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理论和文献述评.docx
26页相关理论和文献述评 第一节 经济学说史的三种研究思路一 古典经济学的思路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年代正是英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构成发展经济学的源头从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笔者归纳出有关劳动力工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生存工资(Subsistence Wages)假说与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的工资取决于社会习惯,它在数量上等于维持劳动者生存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在经济学说史上其被称为“生存工资”假说斯密(Adam Smith)指出:“劳动者的普通工资,取决于劳资两方所定的契约……雇主常占有利地位,但劳动工资有一定的标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即使最低级劳动者的普通工资,也不能减到这一标准之下……工资至少要够维持他的生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工资甚至应略高于这个水平,否则工人就不可能养活一家人,这些工人就不能传宗接代[1]他称这个“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的工资为“符合一般人道标准的最低工资”,也就是生存工资,后来的“生存工资”假说基本上是沿着斯密的观点发展而来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了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概念。
他认为“劳动像其他一切可以买卖并且可以在数量上增加和减少的物品一样,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保持其人数不变的家庭的能力,不取决于他作为工资所能得到的货币量,而取决于用这笔货币所能购得的食物与必需品量,以及由于习惯成为必需品的享用品因此,劳动的自然价格便取决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李嘉图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劳动的自然价格总有上涨的趋势,这是因为作为劳动自然价格的食物会因为生产困难加剧其价格上升的趋势[2]很明显,李嘉图的“劳动的自然价格”的观点和斯密的“符合一般人道标准的最低工资”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基础上,李嘉图进一步详细论述劳动的自然价格的特点李嘉图通过劳动的自然价格的涨跌、不同时期变化和国家间的差异、变化趋势和受农业改良与外贸的影响四个方面,把“生存工资”的观点论述得更加深入和全面李嘉图还指出:“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出的价格劳动稀少时就昂贵,丰裕时就便宜劳动的市场价格不能和自然价格有太大的背离,它也还是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符合自然价格的倾向。
[3]另外一些古典经济学家也对生存工资进行论述,但基本观点不变,如西斯蒙第(Jean-Charles-leonard Simonde de Sismondi)在分析劳动者的工资决定时,也完全接受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生存工资”学说古典经济学的“生存工资”的假说被刘易斯接受并成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理论基础2.劳动无限供给的假设和工资决定机制在古典经济学的体系中隐含着劳动具有无限供给的假设,劳动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要素古典经济学的这一观点与其人口理论相关他们认为,人口增长是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即实际工资的函数,但实际工资超过生存工资水平时必然刺激人口增长从而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因此,工业部门总可以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获得自身扩展所需要的劳动供给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的需求取决于“维持劳动的基金”,即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利润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取决于“维持劳动的基金”,而维持劳动的基金所能雇用的劳动量,等于资本能供给以材料、工具以及适应工作性质的维持费的工人的数量对劳动者的需求必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力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这种资金有两种来源:一是超过维持生活需要的收入,二是超过雇主雇用需要的资金。
由于“维持劳动的基金”取决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将随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在国民财富的影响下,劳动需求会引起劳动供给的变化其影响的路径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国民财富的增加,使劳动需求增加,劳动需求的增加,在劳动供给未变的条件下,使工资需求增加因此,在假定劳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化带来工资变化劳动报酬的提高将鼓励人们结婚和养育儿女,从而将增加劳动供给如果劳动需求继续超过劳动供给,劳动报酬将继续提高,从而将促使人口继续增加;如果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劳动报酬将趋于下降,从而人口的增加将受到抑制斯密指出:“如果劳动需求继续增加,劳动报酬必然鼓励劳动者结婚和增殖,使他们能够不断增加人口,来供给不断增加的劳动需求什么时候,要是劳动报酬不够鼓励人口增殖,劳动力的缺乏不久就会抬高劳动的报酬什么时候,要是劳动报酬过分鼓励人口增殖,劳动者过不久就使劳动的报酬减到其应有的程度因此像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必然支配其他商品的生产一样,对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产[4]在斯密关于国民财富引起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李嘉图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当劳动的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时会刺激人口增加,而人口增加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使工资回落到均衡水平,这个均衡的劳动力价格就是“自然价格”,等于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延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即生存工资。
他认为“当劳动的市场价格超过其自然价格时,劳动者的景况是繁荣而幸福的,能够得到更多生活必需品和享受品,从而可以供养健康而人丁兴旺的家庭但是高额的工资刺激人口增加,使劳动者的人数增加,工资又会降低到自然价格,有时的确还会由于一种反作用而降至这一价格以下”[5]他认为社会改进和新增资本引起劳动需求增加,农业改良或对外贸易扩大通过工资跌落引起劳动供给的减少,因为当劳动者的食物和必需品可按照较低的价格供给市场,从而使劳动的自然价格下降时,工资就可能持久地跌落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会使食品需求增加和价格上升,自然工资具有上升趋势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认为实际工资的上涨会引起劳动供给的增长他认为,人口增长是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即实际工资的函数,实际工资提高必然刺激人口增长在通常情况下,资本的积累一般会自然地增加维持劳动的基金的价值;而维持劳动的基金的增长速度调节着对劳动的需求,它的增加必然使经济产生更大的劳动需求;劳动需求增加,推动工资上涨,进而刺激人口迅速增长而人口的增长,具有一种加速的趋势,因为前一时期的增长为后一时期的更大增长创造了条件[6]。
关于劳动供给的分析西斯蒙第在古典经济学中是一个例外,他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观点,说明了当工资上升时,劳动的供给可能会减少他认为,如果工资超过维持生存的水平,即工资上升,工人会选择闲暇,而不会为了满足超过他们所必需的消费,去选择如此繁重的劳动也就是说,当工资超过维持生存的水平后,劳动的供给曲线会向后倾斜[7]总之,在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生存工资水平、劳动无限供给条件和竞争的劳动市场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劳动无限供给的情况下,劳动市场的竞争使劳动的市场价格趋向自然价格,即生存工资水平可见,古典主义经济学关于工资形成和决定机制的分析同其人口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是相互联系的3.收入分配的“三分法”和“剩余原则”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国民收入在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之间分配,形成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工资只能维持生存,地租主要用于奢侈性消费,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收入分配的决定机制和分析逻辑是:首先决定工资,再决定利润、地租,利润和地租表现为工资的余额,工资与利润、地租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分析逻辑被称为收入分配的“剩余原则”斯密认为,在土地尚未私有化而且资本尚未积累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属于劳动者,这构成劳动的自然工资。
而当资本积累出现,资本大量集中之后,一般耕作者没有生活资料,他们的生活费用都由雇用他们的资本家垫付,垫付的这部分生活费用成为资本家预付给工人的工资;而资本家预付工资的条件就是要分享超出其预付成本的劳动产品,这部分劳动产品就是利润同时,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地主将土地租借出去,他们也要求分享劳动者的劳动产品,这部分劳动产品就是地租从而,由劳动者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便被分成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被劳动者、资本家和地主各自分得,其中工人的工资接近生存工资的水平此外,斯密把有关农产品的收入分配原则扩展到一国的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整体上他认为“在一切工业和制造业中,大部分劳动者在作业以前都需要雇主给他们垫付原材料、工资和生活费,雇主分享劳动生产物,从而获得利润”[8]李嘉图通过分析土地产品的分配,继承和发展了斯密收入分配的“三分法”,全面展示了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的“剩余原则”,即工资预付,再分配利润、地租工资以“生存工资”为基础,由于“人口总是通过他们就业的基金来调节它本身的,所以总随着资本的增减而增减”[9],因而劳动力的供给可被视为无限供给,工资维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但是由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所带来的价格上升,工人的货币工资有上升的趋势,尽管上升后所能够获得的生活资料可能不如之前多。
对于地租,李嘉图认为,地租的上升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一国的土地总是有限的,质量也有差别,随着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农业生产者不得不耕种质量和位置越来越差的耕地,从而级差地租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报酬递减,为了获得和以前相等的谷物,劳动者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农产品的价格从而也上升由此可见,地租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地租的价值形式上升得更快[10]对于利润,李嘉图认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导致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地租上涨和劳动者的自然价格上涨,所以利润将不断减少,经济的增长也最终会因为利润的下降而停止因此,他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11]地主是唯一的受益者,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都会迅速提高,工人的名义工资也会上升,“但上涨的程度不足以使劳动者购买商品涨价前那样多的享受品和必需品”,实际工资可能会下降,资本家的利润也不断下降总之,李嘉图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导致农产品需求增加,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地租将会不断上升;如果劳动的名义工资上升赶不上由农产品价格上升导致的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的速度,那么劳动的实际工资可能下降但是实际工资的下降会使人口和劳动供给减少因此,从长期来看劳动的市场价格会趋向于自然价格,即生存工资;只有资本家的利润具有下降的趋势。
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的“剩余原则”对后来的经济学家研究收入分配有深远的影响,如拉克西特(Rakshit,1989)的凯恩斯主义二元经济理论,就是在地主、农民和工人三大阶级的有效需求不足和劳动力市场无限供给的条件下论述的4.资本积累导致劳动向生产性部门配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应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一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这类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对消费者人数,或是有着大的比例,或是有着小的比例,所以一国国民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情况的好坏,视这一比例的大小而定但无论就哪一国国民来说,这一比例都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该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竟成什么比例[12]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斯密认为一国人均的产品的增长,一方面取决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判断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人数的比例斯密进一步分析指出,前者取决于分工,后者取决于资本积累。
因此,斯密关于资本积累导致的劳动从非生产性部门向生产性部门的流动和配置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途径的思想,被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继承,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