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宋词专题》教学辅导课件.ppt

89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90407915
  • 上传时间:2024-09-1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35MB
  • / 8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诗宋词专题唐诗宋词专题”教学教学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一、唐诗:唐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一、唐诗:唐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1 1、唐诗数量空前约五万首,主要见于《全唐诗》)、唐诗数量空前约五万首,主要见于《全唐诗》)2 2、唐代诗人数量空前而且遍布社会各阶层约二千二百多位)、唐代诗人数量空前而且遍布社会各阶层约二千二百多位)        3 3、、题题材材广广、、流流派派多多::山山水水诗诗、、田田园园诗诗、、边边塞塞诗诗、、政政治治诗诗、、讽讽喻喻诗诗、、咏咏史史怀古诗、闺怨宫怨诗、友情送别诗,咏物言志诗等怀古诗、闺怨宫怨诗、友情送别诗,咏物言志诗等        4 4、、体体裁裁丰丰富富,,众众体体皆皆备备::骚骚体体诗诗、、歌歌行行体体、、乐乐府府、、古古风风、、格格律律诗诗(近体诗)的各种形式等近体诗)的各种形式等        歌歌行行体体::古古代代诗诗歌歌的的一一种种,,““行行””的的乐乐曲曲的的意意思思由由于于汉汉魏魏以以前前的的乐乐府府诗诗,,题题名名为为““歌歌””和和““行行””的的颇颇多多而而得得名名,,其其音音节节、、格格律律一一般般比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乐乐府府::本本指指西西汉汉建建立立的的古古代代音音乐乐官官署署,,后后借借代代为为古古代代诗诗体体之之一一初初指指乐乐府府官官署署所所采采集集及及创创作作的的乐乐歌歌,,后后用用以以称称魏魏晋晋至至唐唐代代可可以以入入乐乐的的诗诗歌歌和和后后人人仿仿效效乐乐府府古古题题的的作作品品宋宋元元以以后后的的词词、、散散曲曲和和剧剧曲曲,,因因配配合合音音乐,有时也称乐府乐,有时也称乐府古风:诗体名,即古风:诗体名,即““古诗古诗”“”“古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与近体诗相对5 5、名篇多6 6、求新求变,充满创造精神求新求变,充满创造精神 二、初唐的诗歌成就二、初唐的诗歌成就初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风骨、声律、意境等方面的贡献)初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风骨、声律、意境等方面的贡献)        1 1、、初初唐唐四四杰杰::指指初初唐唐时时期期的的王王勃勃、、杨杨炯炯、、卢卢照照邻邻、、骆骆宾宾王王四四位位诗诗人人由由于于更更朝朝换换代代,,初初唐唐时时期期的的诗诗坛坛普普遍遍弥弥漫漫着着南南朝朝齐齐梁梁时时期期的的诗诗歌歌遗遗风风,,即即以以宫宫廷廷诗诗人人上上官官仪仪为为代代表表的的纤纤巧巧绮绮靡靡的的““上上官官体体””,,他他们们反反对对南南朝朝齐齐梁梁诗诗歌歌遗遗风风,,倡倡导导““骨骨气气””刚刚健健之之诗诗,,他他们们的的诗诗重重视视抒抒发发自自己己的的情情怀怀,,呈呈现现出出一一种种壮壮大大的的气气势势,,具具有有建建安安文文学学那那种种慷慷慨慨激激昂昂的的艺艺术术力力量量,,为为因因循循的的初初唐唐诗诗坛坛吹吹进进了了一一股股清清新新的的空空气气。

      代代表表作作品品如如王王勃勃的的《《送送杜杜少少府府之之任任蜀蜀川川》》 ;;骆骆宾宾王王写写于于狱狱中中的的《《在在狱狱咏咏蝉蝉》》等等他他们们的的诗诗歌歌创创作作成成就就获获得得了了很很高高的的评评价价,,如如杜杜甫甫便写诗给予评价便写诗给予评价难点:对杜甫难点:对杜甫““四杰四杰””赞诗的理解赞诗的理解        2 2、、陈陈子子昂昂::更更加加彻彻底底地地否否定定齐齐梁梁遗遗风风,,提提倡倡把把汉汉魏魏风风骨骨与与风风雅雅兴兴寄寄结结合起来,合起来,““风骨风骨””正式形成正式形成风骨:诗歌内容与形式、整体构造与感染效果的要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诗歌内容与形式、整体构造与感染效果的要求刘勰《文心雕龙》)        3 3、、沈沈宋宋((沈沈全全期期和和宋宋之之问问))::继继承承和和发发展展南南朝朝沈沈约约等等人人开开创创的的““永永明明体体””,,使使诗诗歌歌在在声声律律方方面面真真正正成成熟熟,,标标志志着着律律体体诗诗((又又称称““沈沈宋宋体体””))真真正正形成          沈沈宋宋体体的的特特点点::一一是是四四声声二二元元化化,,即即把把古古代代汉汉语语的的声声调调分分平平、、上上、、去去、、入入四四声声简简化化为为平平仄仄两两声声。

      二二是是积积极极了了粘粘式式律律的的问问题题,,““粘粘””指指后后联联出出句句与前联对句平仄必须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与前联对句平仄必须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4 4、张若虚与刘希夷等人的诗歌意境创造张若虚与刘希夷等人的诗歌意境创造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压倒全唐之作堪称压倒全唐之作 三、盛唐的诗歌成就:三、盛唐的诗歌成就:盛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的颠峰时期(盛唐气象)盛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的颠峰时期(盛唐气象)1、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的诗歌特点:空灵的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山居秋暝》和《鸟鸣涧》等     孟浩然的诗歌特点:风格清淡,长于写景及隐逸生活如如《《宿宿建建德德江江》》和和《过故人庄》等2、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其他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高适的《燕歌行》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王王翰翰的的《《凉凉洲洲词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王之之涣涣的的《《凉凉洲洲词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王昌昌龄龄的的《《出出塞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李白的诗:唐代浪漫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四、中唐的诗歌成就四、中唐的诗歌成就中唐的诗歌成就:唐代诗风的转变,唐代诗歌成就的另一高峰中唐的诗歌成就:唐代诗风的转变,唐代诗歌成就的另一高峰1、杜甫的诗:唐代现实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杜甫的诗:唐代现实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难点:难点:    拗拗体体七七律律::““拗拗””为为诗诗律律术术语语,,律律诗诗中中凡凡不不符符合合平平仄仄要要求求的的字字称称为为““拗拗””凡凡出出现现““拗拗””字字时时必必须须采采用用补补救救的的方方法法,,如如上上句句该该平平的的用用仄仄,,下下句句仄仄该该仄的用平,称为拗救仄的用平,称为拗救2、韦应物、刘长卿及、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的诗的诗3、韩孟诗派(韩愈、孟郊、李贺等):瑰奇怪谲、韩孟诗派(韩愈、孟郊、李贺等):瑰奇怪谲4、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及新乐府诗的创作、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及新乐府诗的创作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5、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成就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成就    如如刘刘禹禹锡锡的的《《乌乌衣衣巷巷》》((朱朱雀雀桥桥边边野野草草花花,,乌乌衣衣巷巷口口夕夕阳阳斜斜。

      旧旧时时王王谢谢堂堂前前燕燕,,飞飞入入寻寻常常百百姓姓家家)) 《《竹竹枝枝词词》》 ((其其一一))((杨杨柳柳青青青青江江水水平平,,闻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柳柳宗宗元元的的《《渔渔翁翁》》 《《江江雪雪》》 ((千千山山鸟鸟飞飞绝绝,,万万径径人人踪踪灭灭孤孤舟舟衰衰笠笠翁翁,,独钓寒江雪)等独钓寒江雪)等 五、晚唐的诗歌成就五、晚唐的诗歌成就晚唐的诗歌成就:唐诗风貌的又一次转变(抑郁悲凉为主)晚唐的诗歌成就:唐诗风貌的又一次转变(抑郁悲凉为主)    1、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咏史诗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咏史诗    杜杜牧牧的的《《泊泊秦秦淮淮》》((烟烟笼笼寒寒水水月月笼笼沙沙,,夜夜泊泊秦秦淮淮近近酒酒家家商商女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   2、以杜牧为代表的写景抒情诗、以杜牧为代表的写景抒情诗    杜杜牧牧的的《《山山行行》》 ((远远上上寒寒山山石石径径斜斜,,白白云云生生处处有有人人家家停停车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等《清明〉〉等   3、以、以““温李温李““为代表的情爱诗为代表的情爱诗李商隐的《无题李商隐的《无题》》等。

      等   4、其他诗人、其他诗人                           六、唐代:词的开端及初步发展时期六、唐代:词的开端及初步发展时期           1、民间词的开端:敦煌曲子词、民间词的开端:敦煌曲子词       2、、文文人人词词的的开开端端::相相传传盛盛唐唐李李白白的的《《菩菩萨萨蛮蛮《《忆忆秦秦娥》是最早的词作娥》是最早的词作           3、、文文人人词词的的发发展展::中中唐唐张张志志和和、、刘刘禹禹锡锡、、白白居居易易等人的词等人的词    张张志志和和的的《《渔渔歌歌子子》》((西西塞塞山山前前白白鹭鹭飞飞,,桃桃花花流流水水鳜鳜鱼鱼肥肥青青箬箬笠笠,,绿绿蓑蓑衣衣,,斜斜风风细细雨雨不不须须归归)),,白白居居易易的的《忆江南》等词《忆江南》等词         4、文人词的成熟:晚唐温庭筠等人的词文人词的成熟:晚唐温庭筠等人的词    如如温温庭庭筠筠的的《《忆忆江江南南》》((梳梳妆妆罢罢,,独独倚倚望望江江楼楼过过尽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七、北宋:词的发展高峰(四个时期)七、北宋:词的发展高峰(四个时期)        1、令词为主的时期: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词的体制与、令词为主的时期: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词的体制与题材与温庭筠等的《花间集》相近,清丽、婉约、闲雅。

      题材与温庭筠等的《花间集》相近,清丽、婉约、闲雅    如如::晏晏殊殊的的《《浣浣溪溪沙沙》》((一一曲曲新新词词酒酒一一杯杯去去年年天天气气旧旧亭亭台台夕夕阳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欧欧阳阳修修的的《《踏踏莎莎行行》》((侯侯馆馆梅梅残残,,溪溪桥桥柳柳细细,,草草熏熏风风暖暖摇摇征征辔辔离离愁愁渐渐远远渐渐无无穷穷,,迢迢迢迢不不断断如如春春水水寸寸寸寸柔柔肠肠,,盈盈盈盈粉粉泪泪,,楼楼高高莫莫近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柳永时期:慢调,雅俗共赏如《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柳永时期:慢调,雅俗共赏如《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3、、苏苏轼轼时时期期::豪豪放放词词风风,,““苏苏门门四四学学士士””((黄黄庭庭坚坚、、秦秦观观、、晁晁补之、张耒)等补之、张耒)等           4、周邦彦时期:婉约词风周邦彦时期:婉约词风北北宋宋时时期期还还有有一一位位值值得得一一提提的的婉婉约约女女词词人人李李清清照照。

      如如《《声声声声慢慢》》 ((寻寻寻寻觅觅觅觅)) 《《如如梦梦令令》》 ((昨昨夜夜雨雨疏疏风风骤骤)) 《《醉醉花花阴阴》》 ((薄薄雾雾浓浓云云愁永昼)等愁永昼)等 》》 八、南宋:词发展的又一高峰八、南宋:词发展的又一高峰     1、辛弃疾的词:爱国主义词作的杰出代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     2、姜夔的词:婉约派词的代表咏梅词《暗香》《疏影》等 九、九、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    1、从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从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    词词与与音音乐乐的的关关系系比比诗诗与与音音乐乐的的关关系系更更密密切切::诗诗从从原原始始歌歌谣谣到到《《诗诗经经》》,,都都是是诗诗乐乐一一体体,,诗诗要要配配乐乐而而歌歌,,而而且且诗诗的的音音乐乐生生命命高高于于文文学学生生命命;;屈屈原原的的《《离离骚骚》》开开始始将将配配乐乐演演唱唱的的““诗诗””((此此种种诗诗重重在在抒抒写写群群体体心心态态))演演变变成成纯纯语语言言艺艺术术的的““徒徒诗诗””((此此种种诗诗重重在在抒抒发发个个人人情情怀怀)),,开开始始了了个个人人独独立立歌歌唱唱的的新新时时代代;;汉汉末末建建安安时时期期,,摆摆脱脱音音乐乐而而写写诗诗,,逐逐渐渐成成为为诗诗歌歌创创作作的的潮潮流流,,诗诗的的文文学学生生命命开开始始高高于于音音乐乐生生命命;;南南朝朝齐齐永永明明年年间间出出现现的的““永永明明体体””更更是是转转向向用用诗诗歌歌内内在在的的语语言言的的声声韵韵不不同同、、语语调调的的抑抑扬扬变变化化所所产产生生的的音音律律美美,,代代替替从从诗诗的的外外部部配配加加上上去去的的音音乐乐美美,,标标志志着着纯纯语语言言之之诗诗发发展展到到了了一一个个日日臻臻完完美美的的阶阶段段。

      词词是是在在音音乐乐的的土土壤壤萌萌芽芽和和诞诞生生的的,,早早期期的的词词是是一一种种音音乐乐文文学学,,唐唐五五代代时时被被称称为为““曲曲子子””或或““曲曲子子词词””,,两两宋宋词词人人词词集集的的名名称称中中,,有有称称““乐乐章章”“”“乐乐府府”“”“歌歌词词””的的,,均均表表明明了了词词的的音音乐乐性性质质,,可可以以说说,,词词体体文文学学是是词词与与乐乐的的较较为为完完美美的的结结合合,,音音乐乐对对词词的的影影响响,,是是深深入入骨骨髓髓的的南南宋宋后后,,词词已已经经不不再再完完全全入入乐乐歌歌唱唱,,而而成成为为一一种种新新的的韵韵律诗歌,但音乐的烙印依然存在律诗歌,但音乐的烙印依然存在    诗诗的的合合乐乐与与词词的的合合乐乐有有所所不不同同::首首先先是是配配合合的的音音乐乐体体系系不不同同,,诗诗所所配配合合的的是是先先秦秦的的雅雅乐乐和和六六朝朝的的清清乐乐,,而而词词所所配配合合的的是是隋隋唐唐时时的的燕燕((宴宴))乐乐其其次次是是配配乐乐的的方方式式不不同同,,诗诗与与乐乐的的配配合合方方式式是是““以以乐乐就就诗诗””,,词词与与乐乐的的配合方式则是配合方式则是““以词就乐以词就乐””,倚声填词。

      倚声填词 九、九、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2、从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从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    A.诗诗的的句句式式整整齐齐,,而而词词的的句句式式长长短短不不齐齐((整整齐齐美美与与错错落落美);诗的句法比较固定、单一,词的句法灵活多样美);诗的句法比较固定、单一,词的句法灵活多样       诗歌句子的内部结构:四言诗一般是上二下二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诗一般是上二下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七言诗一般是“四三”或“二二三”四三”如: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二二三”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等       词的句法:依从乐句的节拍而调整变动,不管是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还是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不同的词谱均有着不同的句法       此外,诗歌总的句数一般是偶句,而且都是一句起句,一句对句,很整齐,而词的句数和句与句之间,则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见整齐  九、九、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2、从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从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B. 诗的押韵比较固定,词的押韵呈多样化诗的押韵比较固定,词的押韵呈多样化。

          诗歌:两句一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必须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重韵、叠韵和句中韵重韵:连续两句重复一韵叠韵:连续两句或句中连续两字重复一韵     词:每种词调有着不同的押韵规则,既可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也可三、四句一韵等;词韵可平可仄,也可平仄通押;一首词中,可以换韵;可以重韵、叠韵和句中韵     词的重韵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五、六句:知否?知否?    词的叠韵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九、九、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2、从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从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  C.诗的对仗比较固定,词的对仗多样诗的对仗比较固定,词的对仗多样    对仗的基本要求:诗一般要求某两句(必须是起句与对句)必须对仗,而词比较灵活诗没有分片,而词结构上一般分片两片为主,三片及四片较少)    D.诗的体式较少,词的体式丰富诗的体式较少,词的体式丰富     九、九、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   3、从诗词的题材上看、从诗词的题材上看        诗诗歌歌的的题题材材特特点点::从从“诗诗言言志志”((《《尚尚书书》》观观点点))到到“诗诗缘缘情情而而绮绮靡靡((陆陆机机《《文文赋赋》》观观点点))的的理理论论主主张张的的变变化化,,即即从从偏偏重重政政治治主题到重视抒情。

      主题到重视抒情 诗歌言情的特点:人类共有情感诗歌言情的特点:人类共有情感 词词的的题题材材特特点点::注注重重抒抒写写恋恋情情,,重重点点是描摹女性是描摹女性 词词言言情情的的特特点点::个个人人独独有有情情感感,,女女性性化、纯情化及香艳化化、纯情化及香艳化 九、九、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4、从诗词的风格上看、从诗词的风格上看     相同的题材,诗与词呈现的风格不同,如怀古题材的诗词;同一作者所写的诗和词风格也往往有所不同,如欧阳修的诗和词,李清照的诗和词 ,苏轼的诗和词等     词的总体风格特征:表达个体特殊情感;情感的深度、含蓄蕴籍与细腻婉曲 九、九、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5、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n   (1)、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如温庭筠、柳永、欧阳修、李清照等人的词     2)、词的语言追求色彩鲜美 第二章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词论析山水田园诗词论析 一、唐代以前诗歌的山水描写及山水诗概况一、唐代以前诗歌的山水描写及山水诗概况    1、先秦时期:自然山水作为诗歌中的背景描写(即:不是有意表现山水本身的美,不是对登临山水的乐趣的有意刻画)。

         《诗经》与“楚辞”中山水描写的比较:同样作为背景描写,在作品中处于陪衬地位,但《诗经》〉中的山水描写,着重于写山岳的崇高、河水的威力、山冈及河岸的怡人景色等,且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写法单纯而简略,如《秦风蒹葭》等作品而“楚辞”中的山水描写,比《诗经》中的描写更进一步,关注山水在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过程中的精神价值,利用山水描写间接抒发诗人的某些情感,写作技巧也比《诗经》要高,如《九章.涉江》、《九歌.湘夫人》、《九歌.山鬼》等   第二章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词论析山水田园诗词论析  一、唐代以前诗歌的山水描写及山水诗概况一、唐代以前诗歌的山水描写及山水诗概况   2、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产生与山水诗流派的初步形成    (1)山水诗的产生:我国第一首山水诗是《观沧海》这是建安时期“三曹”之一的曹操所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从艺术上看,它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苍凉的风格和感人力量;从题材上看,它则可以算是一首山水诗,只不过诗人不是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的歌咏表达自己的壮阔胸怀和政治理想全诗的写法是由远到近,由写实到想象,描绘了大海的浩大及景象的美丽壮观,颇具艺术感染力。

          (2)山水诗派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诗人:谢灵运、鲍照、谢眺等      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唐代以前的田园景色描写及田园诗概况二、唐代以前的田园景色描写及田园诗概况 1)东晋以前诗歌作品对田园的描写:与山水诗情况一样,基本上没有对田园景色和生活进行直接描写的诗篇,只在诗中有少量的间接描写,作为描写对象的背景出现        2)田园诗的开创者:东晋诗人陶渊明,其代表作有《饮酒》其五、 《归园田居》其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陶渊明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平淡自然而又意味醇厚,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等  三、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三、盛唐时期的山水诗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上比较开明、经济上比较发达的朝代,盛唐更是国力强大、思想解放,出现了所谓的“贞观之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方面也出现了高度的发展,尤以诗歌创作为甚作为诗歌重要题材及流派的山水诗创作在总体上更是达到了高潮,在风格上涌现了以王孟为代表的清,即清新、清幽、清丽、清远;以李白为代表的雄,即雄豪、雄放、雄壮、雄奇  (一)孟浩然及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一)孟浩然及王维的山水诗创作 1、孟浩然的山水诗《临洞庭》简析《临洞庭》简析难点解释:虚,指天;太清,指太空;函虚混太空,指水天一色;云梦泽,古代沼泽名,在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垂钓者,暗喻当时的执政者张九龄丞相。

      全诗今文意译:八月的洞庭湖水势浩瀚,几乎与岸边齐平远远望去,只见湖水晃漾,天空也仿佛在动荡水天一色,看不清水与天的分界洞庭湖水气蒸腾,润泽着云梦泽的草木生灵,使之繁荣茂盛湖水荡漾,声势震天,如同在撼动着岳阳古城面对这宽阔的水面,我想要渡过去却无奈没有船只,只能望洋兴叹了生活在这圣明的朝代里,闲居家中而一事无成真是感到耻辱啊但我无船又没有钓具,也只能坐在岸上看他人放线垂钓,徒自产生一种仰慕之情而已 《临洞庭》简评《临洞庭》简评简评: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作作者写此诗呈送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含蓄地表达想得到他赏识和提拔的愿望诗歌开头两句写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其中“波撼”两字用来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十分有力;五、六两句委婉地向张丞相表白心事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地古语,既含蓄地称颂张丞相,也向对方发出希望得到重用的呼吁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入抒情,借景言情,充满比兴意味,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这首诗与杜甫同是写洞庭湖的《登岳阳楼》一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孟浩然及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一)孟浩然及王维的山水诗创作2、王维的山水诗总体特点: 一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

      二是追求画意,将绘画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手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就如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著名作品有《终南山》及《山居秋暝》等  《终南山》简析《终南山》简析难难点点解解释释:太乙,山名,即终南山的主峰,在今陕西长安县南;天都,指长安;分野,古人将天空星宿和地上的州分成若干区域,“分野中峰变”即一峰之隔便属于不同的分野全全诗诗今今文文意意译译:巍峨高耸的终南山主峰太乙似乎接近着京都长安,它西连群山,远接海角,地域十分广阔进入山中,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回头望去,身后的白云合在一起,向前望去,青色的雾气缭绕升腾,但走入其中,又仿佛一切都没有踪影了由于地域太广阔,一峰之隔便属于不同的分野,同一时间里,各个山谷的阴晴也各不相同我想要继续游山,欲投宿人家过夜,但山旷人稀,只好隔着深深的山涧借问大柴的樵夫 《终南山》简评《终南山》简评 简评简评:此诗首联写远景,勾勒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突出其高峻广阔,其中“接海隅”是夸饰之语;颔联写近景,描绘登山时所见云气的变幻莫测作者观察细致、刻画传神,使整幅画气韵生动,又增添了朦胧美;颈联转换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色,突出山的辽阔旷远。

      此联重点刻画山的骨架脉络,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尾联以人物(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山水画的陪衬和点缀,余味无穷,是全诗诗眼这首诗总的特点:这首诗总的特点:是“不以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李白的山水诗(二)李白的山水诗   总体特色总体特色:雄奇、豪放 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如黄河、泰山作为描写对象,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如《将进酒》、《游泰山六首》等诗; 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诗总是充满着奔放的激情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大量运用等,如《蜀道难》等诗 《蜀道难》简析《蜀道难》简析难点解释: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君;太白:山名;六龙回日:“六龙”为古代神话传说,指太阳神的御者羲和驾着六龙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行走;“回日”指山太高,连六条龙拉的车子也只能转回去;高标:指蜀山的最高处;回川:曲折的大川;青泥:山岭名;盘盘:迂回曲折;扪参历井:指登上山顶能摸着参星和井星,参、井为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喧豗:喧闹声;砯:撞击;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峥嵘、崔嵬:都是高峻的样子;所守:指防守剑门关者;锦城:成都别名;咨嗟:叹息。

      《蜀道难》简评《蜀道难》简评 简评简评:诗一开头,诗人便出语不凡,连用了三个感叹、两个惊呼,一个夸张性的诗句,十分强烈地抒发了面对高险之极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异乎寻常的惊叹接着,诗人融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于一体,发出了深沉的历史感叹再接着,又用夸张的手法详细描绘了蜀道之难的程度最后,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因为此诗写于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社会意义的总体来讲,在这首诗中,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及其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全诗格调雄放,充满积极浪漫主义激情  (三)杜甫的山水诗(三)杜甫的山水诗《望岳》简析《望岳》简析 难点解释:岱宗,对泰山的尊称;造化,即造物主,指大自然;眦,眼眶全诗今文意译: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有多么雄伟?横跨齐鲁大地,青翠的山峦连绵不断,一望无际大自然把天地间的所有神奇与秀美,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

      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山中层云上浮,飘拂舒展,令人望去心胸为之激荡不已竭尽目力,还可以看到飞鸟渐渐隐没于山林之中总有一天我会登上这高峻的顶峰,把四周矮小的群山尽收眼底 《望岳》简析《望岳》简析 简析: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名作,诗中描绘并赞美了泰山的奇伟和高大,并借以抒发自己昂然向上的远大抱负,充满了浪漫气息,有别于杜甫作品的总体风格诗的首联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对泰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所见,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全诗的诗眼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从远望、近望、细望各个角度写泰山之景,最后两句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寓有进取之意  杜甫《望岳》与王维的《终南山》的比较杜甫《望岳》与王维的《终南山》的比较《望岳》与《终南山》的比较:《望岳》与《终南山》的比较:二者都是描写山岳的名作,都各自从各个不同角度写山岳景色,但《终南山》更突出景色本身,并且把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意境等运用到诗中,可谓景中有画,而《望岳》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受,并且笔触更注重气魄;尾联都转入写自身,但《终南山》重点是叙述,写的是一幅画面,恬淡、空灵、意味无穷,而《望岳》重点是抒情,表达的是诗人豪迈的气概。

       四、中晚唐时期的山水诗四、中晚唐时期的山水诗(一)中晚唐山水诗与盛唐山水诗的比较      盛唐: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大气,骨气刚健,万象纷呈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诗        中唐:清雅闲淡,骨力渐减        晚唐:骨力更弱,情调落寞二)柳宗元的山水诗    总体特色:善于将压抑愤懑的感情寄托在山水景色之中,使情与景契合无间,风格比较凄凄清幽冷清幽冷  《渔翁》简析《渔翁》简析简析简析: : 难点解释:西岩:指今湖南永州市的西山;清湘:清澈的湘江水;楚竹:楚地之竹,因永州在当时属楚国之地;欸:摇橹声;无心:无意识地,自由自在地,语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 全诗今文意译:渔翁夜晚傍船于西山脚下露宿,天亮时便打来清澈的湘水并点燃楚地的竹子烧水煮饭烟消雾散、旭日东升后却不简他的身影,只听到棹歌一声从青山绿水中传出回头一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而下,只剩下山崖上的朵朵白云似乎正毫无意识地相互追逐着  《渔翁》简评《渔翁》简评 简评:这首诗写于柳元被贬永州之时,全诗颇具情趣,特别是艺术构思十分奇妙一二句写夜尽天亮,读者从吸水的声音及燃竹的火光中知道西岩下有一位渔翁。

      第三句写到“烟销日出”,按里这时渔翁应该露面了,可是反而不见人,正在纳闷之时,第四句笔锋一转告诉我们,原来渔翁划船出去打鱼了这里“欸”字的运用相当精妙第五、六句是写景,描述渔船已远去,此时回头一看,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着他的渔船 全诗写渔翁独来独往,突现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含有诗人自况的意味另外,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远  五、王绩的田园诗五、王绩的田园诗   总体风格总体风格:质朴清新,幽静闲适   《《野野望望》》简简析析:前两句写诗人傍晚在东皋伫望所产生的寂寞惘然之感;中间四句描写了薄暮中的山野秋景,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仿佛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最后两句以伯夷、叔齐阴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情调闲适而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有别于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是王绩的代表作 六、盛唐的田园诗六、盛唐的田园诗   ((一一))总总体体特特色色:内容上多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温馨和田园中真诚朴实的人际关系,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风格淡雅自然,意境清新悠远。

      (二)孟浩然及王维的田园诗(二)孟浩然及王维的田园诗孟浩然《过故人庄》简析孟浩然《过故人庄》简析 难难点点解解释释:故人庄:老朋友所住的庄稼院;黍:米;合:环绕;郭:山庄;轩:窗户;圃:谷场和菜园 简简评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文字上毫无渲染,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朴实形式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使得朋友的心扉更能为对方敞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近一远地写了故人庄自然环境的优美,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境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是写人和事,话题充满着浓郁的农村风味,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到主客之间的谈笑风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写告别朋友、离开农庄时的余兴未尽、依依不舍,主客间的友情不言自现这首诗表现出田家闲适恬淡的生活情景,表现出朋友间亲切的感情全诗语言朴实,但“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语) (二)孟浩然及王维的田园诗(二)孟浩然及王维的田园诗王维的《渭川田家》简析王维的《渭川田家》简析 难难点点解解释释:墟:村庄;穷巷:深巷;野老:农家老人;荆扉:柴门;雉雊:野鸡鸣叫;秀:长出麦穗;《式微》:出自《诗经式微》一诗,原句是“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已黑了,为什么不回家安住呢?这里借用来表达欲归隐田园之意。

      简简 评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两句先写乡村常见的景象,渲染出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诗野老念牧童,依杖侯荆扉”是写人的活动,给人以温馨之感,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第五、六句又是转写原野的远景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再次转入写人的活动,体现了村民之间纯朴的人际关系最后两句借《邶风式微》抒发自己欲归隐田园的愿望,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这首诗不事雕琢,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七、宋代的山水词七、宋代的山水词(一)(一) 柳永的《望海潮》简析柳永的《望海潮》简析     本词是诗人年轻时的作品上片开头三句先写杭州的地理位置及全貌,接着具体写杭州的繁华:“烟柳”三句综合写自然景色和都市风貌;“云树”三句写自然景观;“市列”三句写都市的繁华下片“重湖”三句先写自然景观;“羌管”三句及“重湖”三句写人的活动以呈现都市风貌;最后两句表明诗人他日若荣升仍将不忘今日好景之意全词工于铺叙 七、宋代的山水词七、宋代的山水词 (二)欧阳修部分《采桑子》词作简析(二)欧阳修部分《采桑子》词作简析    第一首:写春天的西湖景色前半片写荡舟湖面,探寻幽胜;后半片写船行湖面的动作,抒发泛舟雅趣。

      全诗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典雅幽美第三首:写春天的西湖景色前半片描绘载酒游船时热闹而欢快的气氛;后半片写酒后醉卧船上所见奇景,描绘出一个晶澈空灵的美好境界作者在这里所写的游宴西湖之乐,与《醉翁亭记》颇为相通,表达了作者的洒脱情怀  七、宋代的山水词七、宋代的山水词(二)欧阳修部分《采桑子》词作简析(二)欧阳修部分《采桑子》词作简析 第四首:写暮春时节的西湖景象通篇写景而于景中见情,表达了了诗人对春的留恋,流露出淡淡的愁绪    第八首:写秋天的夜晚泛舟西湖所见的如幻如梦如诗如画的情景前半片用烘托手法,使静景与动景自然和谐后半片写心醉神摇的西湖景色,其最后一句是作者晚年生活及思想的写照全词艺术境界高超  七、宋代的山水词七、宋代的山水词(二)欧阳修部分《采桑子》词作简析(二)欧阳修部分《采桑子》词作简析 第九首:写秋天傍晚的西湖景色,上片重点展示夕照下的景色,意境美丽而清静下片重点展示月升后的景与情,表现诗人陶醉在大自然中的洒脱情态 (三)张孝祥的《念奴娇(三)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简析过洞庭》简析      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写出了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湖总的印象;“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两句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地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写诗人的内心与洞庭湖一样是澄澈的,心境与物境悠然相会,难以表达词的下片着重抒情,承接上片最后两句写诗人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自己在岭南一年的坦白襟怀;“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两句写的是当前生活苦况及平和心态;“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最后两句收束全词,余味无穷全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颇有特色,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和谐融合,风格颇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八、宋代的田园词八、宋代的田园词     第一首:采用实写手法写谢雨途中眼中所见自然景色及场面,生动活泼,清新喜人,景中见情;写动物的两句是诗眼,采用拟人手法,堪称绝笔    第二首:上片写以群农村姑娘站在家门口争看州官的情景,下片运用衬托的手法描写丰收后农民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收麦社”是收过麦子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仪式,“赛神村”是一项敬神活动,最后一句是诗眼,言尽而意无穷  八、宋代的田园词八、宋代的田园词(一)苏轼的田园词(一)苏轼的田园词《浣溪沙》组词部分作品简析《浣溪沙》组词部分作品简析 第三首:上片写雨后村中所见,突出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及乡土人情,下片写白发老人在田边捋取尚未成熟的麦穗准备捣一捣充饥的情景及词人与老人的亲切交谈,物与人,情与景浑然一体。

          第四首:上片写农村的自然风光及村民从事生产劳动(缫蚕丝及卖黄瓜)的繁忙景象,下片写行人的艰辛全诗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活泼而朴素,末句余味无穷 八、宋代的田园词八、宋代的田园词(一)苏轼的田园词(一)苏轼的田园词 《浣溪沙》组词部分作品简析《浣溪沙》组词部分作品简析第五首:写久旱逢雨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上片写雨后农村的清新景色及农民收拾农具准备耕种的情景,下片写田园风光及词人的感受     总总结结:这组词从各个角度描绘了田园风光,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关心民生的从政作风,文风朴实、格调清新 八、宋代的田园词八、宋代的田园词 (二)辛弃疾的田园词(二)辛弃疾的田园词       1、《鹧鸪天、《鹧鸪天. .代人赋》简析代人赋》简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早春原野上远望的风光,作者选取了桑、蚕、黄犊等,是要突出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词的下片从表面上看,仍然接着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和平板了仔细品味,下片写景不同与上片,首先表现在写景是有波澜的,词人的视角不仅由平岗推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到城里。

      其次表现在,词人尽管是在写景,却不是一味地渲染景致,而是写到了人的活动,使全词显得有生气词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议论,是全诗的诗眼,“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是含蓄地感叹当时南宋受金兵进逼的局面,表达词人愁苦的心境春在溪头荠菜花”一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前途还存在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乡村中看到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一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  八、宋代的田园词八、宋代的田园词 (二)辛弃疾的田园词(二)辛弃疾的田园词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首词描述了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必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也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显然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却对夜行人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了这一波澜,便把最后两句收束得更加有力整首词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词起到了返照的作用  第三章第三章  友情送别诗词论析友情送别诗词论析          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难点解释:少府:当时县尉的别称。

      城阙:指帝王居住之地,即当时的都城长安三秦:指当时的陕西一带,因本是秦国旧地,秦亡后分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五津:指唐时蜀中岷江上的五大渡口简评:此诗为唐代赠别名作,是王勃在长安送友人去四川时所写的首联属于“工对”中得“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第三联推开以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可能是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成为千古名句尾联紧接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全诗别具一格,以开朗昂扬的格调写送别之情,气象壮阔,表现了朋友间以事业为重的观念,充满进取精神 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高适的《别董大》比较与高适的《别董大》比较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指咸阳旧城阳关:古关名,在甘肃敦煌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这位姓元的朋友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全诗先写景,后抒情所写之景春意盎然,热烈美好,而所抒之情转向婉约缠绵,略带感伤情绪最后两句是诗眼,语浅意浓,壮怀中带有悲凉之意,惜别中带有关注之情    高适的《别董大》:曛,指日色昏黄;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说是“皆胸臆语,兼有气骨”。

      这首小诗虽短,却充分表现了高适诗的这一特点这首诗与《送元二使安西》相比,同样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同样是诗眼,但所写之景昏暗、寒冷、迷茫、凄清,基调哀怨、惆怅、消极,而所抒之情转为开朗、振作、进取 三、李白的《赠汪伦》三、李白的《赠汪伦》踏歌,唐时民间歌调,踏地为节拍,边踏边唱;此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简洁明了地展示了送别画面,“乘舟”表明是循水道,使我们仿佛看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忽闻”两字比较含蓄,为下文制造悬念诗的后两句是抒情,是全诗诗眼,第三句遥接起句,既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是在桃花潭,又为结句预伏一句结句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朋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成为千古名句 四、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难点解释: 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辞,向西面告辞,因广陵在黄鹤楼之东;烟花,指水气迷茫、鲜花盛开的三月春景简评:这是唐代送别诗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李白送别他的好友孟浩然前往扬州旅行而作的此诗前两句叙事兼有写景,渲染了一种浓郁的送别气氛,“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聚会之地,因此一提黄鹤楼,就带出种种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既交代了时令,又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同时更渲染了一种离别的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被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在碧空的尽头消失,可见目送的时间之长,也可见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挚诚帆影已经消失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综观全诗,可以说描述了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展示了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形象,余味无穷 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难点解释:白草,西域的一种草;胡天,泛指西北地区的天气;罗幕,用丝绸制的幕帐;狐裘:狐皮制的大衣;锦衾,锦缎制的被子角弓,用兽角作装饰的硬弓都护,官名瀚海,大沙漠;阑干,纵横简评:本诗开头四句先从大处着笔,总写边地的奇寒奇景,一个“卷”字极言北风来势之猛,一个“折”字又从侧面补写了它的强劲有力忽如”两句比喻新颖,可谓神来之笔,使全诗平添了不少奇情异彩漫天大雪给边疆带来了奇寒,“散入”以下四句便抓住军营中富有特征的物件,通过人的种种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军营中的苦寒,从中反映戌边将士生活的艰苦,但因笔力矫健,气势豪放,使人浑然不觉。

      瀚海”两句手法夸张,大气磅礴,展示了一幅寒上冰雪图全诗由此由咏雪转入送别,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中军”以下四句写诗人在边地设宴饯别武判官的情景,重点渲染了送别的气氛最后四句写诗人送行朋友的情景,余味无穷,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手法异曲同工全诗以写雪起,以写雪结,将咏雪与送别交织在一起,以雪景衬托惜别之情,洋溢着浓厚的浪漫色彩和异域情调 六、晏殊的《踏莎行》六、晏殊的《踏莎行》   难点解释: 祖席:古代远行时设宴祭路神的仪式;离歌:送别之歌;香尘:带有落花香味的尘土;嘶:马的叫声;平波:平静的碧波    简评:这首词写尽了送行的离愁和盼归的思苦,风格婉约,写作技巧高超词的上阕由三个有声有色的镜头组成,“祖席离歌,长亭别宴”是第一个镜头,这个镜头展示了在送别的宴席上奏起了送行之歌,“离”“别”两字把词的主题全点明了香尘已隔犹回面”是第二个镜头,写远行者和送行者虽然已经分手了,距离也越来越远,那扬起来的带有落花香味的尘土像屏障一样阻隔其中,但却挡不住去者恋恋不舍的频频回看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是作者一步深似一步推出的一个镜头的两个画面:一边是“居人”、“匹马”,表现了送别行人之后的孤单和凄清。

      另一边是行人踏上去船离去了,但前途未卜,命运不知,“依波转”表明行人也和留下的人一样寂寞孤单词的下片写送别之后惆怅归来,登高远望,盼归情切的思念之苦及孤独之感,其中“斜阳只送平波远”依句是诗眼,朴实无华而感情色彩极浓,意境深邃 七、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七、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难点解释:三改火:古代以改火表示季节的变换,三改火表示三年筠:竹子简评:历来评论者总是喜爱把苏轼称为豪放词人,其实《东坡乐府》三百多首词,虽时有豪情迸发,但最为普遍的还是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的抒发这首词显然属于后一类词的上片称赞友人的旷达胸怀和不为得失所动的乐观生活态度踏尽红尘”四字将友人在外所经受的艰难困苦包揽无余依然一笑作春温”一句写出友人面对逆境的旷达态度无波”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筠”表达对友人由衷的赞扬,也隐含着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词的下片写送行情景及对友人的安慰全词以平淡的字句表达词人达观的思想,自然而清新 八、张元干的《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八、张元干的《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难点解释:画角:古代乐器名,多为军中用以鼓舞士气;底事:为什么,何事;大白:酒杯。

          简评:这首送别词开头四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揭示了时代背景北宋京都(今河南开封市)早已被金兵占领,在秋风中怅望中原地区,只见金兵军营相望,军号声凄历由于金军的破坏,北宋故宫已是一片荒凉故宫离黍”是化用《诗经.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的诗句,表现故国之思,感情极为沉痛底事”以下三句连用了三个比喻分别写了北宋王朝的沦亡、金兵的疯狂进攻及中原沦落后的荒凉景象天意”以下两句是议论,既对宋高宗苟且求和表示不满,又为坚决抗金的胡铨遭贬谪而鸣不平更南浦,送君去”化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名句,使作者郁积胸中的悲愤之情愈发深沉词的下阕先点明送别的时令及景象,然后笔峰一转,表示收复中原的渺茫雁不到,书成谁与”是词人推想别后书信来往困难而产生的惆怅肯尔曹恩怨相尔汝”出自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表示作者不愿意学小儿女那样讲个人恩怨,思想境界高尚  九、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九、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难点解释:兴元:即汉中;三秦:指当时陕西一带,因秦亡后曾分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       简 析: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古今对比,开头六句是抚古,从友人奔赴之地写起,肯定了刘邦统一中国的伟大业绩,同时也是对友人的鼓励。

      接下来五句写现实,写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点明今不如昔  第四章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难点解释: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凤凰山上,相传南朝时候因有凤凰飞到此山,后人就在山上筑了一座台并命名为凤凰台,凤凰山也因而得名;吴宫:三国时期孙权的宫殿遗址;衣冠:借指著名人物;三山:山名,位于南京市西南面,因三峰相连而得名;二水:指长江和秦淮河        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简评:这是一首律诗诗人从登临故地览古开始,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和谐优美,并饱含慨叹之情;颔联就“风去台空”进行发挥,感叹六朝时的繁华显赫已成历史的陈迹;颈联从历史回到现实,描绘眼前之景,意境壮丽,生动逼真,对仗工整,成为佳句;尾联语意双关,既是写景,又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地,“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所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全诗把历史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的感受交织起来,抒发了忧国伤时之感 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全诗今文意译:相传在这凤凰台上,曾经有过三只凤凰来此优游。

      如今凤凰早已飞去,台上空空荡荡,只有台下的长江独自向东流去一切繁华都成为过去当年吴宫里的花花草草已被一条条幽僻荒芜的小径所埋没,晋代的文臣武将们也都已进入古老的坟丘只见那三山半隐半现地坐落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江水一分为二成两条水流可惜满天一层一层的浮云竟能遮蔽太阳,望不见京师长安而令我不胜忧愁 二、杜甫的《蜀相》二、杜甫的《蜀相》      难点解释: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公园内,为晋时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锦官城:成都的别称;三顾:指刘备访诸葛亮,曾经三顾茅庐;开济:开创大业,匡济危时 二、杜甫的《蜀相》二、杜甫的《蜀相》 简评:这首诗首联一问一答,点明武侯祠位置,气象不凡;颔联写祠内景色,选景别具匠心,“空”“自”两字既渲染了祠内荒凉冷落的景象,又饱含诗人的感慨之情,是诗人主体心境的写照;颈联上句写刘备识才礼贤,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下句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伟绩和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笔力雄健老到;尾联慨叹诸葛亮未能实现辅助蜀主统一天下的壮志,既是伤诸葛亮,又是诗人自伤全诗叙述、写景、议论相结合,风格沉郁顿挫,体现了杜甫诗歌的主导特色  三、《乌衣巷》《乌衣巷》 难点解释:乌衣巷:地名,旧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是东晋时高门士族的居住地;朱雀桥: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市中心往乌衣巷的必由之路;王谢:东晋的名门望族王导和谢安。

      三、《乌衣巷》《乌衣巷》 简析: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中的第二首,首句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与下句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野草花”则点明了时值春季和朱雀桥今日荒僻的景象第二句表现出往日贵族子弟出没的乌衣巷,如今笼罩在寂寞而惨淡的氛围之中,表明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是诗眼,出人意料地把笔触转向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燕子,以燕子的去向点明乌衣巷如今已成了普通百姓的居住地,凝聚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构思巧妙,以镜头的推移为线索,通过朱雀桥和乌衣巷今昔的巨变,写出了金陵城的荒废,揭示封建豪门集团虽能权倾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结局,表达诗人对朝代变迁,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具有浓重和深邃的历史感 四四、《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    难点解释: 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要塞,在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上;王濬:西晋益州刺史,奉命造楼船伐吴;金陵:东吴都城,今南京;王气:帝王之气;千寻铁锁:指当时东吴为抵抗西晋的进攻而造的几千尺长的拦江铁锁;降幡:投降时打的白旗;石头:即石头城,当时吴主孙皓投降的地方;故垒:往日的军事堡垒 四四、《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简评: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对当时西晋益州刺史王濬率军灭吴史事的高度概括,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作战双方的强弱、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经过及结局。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对现实的抒写,颈联由东吴的灭亡联想到其后东晋、宋、齐、梁、陈五朝的兴衰更迭并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尾联含蓄地表示国家虽已统一,但仍应以史为鉴 四四、《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 全诗今文意译:西晋的王濬驾着高大的战船顺流东下离开了益州,金陵上空的所谓帝王之气黯然而收几千尺长的拦江铁锁,被长长的火炬烧熔沉落江底,一片投降的白幡摇摇晃晃走下石头城的城楼人世间有多少令人伤感的往事,只有西塞山的地形亘古未变,依旧枕着长江的滚滚寒流如今是四海升平天下一统,而那些早已废弃的古时的营垒依然存在萧萧芦荻在西风中摇摆,满目苍凉,正是衰飒的残秋 五、张昪的《离燕亭》五、张昪的《离燕亭》    难点解释:一带:指建康,今南京;风物:指景物;潇洒:形容秋色爽朗明净霁色:雨后晴朗的天气;冷光:秋水闪现的寒光;低迓:即低压,形容卖酒的旗子低垂地飘扬 五、张昪的《离燕亭五、张昪的《离燕亭》》      简评:这首词的上片描绘秋天金陵一带的山水,开头两句是概括,“江山如画”四字包含着诗人无限赞美之情后面四句分别从远处和近处对景物进行具体描写,意境清雅,颇具田园风味;词的下片在写景中渗入人事的叙写,“天际”两句是远景描写与近景描写的对照,前句寓有羁旅之愁,后句暗含寂寞之感。

      最后四句是怀古所产生的慨叹,结尾余韵无穷 六、王安石的《桂枝香》六、王安石的《桂枝香》    难点解释:故国:指当时词人所在地金陵,因曾是六朝国都,六朝以后的人都称其为故国;初肃:指万物刚开始凋落消残;彩舟:指游艇画船;星河:指银河; 六、王安石的《桂枝香》六、王安石的《桂枝香》简评:这首词写于词人被再次罢相,居金陵之时词的上片写词人登临高处所见的实景,开头三句是总写,点出了登临的时间和所见景色;“千里”以下两句采用比喻手法细写所见景色,其中“千里澄江如练”一句化用了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征帆”以下两句是说在夕阳残照中船只来往着,酒店标志的旗子背朝西风斜立着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对仗工整画图难足”一句是对上片诸景色的带有欣赏意味的总结词的下片写词人触景生情,引起怀古幽思念往昔,豪华竞逐”两句是词人因所见而起兴,意即在此“画图难足”的景色中,过去的人们不欣赏这自然之美,却竞逐豪华,竞逐人事的豪华!“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写六朝因竞逐豪华而相继亡国的史实千古”两句意即任何人在这儿登高临远,都会感慨在这美景中的历史六朝”两句意即随着时光的流转,六朝“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的往事已成为历史,只有傍晚的寒烟、晚秋的衰草和春来的凝绿。

      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表达作者深沉的感慨  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一首豪放色彩浓厚的怀古词它写于苏轼政治上不得志,受到排挤之后,他自我排遣,心里有很多不平之气,很多感慨无法发泄,于是就借怀古来表达词上片描述了古战场的景色通过这种描写,读者就可以想象出当时打仗的情景为什么要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呢?因为这样一写,就可以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同时也就联想起古代的豪杰,而这些豪杰已经是一个一个地被长江水冲走了,只剩下江山如画其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两句还是一副对联,而且对得很工整,很雄壮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三国周郎赤壁”一句,颂扬周瑜是一位了不起的风流人物,但是作者自己的理想不能够实现,所以只好借酒浇愁其中“羽扇纶巾”是写人得打扮,与前面所写的“乱石穿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贺铸的《将进酒》八、贺铸的《将进酒》    难点解释:开函关、掩函关:函关为进入长安必经之地,文中暗指朝代更替;商山四老:指汉代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秦时避入商洛深山,汉时经统治者派车写信敦请而相继出仕。

      荷、芰:原为水中植物,古代隐士常用之制衣 作服饰接武:指行路足迹前后相接高流:指阮籍、陶渊明等高士二豪:指公子、处士 八、贺铸的《将进酒》八、贺铸的《将进酒》    简评:这首词的上片重点写景,前六句用对比明写出沧海桑田之景,次五句暗写追逐名利者的奔忙词的下片转入对古事的咏写,先以愤慨、嘲讽的口吻描绘趋炎附势者欺世盗名的丑态,最后五句表达作者的写作本意,即只有纵情于酒趣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全词以咏史来咏怀,抒发作者为名利之徒所排挤、才能无法施展的感慨和愤懑 九、周邦彦的《西河九、周邦彦的《西河.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    难点解释:词中典故:佳丽地山围故国与寂寞打孤城  莫愁艇子曾系  夜深月过女墙来 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百姓人家等 九、周邦彦的《西河九、周邦彦的《西河.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 简评:本词上片写自然景物,首两句以问句形式总领全篇,点明所咏对象,接着七句笔锋一转,选取山、水、树三个景物来描写金陵现在的景象下片写人文之景,“空余”四句写苍凉的古迹,感慨沉重,“酒旗”数句化用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以今昔不同景物对比,显示出人事的变迁全词通过今日凄清景物的描摹,抒发了历史变迁、朝代兴亡的感慨,具有历史的深邃感和沧桑感。

      在写作手法上,词人没有泛泛而论,而是把刘禹锡原诗中所描写的生动具体的景物巧妙地溶入自己的感受中,前人的诗句虽为作者所化用,但感情仍然是作者自己的,这是全词最高妙之处 十十、辛弃疾的《水龙吟辛弃疾的《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过南剑双溪楼》》难点解释:南剑:宋时州名,今福建南平;双溪:指剑溪和樵川,二水交流,绕城而过 十十、辛弃疾的《水龙吟辛弃疾的《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过南剑双溪楼》》 简评:词的上片以“剑”为中心,写登楼所想,铺陈其事举头”两句谓中原沦陷,浮云蔽空,正需要倚天宝剑,像自己这样具有文才武略而又耿耿忠心的爱国志士,正当被派往抗金前线,杀敌立功这两句说得甚有气势人言”三句话峰突转,写到了此地的传说,意思是说,听人说这里夜深的时候能见到斗牛二星的光焰,那么由此一定能够找到宝剑之所在了我觉”以下三句写词人的感受这是奇句、生硬句,既拙且重,穿插其中,渲染忧虑之情待燃”四句用温峤典故,暗示词人力主恢复中原,却遭到了主和派的重重阻挠词的下片写景抒情,前三句写作者的思绪随着跳跃飞动的溪水从遥远的传说回到了现实,写江流奔涌,最终却不得不收敛其势,寄托已意元龙”等三句是词人以陈登自比,写自己报国之志无以施展,壮志难酬。

      千古”三句纵笔写大字,显得十分超脱最后三句以景结情,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命运得忧虑之情,寄寓于具体景象的描述之中全词姿态飞动,沉郁顿宕,隐含着无穷力量  十一、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十一、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文学性是咏史怀古诗词的永恒魅力,历史性是咏史怀古的基础如杜甫的诗作〈〈蜀相〉〉、刘禹锡的诗作《西塞山怀古》、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如李白的诗作《登金陵凤凰台》、辛弃疾的词作等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如刘禹锡的诗作〈〈乌衣巷〉〉、周邦彦的词《西河金陵怀古》、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  一一、、唐唐人人咏咏物物诗诗论论析析第第五五章章  咏咏物物诗诗词词论论析析(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杜甫的《初月》: 首联描绘初月的形状,突出其“细”;颔联描绘初月的光影,突出其微弱娇柔的姿态,并选用“古塞”、“暮云”作为初月升起的背景,使全诗的韵味高古;颈联是全诗的中心,一方面进一步描绘了高古廖廓的境地,一方面寄予了作者的精神气骨:“不改色”暗喻诗人的忠贞爱国,“空自寒”暗喻诗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情操;尾联用“菊花团”点明时节正是秋天,有一种淡淡的韵味。

      全诗抓住初升之月的特色,写出其静、淡、寒、贞,暗喻自己的精神气节,笔触新颖传神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 一、唐人咏物诗论析一、唐人咏物诗论析     ((2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难点解释:大宛:即西域国,那里以盛产良马出名简评:这是杜甫的早期诗作首联写胡马的骨相不凡;颔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胡马的雄奇体态,两句诗对仗工整;颈联写胡马的勇往直前,突出其气概品质;尾联总缆全诗,揭示主旨诗中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体形的俊健,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同时,句句写马,又处处关人,以健马暗喻勇士,诗人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全诗语言精炼,风格俊朗洒落,与杜甫后期诗作的风格不同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一、唐人咏物诗论析一、唐人咏物诗论析 ((3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以物拟人,移情于物李商隐的〈〈流莺〉〉难点解释:流莺:即黄莺;陌:田间小路;巧啭;指黄莺声音婉转动听;本意:指黄莺为世人“巧啭”的一片忠贞之心;凤城:指当时的国都长安;花枝:指黄莺栖息之地 简评:这首诗的首联以黄莺的无所依托自况自己沉浮不定的仕途之路;颔联承接首联,以黄莺的“巧啭”暗喻自己的心志及无法实现抱负的失望之情;颈联笔锋一转,以黄莺不顾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暗喻自己执着的精神追求,这两句对仗工整;尾联承接颈联,以黄莺的无处着落暗喻自己的悲凉境遇。

      全诗移情于物,情感悲苦,寓意深刻,格调苍凉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一、唐人咏物诗论析一、唐人咏物诗论析 ((4 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借物抒怀,咏物明志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难点解释:西陆:秋天;南冠:楚囚玄鬓影:指蝉白头吟:原为乐府曲名,其调哀怨凄恻,文中借代身处逆境,心情悲伤的作者全诗简析: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作者时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而触怒了武则天,遭陷下狱首联采用起兴和对偶手法,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蝉声来逗起客思,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颔联承接首联情绪,同样是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运用比兴手法把物我联系在一起,情感凄恻颈联进一步用比兴手法,物我合一,表面写蝉,实则暗喻自己险恶的政治境况尾联是全诗诗眼,同样物我合一,用反问手法表达诗人的心志及不被理解的激愤之情,是全诗的主旨全诗感情强烈、慷慨,充分显示了诗人鲜明的人格形象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一、唐人咏物诗论析一、唐人咏物诗论析 ((4 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借物抒怀,咏物明志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全诗今文意译:秋风萧瑟,叶落草枯,蝉鸣声声。

      狱中的我浮想联翩,思绪绵绵受诬含冤,本来就因忧思过度而鬓生白发,哪能忍受得了你这黑头的小生灵再来哀吟添烦?哎!也真难怪,你也自有难言的悲哀露水很重,你难以高飞,风声很大,又埋没了你得鸣叫之音没有人相信你居食高洁,又有谁来为我表明心迹呢?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一、唐人咏物诗论析一、唐人咏物诗论析(5 5)咏物寓理,物理浑然)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苏轼的《题西林壁》:此诗为诗人于1084年四月自黄州(今湖北黄冈)至汝州(今河南临汝)时,特地过江登庐山时而作西林,即西林寺,庐山景点之一诗的开头两句从总体上写庐山景色,但诗人采用的是议论式、粗笔虚写的手法,从七个角度组成蒙太奇画面,创造一片艺术虚境,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空间最后两句笔锋突转,就庐山景色的变化多姿这一点发出议论,融情入理,体现了诗人蕴藏于心的人生哲理全诗借山设喻,阐发哲理,新颖透辟只有阅历丰富、善于观察者,方能从普通现象中概括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诗成为后人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的熟语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二、苏轼的咏物词二、苏轼的咏物词   《水龙吟《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难点解释:次韵:指在别人原作的基础上,依照其韵。

      简评:这首词的上片采用拟人手法,把随风飘扬,无处着落的杨花和情思绵绵的闺中少妇联系在一起,想象充满诗意似花”两句,便看出作者全词立意要超出物象之外,说杨花既象花又不象花,最为绝妙;“抛家”以下三句写杨花随风飘荡,无所归依的情状,并用拟人手法指出其“道是无情还又情”;“萦损柔肠“以下三句把杨花进一步拟人化,想象它是一位闺中少妇,再暮春的天气里,她因思念远人而柔肠萦结,因天气倦人而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以下三句顺着上面的想象,写这位少妇正在入梦的情景词的下片作者索性撇开比拟,站出来抒发自己的感想不恨”以下三句承接上文“似花还似非花”之意生发开去:杨花非花,所以不必怨恨飞尽,但是此花飞尽,却说明春光已逝,西园里的繁花从此纷纷飘零了,那是很可惜的晓来”以下三句写杨花的归宿令人惆怅,她经雨沾泥,一夕之间化作池中浮萍春色”以下三句可以说是超凡脱俗的笔墨,这使人想起了唐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明句最后三句是全词的总结,夸张强烈,情感真挚全词笔致空灵,体物细微,风格婉约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三、周邦彦的咏物词三、周邦彦的咏物词 《六丑.蔷薇谢后作》《六丑.蔷薇谢后作》 难点解释:楚宫倾国:原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宫女们,文中比喻蔷薇花。

      簪:插;巾帻:头巾简评:词的上片紧扣一个“怅”字和一个“惜”字层层道来,开头三句先点明季节和人事感慨,“单衣”表明时令正值乍暖还寒的初夏,“试”字说明作者偷得空闲愿春”三句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留恋和留不住春天的惆怅为问花何在?”三句是词人的自问自答钗钿堕处遗香泽”三句把落花比作唐宫的杨贵妃(典故出自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写杨贵妃在马嵬坡的一幕),写出落花四处飘飞,完全凋谢的狼藉景象多情”三句采用拟人手法,自问自答下片“东园”两句承接上文落花而言,描绘花落人散的凄清景象,“静绕”两句写诗人对落花的留恋和感慨长条”三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蔷薇花枝的情态残英小”两句写词人给花枝勾住,定神一看,才发现枝头上还剩下没开成的花蕾,于是将其插到自己的头巾上终不似”三句是词人再一次的追忆怜惜漂流处”四句是词人的想象,他想到有些落花也许会随水漂流,也许会流进大海,又想到有些花也许上面刻有情人的字,假如花片跟着潮水流进了大海,不是辜负了情人的一番心意了吗?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四、南宋末的咏物词四、南宋末的咏物词 王沂孙的《齐天乐蝉》王沂孙的《齐天乐蝉》      难点解释:“一襟余恨宫魂断”:出自关于蝉的典故。

      据说齐国有个宫女,因受冤屈,非常怨恨,自杀后化为鸣蝉所以蝉的别名为“齐女”流空:在天空中迸响;调柱:是调整筝的丝弦,文中指弹奏清商:古乐府的一种,音调哀怨 第五章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咏物诗词论析四、南宋末的咏物词四、南宋末的咏物词 王沂孙的《齐天乐蝉》王沂孙的《齐天乐蝉》 简评:“一襟”两句借用蝉的典故点明本词所咏之物,并为全词奠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乍咽”三句表面写蝉声忽起忽落,蝉影若隐若现,并用拟人手法把蝉声想象为诉说离别的愁情,实际暗喻自己亡国之后流落漂泊的生活苦境;“瑶佩流空,”玉筝调柱”比喻蝉声的动听,“怪”字表明了词人的惊讶之情;“镜残”两句表面写蝉的形态,慨叹蝉的多情,实叹南宋河山难以收复;“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三句表面写蝉,实则暗示宋室宗器重宝被劫夺北运,表达了词人惨淡的心情;“病翼”三句写蝉在清秋的生态,因为清秋时节,蝉近死亡,故说“病”和“枯”,同时借蝉的生态暗喻自身命运;“余音”三句表面写蝉声,实则表达词人对国破家亡无限沧桑之感;最后两句作太平清明之时的漫想,聊作慰藉,更显感情的沉痛全词借蝉作喻,既有皇室的影子和遗民的影子在,也有词人自己的影子在,通过对蝉的声影的描述,流露了对家国沦亡的沉痛之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