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评论辅导资料.doc
32页北京语言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评论资料一、文学评论是什么文学评论应当实事求是,要对作品中所给与的内容进行评论,不得凭空想象添加评论内容,缺乏客观存在性,缺乏考证性 在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要防止述而不议的现象 在确保评论的内容客观存在的基础上, 还要保证对所评论的内容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有自己想要评论的内容 要避免冗长和枯燥,要适当引述原文和介绍评论对象文学评论不只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评论,它也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创作者,也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历史背景,也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地理背景,更有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异域文化背景 因此,在对作品进行文学评论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抓住主题思想,有的放矢,尊重不同文化与风俗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也时刻注意评述结合,达到原文与评论的有序结合,成为一体,避免让评论与原著本身思想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二、文学评论的重要意义通过文艺工作者的文学评论文字,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而且直观地增加对某部文学作品的了解,看到许多我们无法从表面看到的“内幕” 例如,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更加系统而且条理地了解其采用的表现手法,更加透彻地了解原作者的创作风格等 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可以极大地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原作者以及原作品的方方面面,使得喜爱这些文学作品的读者不再妄加猜测,不再人云亦云,从而可以更快地提升自己欣赏文学佳作的水平,准确地把握这部作品的主流想法,真正达到自己与作品以及与作品的知行合一。
三、文学评论写作基本方法 既然文学评论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文学评论的写作便不能想到哪写到哪,天马行空,天女散花般乱写一气 如果这样,我们的读者便会受到很大程度的误导, 对原作者或者原作品的理解产生极大的偏差,影响原作在读者心中的美好形象 文学评论的写作必须真实、客观、坦诚、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直指要害,否则读者就会进入一座大大的围城,终日不得其解文学评论不同于中小学生写的读后感,不过读后感也应算作文学评论的一种初级模式因为,在我们常见的读后感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在阅读了原作品后的一种真实情感,里面既可能有对作品中主人公的爱恨情仇,也可能包含着对作品中某些情节的不解或不满, 还有可能包含着对作品情景设置的巨大疑问这些都是我们在读后感中常见的内容 从广义上讲,这些都属于文学评论的范畴但读后感和狭义上的文学评论还是有着一些质的区别的读后感往往只是涉及到读者读后的个人感知与感触, 不过多地对文学作品背后的信息进行指指点点 而文学评论则不同,通常我们所见的文学评论不仅仅包含了我们在读过文章之后的情感流露,也包含着对文学作品本身的陈述与概括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包含对作品本身所进行的概括分析,也包含了这些分析背后所蕴藏着的评论点评。
只有作品的大致介绍,而没有作品的细致评论,则文章变成了一篇文学简介,或者概述,或者选摘,不能构成一篇完整的文学评论 同样地,如果只有作品的评论而没有加入作品情节的分析,则该文章则变成了中小学生缩写的作品或文章读后感,同样不能构成一篇完整的文学评论完整的文学评论既要包括对作品情节的简介与分析,又要包含对作品本身或背后信息的评论,既要告诉读者文学评论的对象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也告诉读者文学评论的对象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这样写为什么是好的,或者为什么是不好的,有理有据,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评论任何的文学作品,首先一定要找出它的最大特色一篇文学评论方面的文章可以全面而又系统地对作品本身的成败进行描述,也可以从中挑出一点进行细致地描述,娓娓道来;可以评论其主题思想与社会价值,也可以分析其作品背后的真实情感或社会现实,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角度,也符合作品本身的价值取向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一篇评论的容量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作品的特点,从一两个侧面去评论,才会有特色,有深度简要来说,文学评论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即阅读 → 定题 →评论 → 写作1 扎实的阅读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学评论,提升文学评论的写作水平,基础是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其实质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
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既要点面结合,又要深浅结合 点面结合的“点”是指的评论的作品本身,而“面”则是指作家生平经历、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 其中,作品本身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依据 只有在仔细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深入准确地了解到评论的对象,评论时才能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研要透彻,要深入阅读,就要多读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知灼见其次是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 → 部分 → 总体”的步骤首先是总体阅读,就是从头至尾的通读,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大体印象 其次是细致阅读,分析研究,发现特色,初步形成观点最后再回归总体,获得对作品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性和艺术性做出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 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复述作品节录内容的能力,这可以作为评论的重要依据2 合理地定题 所谓定题,就是在读文章、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
自己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一个作品中哪些是可以选取的有意义论点,哪些是应舍弃的无意义论点,哪些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哪些是拾人牙慧的老调重弹,对这些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初学评论写作的的新手而言,要注意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否则走入偏道,评论起来会发觉很吃力,也不容易做出高质量的评论 要注意选择那些是自己擅长, 能够驾驭的,而不是偏大偏难自己力有不及的首先对于不同的体裁要区别对待 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 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主要针对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 而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其次是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出于自己所感所想,这样才能做到避免雷同,力求创新,做出高水平的文学评论总之,定题是在细致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深入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定题定得准定得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历练积累 那么,对于应试的评论写作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快速入手呢?( 1) 有关作品的材料 : 写作的时间、背景 、作家关于自己作品的阐述 ( 2) 关于作家: 作者的生平、 文艺思想、 美学观念、世界观、所接受的主要影响( 3) 有没有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写作时这个疑问常常会让我们打开思路。
下面给出前些日子部分同学自己写的文学评论,红字部分为点评,其中指出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自己在写作中引起注意!慢慢积累语言,减少常见错误人物心理中隐含的深层审美空间 ——《吃茶》文本分析题目可以这样写,主副标题的形式很好,不过如果能换成一个更凝练的主标题,又有文学意蕴更好,建议换一个主标题,把现有的主标题改为副标题作为大家闺秀的凌叔华,气质温婉、性格娴静,不同于同时代女作家庐隐、丁玲、冯沅君那般的泣血哀思,她所着力展现的,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适可而止地描写了旧家庭中婉顺的女性形象这里明显是在课下写成的,用词很好,但是考场上往往出的作家你没有那么熟悉,所以对他人生评价也没有这么了解所以这一套路适用于那些大家自己也应该想一想《吃茶》中的女主人公芳影并不出离(这个词有待商榷,如果没记错应是出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算是半文言词?尽量用现代汉语词吧这一形象范围,小说还依托其独到的叙述方式,加之凌叔华特有的绘画眼光与作为女性作家的细腻笔调,将芳影的心理传神地表达出来,从内心到外表烘托出芳影这一形象由此引发读者对于西方文明对于东方传统文明冲击的思考,这也是《吃茶》仍得以保持其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原因之一更准确)。
一、全知叙述视角与局部人物视角相交叉的诗意表达阅读《吃茶》突出的感觉就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且饱满(建议改为读罢吃茶全文,笔者最突出的体验就是……),这样的艺术效果,运用全知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直接进入人物内心进行剖析固然也可获得,但凌叔华却是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的中间,局部采用故事中芳影的视角叙述,巧妙地依靠人物的意识来推动情节的进展,具体在小说中体现在为:小说的开头运用全知视角引出主人公芳影,写她被吵醒后的场景,之后通过“她沉思道”自然地转换到以芳影的视角来回忆昨晚和淑贞哥哥的认识:他帮“我”捡手帕、穿大氅,搀扶“我”上车后还望着“我”,仔细地为“我”翻译英文中“爱”的含义时,“我”的脸立刻热起来,这一部分的描写已经脱离了全知叙述,而代之以芳影为叙述者,通过她对淑贞哥哥的观察将其娇羞、细腻的心理感受贴切的传达出来;当写道芳影和王家姐弟出去游玩的场景时,叙述视角又转移到芳影身上:她感到淑贞哥哥处处都对她用心,而最令她动心的是,他总是很留心地听她谈话,并笑微微地望着她,为她拿回遗落的手袋,尤其是再三叮嘱她务必同他一起去吃茶之后,芳影开始满是心事,雀跃起对他模糊的爱慕之感由此可见,小说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中穿插故事中人物视角的局部叙述,既在全知叙述中向读者娓娓讲述了一个旧式女子的一厢情愿,又通过局部人物视角真实、细腻地流露出主人公芳影的心理感受,即从初见淑贞哥哥时的害羞、好感,慢慢过渡到朦胧的爱慕;这样的叙述策略,在得以对人物感情和心理深度刻画的同时,也勾画出了芳影的性格——温婉、含蓄,是个在旧家庭熏陶下对新式社交活动所产生兴奋又不免矜持心态的形象;同时,这又与文中最后写道芳影收到婚礼请帖时的懊恼、痛苦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言有尽而意无穷。
分析的部分很到位,基本掌握了分析文本的方法,保持为避免写成流水账,可以夹叙夹议,叉开来写,你做的很好第二段的分析不错,是对第一段的升华总结,有理有据二、依托古典文学文化所营造的互文艺术互文也即“较晚的文本对较早的文本特征的同化”,这类解释概念的句子最好不要出现,老师都懂,如果实在要写,可以有那么一两句写在文章分析的过程中,比如具体解释真么互文的文学文化传统为之后的文本提供了互文的条件,《吃茶》中也采用“互文”手法,不仅依靠叙述推进情节前进和场面展开,也在字里行间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复杂韵味,丰富了阅读感觉,这多体现在人物芳影身上文中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文本特征的同化,在人物性格、风貌和精神世界等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芳影是贯穿全文的人物,文本侧重点在对芳影这一人物的塑造在小说开头部分写芳影对着镜子出神的场景,想到了“水晶帘下看梳头”的诗句,随之的连镜子都不好意思再看了,刻画了一个娇羞、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这正是她沉浸于对淑贞哥哥的回忆中而引起的念想后来芳影同淑贞及其哥哥从公园游玩回来后,满是心事,心里装的满满的都是和淑贞哥哥在一起的场景和回忆,顺其自然地,文本做到了与上一处互文的呼应,又一次写到了芳影对镜出神,而这次她想到的却是“如此年华如此貌,为谁修饰为谁容?”从以前想到这句诗的惘然寡兴到如今的抿嘴微笑。
这时,芳影已从对淑贞哥哥的朦胧好感过渡到了成为对他的思恋和想念,传达出的是温婉的女子小心翼翼却又充满雀跃的小心思,生动贴切而又传神在“芳影”这一人物的名字上也暗含了对古典文本的借鉴,“影”本身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捕捉不到的事物,加之以“芳”的反衬,将人物芳菲、美丽的娇羞心态和虚幻的情感暗示出来,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挺好的,分析的独辟蹊径但要注意,不要轻易写关于互文的文章,很容易写的泛泛,在考场上不一定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