《内经》所谓伤寒,而五者之一的伤寒,当为狭义伤寒,所谓狭义伤寒,即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自此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之分明也  对于伤寒分类,《难经》从全方位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考虑,指出外感病的发生与季节和邪气的性质有关,与个人体质不同也有关系因人的体质不同,对邪气的易感性不同,《内经》虽也有这种思想,但就外感病而言,进行如此明了精确细致的划分,非《难经》莫属  《难经》对外感病的分类,对中医学的 发展 和学术流派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伤寒和中风进行了充分的发挥明清时期以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薛生白为代表的医家则对湿温、热病、温病进行了发挥,成为著名的温病学派这种学术派别的划分,与《内经》有一定的关系,但受《难经》的启示更大,可以说与《五十八难》广、狭义伤寒的划分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2 从脉象对外感病进行区分  《内经》虽然对很多疾病有脉象内容的记载,但具体到外感病与脉象的对应关系,内容却很少,尤其对外感热病,除《素问·评热病论》中在论述热病危重证型阴阳交有“脉躁急不为汗衰”的脉象的描述外,其他皆无。

      对此,《难经·五十八难》进行了补充  2.1 中风脉象原文曰:“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阳为寸脉,阴为尺脉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袭阳位则脉应之而寸脉浮而滑;风有开泄的特性,腠理开泄,汗出营阴不能内守,阴弱尺脉按之不足则濡而弱  2.2 湿温脉象原文曰:“湿温之脉,阳浮(濡)而弱,阴小而急”湿温是湿邪与暑热之邪夹杂伤人而成的疾患湿为阴邪,易阻阳气;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故其寸脉濡弱而湿与暑热之邪郁遏内蒸,故尺脉小而急正如叶霖所说:“先受属后受湿,热为湿遏者,则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搏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蒸湿也  2.3 伤寒脉象原文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其机理是因寒邪中人,营卫被遏;寒性收引、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脉尺寸俱盛而紧涩  2.4 热病脉象原文曰:“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热病是温热之邪伤人所致的一类疾病温为阳邪,其性蒸腾,鼓动气血,故其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又因热邪易伤阴津,故沉取而“散涩”正如叶霖所说:“脉阴阳俱浮者,《金匮要略》云:‘浮脉则热,阳气盛故也’浮之而滑,沉之散涩者,滑则阳盛于外,涩则阴衰于内也  2.5 温病脉象原文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温病是春季感受温热之邪所致的温热病由于温病的病位广泛,故《五十八难》认为其脉象应视温热之邪所犯部位等而定认为温病没有固定脉象,是因为温病发病范围广,病因、病位复杂,故脉象也较复杂,临床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五十八难》所述中风、伤寒脉象,为《伤寒论》所引用,将其作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的基本脉象,使之成为风寒外感病初起的辨脉纲领如《伤寒论·太阳篇》中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太阳病……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难经》对《伤寒论》影响可见一斑    3 丰富了外感病的治法及宜忌  对外感热病,《素问·热论》提出了在三阳可汗,在三阴可泄的 治疗 大法,认为汗法和泄法是治疗外感热病的基本方法其“未满三日”者,邪仍在三阳之表,故“可汗而已”,使邪从汗解;“已满三日”者,邪已入三阴之里,里邪壅盛,故“可泄而已”泄,为泄热,指用针刺的方法泄越其热,非攻下之谓  《难经·五十八难》所述外感病的汗、下治法,是在《素问·热论》基础上的进一步 发展 和补充首先《难经》认同《内经》邪在表则汗之,在里则泄之的观点继而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指出外感病汗、泄法之宜忌,言“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意思是当外在阴寒之邪从肌表侵犯人体,就会导致卫阳被遏,出现相对不足的“阳虚”“阳虚”乃阴寒邪盛所致,故治疗当用汗法若误用下法,不但表邪没有出路,反而会因泻下更加损伤人体正气,正虚无力祛邪,会致外邪进一步深入,酿成大患故告诫医者,对“阳虚阴盛”者这种情况最好采用汗法,而误用下法预后不良  “阳盛阴虚”之阳盛并非指感受六淫中火热邪气 ,当指由于外邪不解入里化热之阳热邪气,由于邪热炽盛,会不断耗伤机体阴液,故出现“阳盛阴虚”的病机,若用汗法,会使津液枯竭,病情加重,而采用“急下”之法,方能“存阴”,恢复正气,治愈疾病  《五十八难》对伤寒治法的宜忌,补充了《内经》外感病治法的不足,而且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伤寒论》制定汗、下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时深受《五十八难》的启示,从而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治疗的认识更臻于完善   4小结   《难经》是一部可以与《内经》相媲美的中医经典著作,它弥补的《内经》的不足,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查阅近年来人们对《难经》贡献的论述,大多将其 总结 为八个方面,即脉学成就;创立命门学说;首倡元气理论;解剖学的贡献;创立三焦“有名无形”说,引发三焦的形名之争;创奇经八脉说;腧穴学的贡献;针刺方法的贡献。

      对《难经》对疾病学的贡献论述较少纵观《难经》疾病一章,《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十四节专论疾病,包括病因、病机、病传 规律 、病证的诊断、鉴别诊断、病证举例等尤其在所及伤寒、积聚、泄泻、癫狂、头痛和心痛病认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为中医疾病学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虽论《难经》对伤寒病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但足以看出其对疾病学的贡献因此,深入研究《难经》,挖掘其精髓,可使其理论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