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7~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ppt

26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85443117
  • 上传时间:2024-09-0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30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7~20182017~2018年浙江省初中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生学业考考试说明明 前言前言•2016年,面向全体学生 •2017年,面向浙江省全体学生•思考:应该突出浙江省学生的特点,浙江省学生的特点是什么呢?浙江省的风土人情、浙江省的民居特点、人文特点,可能会影响到现代文阅读的选材 考试范围考试范围 2016年——汉字积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主要考试范围2017年——汉字积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为主要考试范围 思考:何谓标准,也就是作为初中生毕业需要掌握的标准,应该有严格的界定,切不可超纲,考标准意外的东西汉字复习要有规定范围 考试范围考试范围 2016年——古诗词名句积累以现用教科书的古诗词篇目(含教科书附录)为主要考试范围;古文名句积累以《优秀古文背诵推荐篇目》(说明附录1)为主要考试范围2017年——古诗文名句积累以现用教科书的古诗词篇目(含教科书附录)为主要考试范围,古文名句积累以《优秀古文背诵推荐篇目》(说明附录1)为主要考试范围思考:逗,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

      分,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是不是意味着,会增加古文积累的考查力度? 考试要求考试要求 2016年——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能力、现代文阅读能力、古诗文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2017年——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现代文阅读能力、古诗文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考: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没有“能力”一词,要么可能更重要就是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的量?要么会增加语文知识积累的选择题? 考试要求考试要求 2016年——考查学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积累情况;2017年——考查学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情况;思考:文化很难简单考查的,而知识是可以通过选择题快速考查,考查学生积累的信息量猜测是否以选择题的方式,检查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的素养,范围自然是教科书所涉及的相关文学文化知识 考试要求考试要求 2016年c——运用与评价如:在阅读中,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作出评价;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的感受、思考和评析能力 •2017年c——运用与评价如:在阅读中,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特色作出评价;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的感受、思考和评析。

      •思考:少了“能力”两字,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写作过程中最本真的表达,不要过度的娇柔矫作,不需要学生形成模式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 字词•语境运用•正确书写、书法欣赏 新教材加上田字格•关注词语运用,尤其是成语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 古诗文默写(10—12分)•2.正确默写适当增加适当增加的《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经典诵读篇目》(《说明》附录2)的内容•2017年在年在2016年增加年增加18首的基础上再增加首的基础上再增加8首,共首,共26首•说明:我们鼓励学生理解性地背诵默写理说明:我们鼓励学生理解性地背诵默写理解运用不少于解运用不少于50% 见义知句见义知句 •2017年中考古诗词积累的考试范围如下:课文及附录(中的古诗词)、《<论语>读本》、《中考考试说明》新增目录(18+8=26首)•(1)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乐府(2)辛夷坞(木末芙蓉花)王维(3)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李白(4)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杜甫(5)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白居易(6)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苏舜钦(7)定风波 苏轼(8)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9)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10)断章 卞之琳(11)蜀相 杜甫(12)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13)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李煜(14)生查子 元夕 欧阳修(15)木兰花 拟古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16)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17)南园十三首(其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李贺(18)狱中题壁 谭嗣同(19)子衿 《诗经》(20)月月夜忆舍弟夜忆舍弟 杜甫杜甫(21)蝶恋花蝶恋花 柳永柳永(22)渔翁渔翁 柳宗元柳宗元(23)陇西行陇西行四首(其二)陈陶四首(其二)陈陶(24)西施西施 罗隐罗隐(25)书愤书愤 陆游陆游(26)题乌江亭题乌江亭 杜牧杜牧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 名著阅读•分值或增多:6—10分•2016年温州中考名著第二题,难度值0.40•在《三国演义》中,刘表和吕布对刘备有不同的评价,你更赞成谁的观点?结合小说相关情节,简要论述。

      •(1)玄德仁人也——刘表 •(2)是儿最无信者!——吕布•灵活的命题角度,同时也带来了答题空间更加多元开放,使学生不再以名家定论,教材说法为圭臬,而能以自己真切的阅读体验和独到的阅读理解来答题,体现了对名著阅读真实情况的考查作用考查从零碎的记忆走向整体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 附录附录5:初中生名著阅读推荐书目:初中生名著阅读推荐书目•在课本附录推荐的名著的基础上,2017年名著阅读增加了四本名著,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人类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三国演义》2017年中考再年中考再增加一本增加一本——《沙乡年鉴》(新增)《沙乡年鉴》(新增)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文学类作品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遵循遵循“关注故事情节关注故事情节——品析写作手法品析写作手法——赏读赏读文本特质文本特质——探究文本价值探究文本价值”的阅读过程的阅读过程•试卷命题就是遵循这一个真实的阅读过程试卷命题就是遵循这一个真实的阅读过程•((1)把握文本特质)把握文本特质——依文设题,根据文本特依文设题,根据文本特质和言语策略来设题质和言语策略来设题•所谓文本特质,就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所谓文本特质,就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即课文的独特个性,特定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即课文的独特个性,特定形式和特定内容完美结合的那个言语聚焦点。

      形式和特定内容完美结合的那个言语聚焦点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文学类作品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2)培养阅读思维)培养阅读思维•就文学类作品阅读思维能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就文学类作品阅读思维能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标准,一是没有表层的理解障碍,就是三个层次标准,一是没有表层的理解障碍,就是没有没有“错读错读”,明白文字的表层意义,这是,明白文字的表层意义,这是“读读懂懂”的要求;二是能较好地领会语境义,能从整的要求;二是能较好地领会语境义,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意,能抓住文本的佳妙,品味作者的体上把握语意,能抓住文本的佳妙,品味作者的言语创造性,较准确地了解篇章,段落、关键字、言语创造性,较准确地了解篇章,段落、关键字、词、句的引申义、深层义,这是词、句的引申义、深层义,这是“领悟领悟”的要求;的要求;三是能做个性化的解读,有个人体验和独到的理三是能做个性化的解读,有个人体验和独到的理解,能与文本、作者对话(包括批判对话),能解,能与文本、作者对话(包括批判对话),能读出新意,读出文本言语的得失,甚至是解构性读出新意,读出文本言语的得失,甚至是解构性的良性的的良性的“误读误读”,这是,这是“鉴赏鉴赏”的要求。

      的要求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文学类作品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2014年年“结合《牡蛎》一文,谈谈你对《读契诃夫》最后一段画结合《牡蛎》一文,谈谈你对《读契诃夫》最后一段画线句的理解线句的理解8分)分)”两个文本两个文本•2015年年“本文中本文中‘我我’在在‘寻找寻找’,许多文学作品也写到,许多文学作品也写到‘寻找寻找’,如《孤独之旅》《小王子》等,这引发了你对,如《孤独之旅》《小王子》等,这引发了你对‘寻找寻找’的哪的哪些思考?结合本文,联系你读过的课文或其他作品,加以阐述些思考?结合本文,联系你读过的课文或其他作品,加以阐述8分)分)”课内外课内外•2016年年“《心灵的日出》一书的编者将这篇小说编入《心灵的日出》一书的编者将这篇小说编入‘第二种生第二种生活活’单元结合小说内容,联系下边的单元导语,探究编者的意单元结合小说内容,联系下边的单元导语,探究编者的意图8分)分)”单元整体单元整体•考点都是对主旨的理解,综合性很强,需要考点都是对主旨的理解,综合性很强,需要高层高层次思维能力次思维能力,需要拓展联系需要拓展联系•考点始终不变,变的是题目角度和形式考点始终不变,变的是题目角度和形式。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文学类作品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3)介入写作,让读走向深入)介入写作,让读走向深入•尝试评论式文本解读尝试评论式文本解读•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文学阅读尤其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文学阅读尤其如此,因为文学阅读思维能力是个人言语才能的体现,如此,因为文学阅读思维能力是个人言语才能的体现,是个人的言语创造,是心灵与思想的外化是个人的言语创造,是心灵与思想的外化•思辨读写:边阅读边评判,边理解边质疑,边沉浸边反思辨读写:边阅读边评判,边理解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独立的阅读姿态,质疑的眼光,思辨的过程省;独立的阅读姿态,质疑的眼光,思辨的过程•要抵达的是思维层次,而不是语言外在的形式要抵达的是思维层次,而不是语言外在的形式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非文学类作品阅读非文学类作品阅读•((1)文体的丰富性)文体的丰富性•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组合文本组合文本•混合文本混合文本•……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非文学类作品阅读非文学类作品阅读•((2)把握能力点)把握能力点•A.访问和检索访问和检索:在文章中查找一条或多条信息,就是要在文本中:在文章中查找一条或多条信息,就是要在文本中锁定相应的位置,以检索出一个或多个的信息。

      锁定相应的位置,以检索出一个或多个的信息•B.整合和解释整合和解释:整合的任务包括从文本确定和列出支撑事实或观:整合的任务包括从文本确定和列出支撑事实或观点的证据,把相关联的两个或更多的信息进行比较解释的任务点的证据,把相关联的两个或更多的信息进行比较解释的任务涉及到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理涉及到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理•C.反思和评价反思和评价::“反思反思”是要求读者参照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文是要求读者参照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文本进行比较,对比,本进行比较,对比,“评估评估”则是让读者超越文本,作出判断则是让读者超越文本,作出判断•D.拓展和应用拓展和应用:拓展,就是以文本为中心,拓展到阅读有关材料拓展,就是以文本为中心,拓展到阅读有关材料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指将阅读内容与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指将阅读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起到真正掌握知识,深层理解知识的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起到真正掌握知识,深层理解知识的作用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现代文现代文阅读阅读•阅读非文学类文本时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分析性的判断,也就是寻找事物逻辑的一致性(或差异性),其思维活动主要是概括、抽象、求同(或求异)、推理等线性的形式逻辑思维,这明显与阅读文学作品对以联想、想象、审美、感悟等为主要思维活动的整体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不一样。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都是阅读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都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中都不可偏废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古诗文古诗文阅读阅读•阅读两篇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阅读两篇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有批注,给甲乙丙三处作评注已有批注,给甲乙丙三处作评注6分)分)•2016年温州中考难度值年温州中考难度值0.48,平均分,平均分2.87•学习诗词,关键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词传递出的志趣和情怀•“对文言文拓展阅读和主题式阅读的追求,出现了多个关联文本组合阅读的命题形式”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古诗文古诗文阅读阅读•文言文:文言文:•课内的文言词语积累始终是重点•考查形式:在积累部分中考查,也可能会变,在课外语段中联系考查课内字词•考查学生真正理解文意,不概念化•“课内积累指向课外运用”:内,是课内积累;外,是课外运用作为基础阶段的古诗文学习课内积累是“本”,是“源”;课外运用是“木”之生长,“水”之流动;无课内扎实的积累,课外运用也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语言运用语言运用•(五)(五)2016年年 强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进强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进行表述。

      行表述•2017年年 能够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进行表述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进行表述•强调,指强调,指“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能够,指能够,指有可能有可能 ,表示有条件,表示具备某种能力表示有条件,表示具备某种能力能够能够”说明,不是刻意为之,要求学生在日常说明,不是刻意为之,要求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具备这种能力学生在作文审题时,应写作中具备这种能力学生在作文审题时,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意识,更注重学生对写作生活该具备这样一种意识,更注重学生对写作生活化的理解,是一种自然行为化的理解,是一种自然行为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将纯粹的将纯粹的“文章制作文章制作”写作命题观向基于写作命题观向基于“交交际写作际写作”的写作命题观转变,是解决当前写作的写作命题观转变,是解决当前写作教学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学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任何一种写作行为都可以看做是任何一种写作行为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语境下的一种语境下的交流交流这种语境要素包括话题、读者、目的、这种语境要素包括话题、读者、目的、文体等•语境创设:语境创设:“读者意识读者意识”、、“目的意识目的意识”、、“文体意识文体意识”得到充分关注。

      好的作文发生在学得到充分关注好的作文发生在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时,参与最有可能发生在作生能够有机会参与时,参与最有可能发生在作者能够对所写的文章的主题、样式(不论写信者能够对所写的文章的主题、样式(不论写信还是写论文等)和读者进行选择时还是写论文等)和读者进行选择时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语言运用语言运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火车与铁轨》,由一对对立的概念或判断组《火车与铁轨》,由一对对立的概念或判断组成,构成矛盾的成,构成矛盾的“二元二元”,这看似矛盾的,这看似矛盾的“二二元元”,实际上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得,实际上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得出的不同的判断或结论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多出的不同的判断或结论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多元、角度看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多元、开放、理性的眼光与态度,更全面、更辩证地开放、理性的眼光与态度,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社会与人生看待社会与人生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写作教学要遵循写作教育目的和规律:要教人说真话,写真性情文章;要教当今世界急需的应用写作能力、思辨写作能力、批判性写作能力、创意写作能力以及信息化全媒介环境下的数字化写作和发布能力等等。

      谢谢大家! 结结 语语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