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自由贸易理论1.ppt

60页
  • 卖家[上传人]:san****019
  • 文档编号:84700128
  • 上传时间:2019-03-0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6MB
  • / 6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要素投入比例相同的产品,H-O模型无法解释,,修正H-O模型的前提假定,产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要点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能力要求 理解几种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内涵 掌握几种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异 相关知识 规模经济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预览,一、规模经济理论,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 Krugman),,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 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 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获奖的直接原因是其在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新经济学”研究浪潮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 克鲁格曼对经济学的突破性理论贡献之一是创建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有别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处在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之上,新贸易理论则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 克鲁格曼在《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格局(1980年)等论文中提出了“规模经济理论”。

      虽然历史上也曾有经济学家认识到规模经济是导致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他们没有将这种思想模型化并做出合乎逻辑的推论克鲁格曼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构建了一个不仅是全新的,而且是综合了传统观点的新贸易理论模型一)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1、克鲁格曼认为,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规模收益不变,这在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前工业化时代,是基本接近现实的然而,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中,许多产业出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随着规模的扩大,产出的增加超过投入的增加,从而带来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递增,规模报酬递增又称“规模经济” 2、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本身也可以是产生贸易的原因比如,一些国家(如战后的日本)要素禀赋极其缺乏,却在国际贸易中相当活跃这类国家正是依赖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同样,战后大量发生在要素禀赋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以及要素投入比例相同的同一种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获利,其重要原因也在于规模经济二)规模经济的分类,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增加时,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即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存在于企业内部。

      第一,企业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但可分摊性如相对小企业,大企业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较低 第二,企业规模较大,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较低; 第三,大企业的内部协作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既节省时间又节省费用,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四,大企业内部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发挥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专业化技术、专业化设备的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 典型的内部规模经济例子:波音和空客控制了全球商用飞机的生产;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控制了芯片的生产;全球汽车业则由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几家公司等控制内部规模经济的来源,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国家或者集中在一个国家的一个地区,出现较大的产业规模,使得该产业的各个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收入增加2、外部规模经济,①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产业中企业数目的增加,而不是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 ②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通常倾向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集群内部有数千家面料企业,环境、区位优势、运输条件、物流成本、原材料价格、设备、工资水平一样,只有创新; 一个创新很难长期独享,人员流动,用户之间串连等,必须不断创新Case 1绍兴纺织业集群,Case 2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Case 3 苍南金乡标牌产业集群,标牌生产工序: 设计、熔铝、写字、刻膜、晒版、打锤、 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 配以及包装,800多家企业参与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国内90%以上,,,Case4 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产值:年产袜50亿双,产值近百亿元,全镇袜子生产企业2000多家,平均每家纺织机8台 袜子生产10环节: 1000多家原料生产企业 400多余家原料经销商 300多家缝头卷边厂 5家印染厂 100多家定型厂 300多家包装厂 200多家机械配件供应商 600多家袜子营销商 100多家联托运服务企业 大唐轻纺袜业城:占地400亩、商铺1600多间,前店后厂,成本路径,,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大企业相对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产业内各个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收入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会破坏完全竞争,导致独占和倾销;外部规模经济则有利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形成但是,规模经济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直接基础,因为规模经济能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成本比较优势小结,(三)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1、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即使在不存在要素禀赋优势的情况下,当某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时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成本优势,则该国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该产品 2、国际贸易可以带来规模经济 在国际贸易的条件下,国家之间可以进行专业化分工,每一个国家集中生产某些产品,或者某些零部件,然后进行贸易于是,每一种零部件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都扩大了,能够为贸易双方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消费者能够消费到各种更便宜的商品四)对H-O不能解释的两个问题的回答 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获利? 这些国家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来越发达,每一个国家集中生产少数几种产品,从而发挥了本国的专业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如瑞士集中生产手表和医药,卢森堡集中生产钢铁;丹麦集中生产家具;荷兰集中生产电器设备;瑞典集中生产电子通讯设备; 战后同一产品间的贸易获利? 二战后,国际分工越来越深入,出现了同一产品的不同型号之间的国际分工,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的国际分工,同一产品生产工序上的国际分工等。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不同型号的同一产品属于差异化产品,如德国生产的奔驰,日本生产的丰田,美国生产的林肯,都是小轿车,但他们的型号不同,具有差异五)规模经济理论简评,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模型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因为,当交换的基础是各种要素的禀赋差异时,开放贸易会有损于双方中某一方的利益;但如果交换是以规模收入递增为基础,贸易开放就会对双方均有利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不变,规模不经济,企业产量与收益曲线,,规模不经济,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 (Raymond Vernon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31年出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方面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有着二十年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经历,还在短期内从事过商业从1959年开始,他在哈佛大学任教,是克拉维斯·狄龙学院的国际问题讲座教授 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

      弗农认为,商品与生命相似,有一个从出生,成熟到衰老的过程,弗农把这称之为“产品生命周期”,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产品阶段 弗农把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然后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去解释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凭借其技术垄断优势,垄断新产品的生产产品在国内生产,并且以国内销售为主,极少出口 此时技术还不完善,产品也未定型,而且与新产品配套的工程也往往不完善例如,20世纪初,汽车刚刚发明时,与其配套的道路、汽车加油站、汽车修理厂和擦洗等服务业都没有充分发展 由于新产品成本比较高,价格也比较昂贵加上消费者不甚了解新产品的特性、如何使用这种新产品等,对新产品的需求量很小1、新产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创新国开始转向国外生产;产品需求扩大,出口开始增加 一方面,创新国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地位被打破,这是因为一般发达国家通过模仿逐渐掌握了新技术,并开始自行生产,竞争者增多,市场竞争加剧而且此时的技术和产品逐渐成熟,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逐渐消失。

      于是,成本开始变得至关重要,创新国开始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外进行生产同时,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创新国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到与本国技术水平较接近,劳动力素质较好,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并与本国需求类型相似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分公司,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 另一方面,产品开始被消费者广泛接受,配套设备逐渐完善,国际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出口开始增加2、成熟产品阶段,这一阶段,产品和技术均已标准化,厂商所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消失,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上因此,在本国市场趋于饱和,其他发达国家该产品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创新国开始大量在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转让其标准化技术并且根据比较成本的原则,大规模减少或停止在本国生产该产品,转而从国外进口该产品3、标准化产品阶段,汽车、计算机、彩色电视机等都经历过以上两个阶段,(二)产品的生命周期期间的国际贸易模式,--创新国开始投产,--本国国内销售,--创新国开始出口,发达国进口,--发达国家变净出口国,产品高度标准化,--发达国开始模仿,进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创新国变净进口国,发展中国家开始模仿,进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变净出口国,产品完全让与,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化。

      新技术和新产品像波浪一样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推进新技术和新产品首先在技术领先的某发达国家产生,而后传递到其他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 二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许多的新型消费品和生产上的新型自动化机器设备,都是在美国发明并引进生产的如电冰箱、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微波炉、洗衣机、计算机、机器人等后来美国正在生产和出口信息、宇航、生物和新材料等新兴产品,德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接过汽车和彩电等产品,而纺织品等则通过前两类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落户总结,(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H-O理论相结合,说明了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从一种类型国家转移到另一种类型国家,因而不存在那种一国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它考虑了贸易国比较利益的支柱转移及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对落后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及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具有指导意义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 (Staffan B. Linder),(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简介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B.Linder)一反从供给方面寻找贸易根源的作法,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发生的原因。

      他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或代表性需求重复理论,是战后解释工业国之间贸易的著名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缺陷 要素禀赋理论是在假定两个国家偏好相同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只适用于解释密集使用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的贸易,而不适用于解释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后者需要从需求的角度即借助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进行分析二)偏好相似理论的主要内容 1、国内需求是制成品贸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