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高二年级的语文上册教案(可编辑).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297650443
  • 上传时间:2022-05-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09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高二年级的语文上册教案 更多2022高二年级的语文上册教案相关内容推荐↓↓↓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分清左右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教案★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2高二年级的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学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描绘刻画人物 ⑵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⑵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教学重点】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金岳霖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听后立马反驳:“古有秦少游,今有双黄蛋,我汪曾祺还要排在后面呢。

      二、介绍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明确:写人文章,并且对主人公十分尊敬金先生是选修课的教师) 四、人物介绍 金岳霖先生,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五、简要介绍西南联合大学(多媒体展示图片) 六、课文分析 1、思考:写出了金岳霖先生怎样的个性? 明确:有趣 2、问题探究: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体现在哪里呢?有哪一处或几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 3、多媒体课件以及板书配合归纳明确: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态、眼镜、衣着 2、奇特的行为举止: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问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后,他还给她过生日;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不再风趣幽默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介绍金岳霖与梁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间的友谊,从中体会金岳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体展示三人合照) 概括金岳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金岳霖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口头作文训练:请你把有趣的老师描绘出来,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性的特点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后请代表发言,学生猜) 小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的嘴角。

      七、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师或同学写一写 2022高二年级的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解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解题 (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 猥(wěi)憩(qì)讫(qì)辋(wǎng) 涟(lián)吠(fèi)灞(bà)墟(xū) 舂(chōng)曩(nóng)仄(zè)鯈(tiáo) 皋(gāo)陇(lǒng)雊(gòu)檗(bò) 4、释字词 (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 (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 (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 (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5、一词多义 (1)过: 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 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 (2)发: 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 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 6、古今异义 (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景气”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2)非子天机清妙者 古:天性今:一般比喻重要而不泄露的秘密 (3)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古:入睡今:指不作声 7、句子翻译 (1)北涉玄灞,青月映郭 (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着名诗人王维的高度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看这篇书信体的散文其艺术风格又是怎样的 2、基本阅读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2段)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第三部分(第3段)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色,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学习探究 (1)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明确: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寒山月夜图)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山村春色图) (2)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对朋友的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3)从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全文表达了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4)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三、课后拓展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明确: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2)“接舆”是楚国的一隐士,“五柳”是大诗人陶渊明,借此二人生动刻画了隐士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隐士形象 明确:隐士形象:安逸洒脱,自然本色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明确: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明确:“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从整首诗看,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2022高二年级的语文上册教案3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温习巩固,加深理解 二、研讨 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查阅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资料,或发给学生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较 比较《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老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