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 7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b课时练习 人民版必修2.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63756123
  • 上传时间:2018-12-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政协人,我们要靠得住,政治上绝对过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7.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B卷 能力提升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玉米,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大量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1955年,苏共在《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它生产计划均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决定此规定( )A.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恢复 B.改变了农业的计划经济体制C.给予集体农庄一定的自主权 D.运用价值规律提高农民积极性3.阅读“苏联对中国出口总额及其占苏联出口比重统计表(单位:万卢布)”,从中可以看得出正确结论是( )A.苏联对中国出口总额及比重不断下降 B.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苏联对华出口C.中苏关系的亲疏对两国贸易影响较大 D.中国始终举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4.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韦克提出了著名的“蜜蜂效应”:将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蜜蜂在瓶底寻找出路,最后死在瓶中。

      将苍蝇放入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苍蝇不到三分钟就飞出了玻璃瓶下列不符合蜜蜂效应反映出的哲理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爱迪生发明电灯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中国经济区的创办5.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 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6.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的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中,约27%投向了农业这一投资数额,在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B.苏联的集体化农业效率较低C.勃列日涅夫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 D.苏联的农业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7.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A. 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C. 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8.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原因是A.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9.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10.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11.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B.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C.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12.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封面主题词是 “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A.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B.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C.肯定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试图说明美苏争霸结束13.(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对经济的一次改革与调整,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特点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二战”后苏联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6分)(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6分)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怎折戟导致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未能获得成功,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要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局限性谈起现在人们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反斯大林已有一个共识,即“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著、徐葵等译:《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赫鲁晓夫并不理解,揭露斯大林仅是走上革新社会道路的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政治、社会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重大改革他想要同斯大林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种矛盾无法解决赫鲁晓夫“给了社会一点儿自由,后来他自己又拧紧了龙头正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的:“苏联领导决定开始解冻时期,并自觉地走去的时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同时对解冻感到担心:‘会不会因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这就将很难处理’”这些都说明,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在体制改革和重大国内外政策方面出现的摇摆、前后不一贯、不彻底性和动摇性的原因,不能归结为纯属他个人的弱点(如虚荣心)和实用主义(争权)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从来没有离开斯大林体制模式的大框架他在改革过程中,往往是一只脚向民主迈进,另一只脚却陷入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赫鲁晓夫个人在反斯大林过程中,感悟到战后新时代将会到来,但他又无力自觉地把握住战后时代转换的重要契机,深刻地转变斯大林留下的不能再继续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体制。

      很明显,他只能是个过渡性人物,而不是能担当推进苏联社会大步前进、改变旧体制的代表新生力量的人物政治体制改革的局限性,也使得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改革难以从传统体制中解脱出来应该说,赫鲁晓夫在揭露斯大林问题过程中,力图推进苏联政治民主化进程,他针对斯大林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反对个人集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加强法制、反对个人专横行为、反对干部终身制和提出实行干部任期制等这些改革措施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头几年(1958年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到执政后期,有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贯彻到底,有的被赫鲁晓夫自己破坏,譬如,他自己也开始搞集权乃至个人迷信经济体制改革本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从改革思路来讲,为了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病,在改革开始阶段,首先应把中心放在改革经济机制和调整经济关系上,即要调整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权让利,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与经济杠杆的作用而1957年的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把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只是把经济管理的重心由中央转到地方,管理机构从条条搬到块块,只是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所以,大改组的结果只是从一种行政手段转为另一种行政手段,从中央的行政指令方法转向地方的行政指令方法。

      从改革的步骤来看,1957年大改组未经充分准备,仓促上阵,事先也未经过试验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赫鲁晓夫在打破原来的部门管理体制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体制从改革方法来看,赫鲁晓夫往往按照个人的主观愿望,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改革特别是后期,随着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的确定,他越来越专断,唯意志论日益增长苏联学者布拉尔茨者发表的文章中分析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和低效益的其原因是由于他用传统的行政方法、官僚主义方法搞改革,不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没有发动劳动人民为改革而斗争参见[苏联]《文学报》1988年2月24日)赫鲁晓夫对农业心血来潮的改革和对农业发展政策的瞎指挥尤为突出,他不顾条件地扩种玉米,取消农民的个人副业,停止采用草田轮作制,通过政治压力在短期内改组了机器拖拉机站……这些都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来看,由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涉及大量的人事变动,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对此事先又没有充分考虑,也未作出应有的安排例如,他要取消领导干部终身制,对于党的选举产生的各级领导机关(从地方到中央委员会成员),采取按一定比例经常更换的制度。

      每次选举时,苏共中央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1962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代表在选举中更换了近70%;他还取消了高级干部(如州委书记、中央委员、报纸主编等)相当可观的月薪“津贴”,对局级干部不再配备司机,不再提供可以随意到任何地方去的专车;在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时,引起大量领导干部的调动赫鲁晓夫上述种种做法,无疑侵犯了既得利益阶层,在客观上树立了一批“政敌”或“反对派”赫鲁晓夫个人的性格尽管对改革的失败不起主要作用,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苏联著名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道:“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急性子、过于匆忙、容易激动,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他还引证1956年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访问英国期间,在苏联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上,邱吉尔对赫鲁晓夫说的话:“赫鲁晓夫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想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不可忽视的国际压力赫鲁晓夫要推进体制改革,阻力不只来自国内保守势力和传统的意识形态,还来自国际的压力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西方国家利用斯大林问题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陷入了严重困境;东欧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混乱,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中苏两党因在斯大林问题上产生不同看法和加上其他因素,导致历时十年之久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和国际共运的意识形态的大论战,中国先后发表一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两篇文章和“九评”。

      这种压力,使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个人迷信和改革时而出现动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