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民间歌舞传承现状.doc
6页苗族民间歌舞传承现状 08求是三班 王琴 摘要:苗族,不仅有漂亮的服装,还有动人的歌舞苗族人民的歌声宽广嘹亮,苗族人民的舞姿纯朴感人,苗族人民的歌舞文化需要代代相传苗族民间歌舞传承现状,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Abstracts: Miao nationality, not only beautiful clothing, there are beautiful songs and dances. The Miao people sing and dance of Miao people 's broad, simple touching, Miao people's dance culture need to be handed down from age to age. The Miao nationality folk dance heritage status, is a question worth pondering.关键词:苗族;歌舞;传承翻译结果重试抱歉,系统响应超时,请稍后再试· 支持中文、英文免费翻译 · 支持网页翻译,在输入框输入网页地址即可 · 提供一键清空、复制功能、支持双语对照查看,使您体验更加流畅建国以来,在党和民族的光辉照耀下,苗族人民的物质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尤其当邓丽君、刘德华等人为代表的通俗歌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的出现,给了人们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苗族民间歌舞也不例外,它以亮丽的着装和饰品而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近年来的多彩贵州、青歌赛等等,苗族歌舞一次又一次地搬上了各地舞台各个地方苗族同胞也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节目,庆祝着他们不同的节日那么,苗族民间的歌舞传承现状是怎样的呢?本文,就我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简要的论述一、 苗族民间歌舞的存在形式1、 跳花坡跳花,一般是大年初一到十五这几天进行这些天,苗族青年男女都穿着自己最艳丽得体的衣服,聚集于指定的山上,唱歌,跳舞,娱乐,以示欢庆跳花坡在各个地方的名称也各不相同云南昭通一带叫“跳花坡”,贵州关岭一带叫“花树节”,晴隆普安一带叫“赶坡”等等安顺的跳花,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的跳花坡仍以其名命名为杨鲁坡(“杨娄岛”)欧岛”(“跳花”)是苗族人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节日的称呼另外,它还是苗族人在自己节日上所做的一切文娱表演活动的代称或总称图为2011年关岭苗族花树节图2、 四月八关于四月八由来,各个地方传说不一1) 贵阳的“四月八”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贵阳叫黑洋大箐,苗家称“格洛格桑”。
最早居住在格洛格桑的是一个叫格波绿的苗族老人为首的苗族村落格波桑腰圆臂粗力气大,成天带着儿孙们开田种地,庄稼长得很好年年丰收年他们的富裕生活,引起了邻村人胡丈郎的嫉妒于是胡施计骗走格的宝贝“龙心”以后,带兵攻打抢劫格的村寨格的女婿祖德龙因格的贪酒而寡不敌众于四月初八这一天死于贵阳喷水池一代此后,每年四月初八后生、姑娘们都穿着盛装,背着芦笙,拿着萧笛,带着各色糯米饭和其他食品,成群结队到埋葬这位英雄祖先的地方,唱歌跳舞,以示景仰和悼念2)“四月八”祭牛王相传,天王派神牛下凡给贫农送仙果,并要告诫人们三天吃一次神牛下到半空被天鹰抢吃了仙果,下到凡间也把三天吃一次说成了一天吃三次,使得原本已经没有食物的人们更加无处寻食天王得知后大怒,便罚神牛变成凡牛背着五谷下来给人们劳动,以挽救人命和大地的生机从此,人们丰衣足食,人人欢乐,寨寨笙歌神牛变成凡牛劳累死后,人们为了怀念它,有的地方还立了牛王庙据说,神牛下凡那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这种说法流行于湖南湘西一带3、 鼓藏节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 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
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时逢13年一次的2010年10月9日的雷山鼓藏节,成千上万的苗族男女缓缓而来,他们用他们自己所制作的乐器,吹出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他们的舞姿中诉说着他们生活的由来与艰辛4、 苗年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是贵州凯里一带的苗族传统节日苗年一般三天,苗年前夕,各家净扫庭院、房舍、缝制新衣,添置新的生活日用品苗年第一天,家家户户放鞭炮,整个村寨都笼罩在浓浓的烟火味和震耳的鞭炮声中走亲访友的人们,个个肩上都挑着鱼啊鸭的,以表示对所访亲戚朋友的尊敬第二天,整个村寨都是杀猪的声音,苗族村民家家户户杀猪以示请祖回家过节途中遇到杀猪的,不可以直接问“你家杀猪了?”而要说“你家请祖了?”否则人家会不高兴这一天还要吃大块肉,而且不可以剩,餐桌上外人不可以乱说话第三天,客人回家节日活动有跳芦笙舞,跳场、跳年、跳月、斗牛、赛马、踩花山等5、 其他有的地方还过三月三,六月六,二月二等这是由于地域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周边居住的民族不同,从而使得苗族人民也会同周边的民族如布依族等庆祝他们的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春节、端午、中秋等也就跟着汉族同庆二、 苗族民间歌舞传承1、 口传心授因为苗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虽然有的书籍中提到苗族曾有自己的文字,但缺乏可考证据,如今也没有见到苗族人民自己的文字),所以苗族民间歌舞一直以来都只能靠口传心授。
由年长者唱,年幼的跟着学,时间长了便形成了歌唱的习惯,并自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自发编唱出一系列自己风格的歌曲,苗族歌曲基本属于即兴创作2、 专业创作者的吸收与传承继音乐课的普及以来,大量的音乐创作者踊跃出世有民族的,有器乐的,也有尝试写少数民族的,更少不了苗族的但是,由于语言及文化的障碍,一直以来都还没有一位写出能让苗族同胞们信服并愿意去唱的歌甚至一部分所谓的苗族歌曲,只不过是用通俗歌曲等原有的曲调填上苗语演唱直到阿幼朵唱出来的《醉苗乡》、《苗岭飞歌》等,才使人们重新审视苗族歌曲但是,苗族是一个具有很多不同支系的大家庭,《苗岭飞歌》只能代表黔东南的一支苗族支系,虽然《苗族简史》上说苗族间的不同支系是由于长时间的迁移与隔离造成,但何以造成差别如此之大的语言与服装、习惯?还没有历史可以考证,阿幼朵的《苗岭飞歌》还是只有黔东南的部分苗族能够听得懂于是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李德新老师在小范围内给花苗支系带来了《苗家人的生活》等歌曲这些歌曲虽然没有浮克老师的那么出名,但它可以代表花苗民族的心声,也希望李老师的歌曲有天能引起更多世人的关注云南的张元奇老师的《假如你是一朵花》等也不错三、现今苗族民间歌舞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跟风式的传承据某关岭苗寨土生土长的苗族朋友说,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从未有过“四月八”这么一个节日的说法,只记得大约是2006年的时候,在某苗族领导的带领下,大家才开始庆祝四月八那么,“四月八是”不是属于这个苗族支系自己拥有的节日呢?如果是,怎么在几十年来都没有庆祝,偏又突然在这个时候来庆祝?如果不是,这又是哪个苗族支系的传统节日呢?“四月八”这一“苗族风情节”,是基于党的爱和照顾下得以重生,还是跟风式的传承,还待进一步考证2、政府参与下的传承关岭的朋友还说,曾经他们的“花树节”苗语叫“畴岛”,是大年初一到十五这几天,悠闲的人们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围着一棵“花树”为寨里没有儿子的女人求子,为全村的人祈福但在某领导的带领下,他们的花树节,由原先的三年一次的求子祈福活动,开始转变成有主持人,有策划者,有外来观光的贵宾的每年几乎一次的文艺活动有了政府的参与和游客的观光,民间活动开始由原来的自发娱乐、祈福,变成了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某项活动我还在想,西江苗年的老先生们拿着话筒给老祖宗念祭文时,他们的祖先会不会被吓跑3、 传承的不专业性有天专业老师说,她去看了个歌舞比赛,很多地方的代表团都用的是少数民族为题材,而最终拿奖的却是上海舞蹈学院代表团。
还说了上海团的设计怎样怎样,舞蹈怎样怎样,其中引人深思的还是那句“民族艺术表演,不是一层不变或是换个方式搬上舞台,而是要经得起艺术的考验”这又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几次采风活动,和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某些视频,有关岭的“花树节”、“四月八”,云南昭通的“赶花坡”,大方的“四月八”等等除了衣服漂亮以外,我几乎没有收获什么是原生态吗?不是是文艺活动吗?也不怎么像?实话,还没有我小时候在茶山上听到那些老妈妈唱的“不会唱歌不要来,一脚踢你滚下岩”有意思那时候听到的是真正的原创,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民族“财富”,而现在听到的是不知道属于什么三、 结语苗族民间歌舞,得到世人的关注,得到当地乃至全国领导者的重视与关心,是件值得苗族人民欣慰的事,但盲目的传承会使得苗族同胞忘记自己的最初,也忘了自己的祖先如果传承中变了质,还不如就不要动它,让它保持原来的形态,让懂得和能够很好将其传承下去的人来传承它希望人们意识到苗族歌舞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一种好的方式将其好好的传承下去本文,仅出于我个人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更多苗族民间音乐知识,还待在以后的学习中去增进 参考文献:《苗族简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年贵阳《苗族四月八》贵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编 贵州民族出版社《民俗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 郑巨欣 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