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地望新探_石泉.pdf

22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37744578
  • 上传时间:2018-04-2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3M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 o4,199 5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地望新探石泉鲁西奇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是我 国历史政区地理 中较为 复杂的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是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集中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关于这一地区侨州郡县的地望所在,传统说法一 向是以其寄治郡县的地望加以确定,而并不 加以深究但在我们看来,这 一 问题还有进一步考察的必 要因为:(一)传统说法一向认为没有问题的一些古地名的定位恰恰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而依据传统说法对侨州郡县 地理分布情况的分析是不可信靠的比如:流行说法一直把楚邹都、秦汉至齐梁江陵城定在长江边今江陵县境,因而必然把东晋南朝时期侨置于江陵附近的南河东、新兴等郡代郁定在今江陵附近的长江两岸但是,我们前此的一 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古江陵实并不在今江陵县境,而 应 当在汉 水 中游 西岸,今宜城县 的南境①,那么,侨置于 以江陵为中心的南郡地区的侨郡县也就 不能在长江 两岸,而只能在汉水中游地区了二)传统说法对于侨州郡县地理分布的分析常常只是就大势言 之,对于其具体地望到 底在今何地,并未加深究,因而这样的分析也只能是粗线条的三)前人对侨州郡 县的沿革和变迁情况量然做了很多 工作,理清了许多 问题,但仍有力所弗逮之处,在长江中游地区尤甚。

      这些问题不弄清,①参阅石泉《古代荆 楚地 理新 探》 (下 简称“《新探》”,武 汉大学出版社1 988年版),尤其是末一篇《楚郧都、秦汉至齐梁江陵城故址新探》75,对于考 定侨郡县的地望,进而从整体上分析侨郡县的地理分布,都是 一个障碍所以,本文就打算在前此一系列研究的基础 之上,主要依靠六朝人的记载,对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的地望所在,作一番细致的考定;对于前人未及或失误的相关问题,也顺便作一些订补,以期 有助 于从 整体上 对这一地区侨州郡县分布情况的认识东晋南朝(萧梁以前)长江中游地区的侨州郡县,集中分布在襄污 谷地—南阳盆地南部、宜城平原(包括钟祥西北境和荆门北境)、汉水 中游以东的随枣走廊地带和钟祥县境即所谓“汉东之地”,以及九江附近的长江两岸地下面我们逐一考察一襄污谷地—南阳盆地南部这是侨置州郡最集中的地区,先后侨置于这 一地区的有雍州、梁州(另有司州和秦州,侨寄未久即迁移他处,不计)二州,以及京兆、扶风、始平、南上洛、北上洛、北京兆、义阳、河南、广平、义成、冯诩、南天水、建昌、昌 国、北 河南、西汝 南、北 义阳、弘农、南阳、淮南等郡,另有一些散处于实土郡县中的侨县。

      雍州据《南雍州记》及《晋书·魏该传》、《晋志》、《宋志》,知雍州早在东晋初年即已侨置,初在邯婶自成、明以至 于孝武 间,相继镇襄阳者如周访、桓宣、庚方之、刘淡、袁乔、桓冲、桓豁、毛穆之等均不带雍州刺史名义,说明在此期间并未置侨雍州至把水战后,胡亡 氏乱.雍、秦流 民多南出樊河,始复置雍州 于襄阳,并立侨郡县据《晋志》,当时设置的侨郡有京兆、始平、扶风、河南、广平、义成、北河南七郡关于这七郡之所在,《晋志》云“并属襄阳”;《宋志》于各郡下亦云:初侨立,寄治 襄阳但以情理论,诸郡流 民不可能都处于襄阳一城之 中,应 当是郡治寄于襄阳,而 所属之 流 民则分居于襄阳周围地区,大概就是后来割 为各郡实土 的地方至“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 4 9年),割荆 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 阳、随五郡为雍州,而侨郡县犹寄寓 在诸郡界孝武大明 中(459一4 64年),又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 ( (宋志》“雍州刺史”总叙)自此以后,雍州一直侨置于襄阳,至西魏恭帝时改名为襄州梁 州梁 州 为西晋泰始三年(26 7年)分益州 立,治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宋志》云:“李氏据梁、益,江左于襄阳侨立梁州李氏灭,复旧。

      谁纵时,又没汉中刺史治魏兴纵灭,刺史还治汉中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文帝元嘉十年,刺史甄法护于南城失 守,刺史萧思话还治南郑按:梁州侨治襄阳在东晋 初年《晋书·元帝纪》建武元年(31 7年)九月有“梁州刺史周访讨杜 曾,大破之”据同 书《周访传》,在周访击败杜曾之 后,才被任为梁 州刺史,进据 襄阳在 周访 之后,甘卓、陈额相继任梁州 刺史,皆镇襄阳到咸康二年(3 36年)庚择出任梁州刺史,则镇魏兴至 宁康二年(3 74年)至太元四年(3 7 9年)间,毛穆之、桓豁、朱序为梁州刺史,又镇襄阳太元四年,符秦攻陷襄 阳,梁 州不再侨置于襄阳京兆郡秦属 内史 地,汉置京兆尹,魏改为京兆郡,原治今陕西西安市东晋初侨立,寄治襄阳朱序没 氏晋孝武太元十一年(386年)复立,领蓝田、郑、霸城(此三 县 为 西晋京兆郡旧县,在 今陕西 蓝田、华县、临渔一带①)、池阳(西晋扶风郡旧县,在今陕西径阳)、新丰(按《宋志》作“新康”,又云:“《何志》无新康而有新 丰,徐无据《晋志》,西晋京兆郡有新丰县,疑《宋志》“新康”当为“新丰”之误,今改西晋京兆新丰县,在今陕西渭南县西)五县孝武大明元年(45 7年),省蓝田、霸城(同时省废者另有卢氏县,说明在此之前当有卢氏县。

      西晋卢氏县,隶司州上洛郡,在今河南卢氏),郑县改属顺 阳郡,池阳改属新野郡,另划邓县、杜县(西晋京兆郡旧县,即杜陵县,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来属,宋京兆郡遂领杜、新 丰、邓三县南齐又增魏县(西晋属 司州魏郡,在今河北大名县西)①本文所注 西晋时北 方州郡 县所 在今址,均依《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 册西晋时期各图,而未加另外考定,盖只取其大概耳·77.《宋 志》:“大明土断,割 襄 阳西 界为实土实土当即 邓县邓县,两汉属南阳郡,《晋志》属 义阳郡汉晋宋齐邓县,当在今襄樊市西北邓城遗址①,而非如流行说法所云,在今襄樊市东北东晋宋齐侨京兆郡治在今襄樊 西北不 远处,还可以补 充一 条旁证《元和郡县图志) } (下简称, ’( (元和 志》, ’)卷二 一襄州 襄阳县“万山”条云: “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邓 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襄阳无西”之古谚,不知起于何时,其西境甚为狭促却是无疑侨京兆郡割襄阳西界为实土,必在这一狭窄地带内京兆郡(邓县,亦称邓城)贴近 襄 阳,为襄阳在河北的重 要据点,齐梁间屡次与北朝争夺南阳盆地,邓城常是双方争夺拉锯之处公元4 98年,北魏孝文帝南征,大败齐军于邓城。

      齐军损失很大,邓城受到破坏,自必不小,此后可能就渐趋荒废梁末雍州刺史萧弩附魏,西魏在樊城驻兵,位于邓城的京兆郡当也于同时为西魏据有,侨郡当废始平郡晋武帝泰始三年(26 6年)分京兆、扶 风 立,属雍州,治槐里(在今陕西兴平东)东晋 初侨立,寄武当城《宋志》云:“侨立,治襄阳”,当是晋孝武间随雍州一起复置,暂寄治襄阳,所属 民户仍当在武当(因而不久又迁治回武当)东晋始平郡领清水(西晋属秦州略阳郡,在今甘肃清水县)、平阳(西 晋属 司 州平阳郡,在今山西临汾南)、始平(西晋始平郡旧县,在今陕 西咸阳西)三县宋时清水县改隶顺阳郡,划武当、武功(西晋始平郡旧县,在今陕西武功县 西)二县入《宋志》云:“《何志》有槐里、宋宁、宋嘉三 县槐里(西晋始平郡治)大明土断度属顺阳郡宋宁、宋嘉显然是宋初新立( ( (宋志》原注“《何志》新立”),当于大明土断省并《宋志》始平郡领武当、始平、武功、平阳四县,武当为实土关于始平郡地望,《水经·河水注》中有详细记载:气经〕(污水)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①石泉《古邓国、邓县考》,《新探》页105一126·7 8·当县东北〔注〕… …汉水又东南透武当故城北… …汉水又东,平阳川水 注之。

      水 出县 北伏 龙山,南历平阳 川,逸平阳故城下又南 流注于河涌水又东南迁武当县故城东,又东,曾水注之水导源县南武当山,… …东北 流注 于酒,谓之曾口武当 山,即今之武当山由这段《水经 注》可 知:(l )平阳县在汉水北岸、平阳川 一带,平阳城在河北平阳川水入酒处2 )上引《注》文 中有两个“武当(县)故城”,说明武当城似有过迁徙,但 皆不 出武当 山 东北之汉 水南岸《注》文把两个武当县城均称为“故城”,则 哪道元时代之武当县已不在上二“故城”处,而另有所在《元和郡县 志》卷二一《山南道二》均州“武当县”条:“宋元嘉末,移县 理延岑城《周书·令狐整传》称北周初年移丰州治武 当,《太平寰宇记》记此事则云丰州“自郧乡城移于延岑城”,则南朝(宋元嘉以后)之武当县治延岑城《通典》、《太平寰宇记》等并言唐宋武 当县治延岑城,则南朝至唐宋之武当县治延岑城,与汉晋故城不在一起然《旧唐书’·地理志》均州“武当”县原注:`洲所治汉县,……县旧治延(冬)〔岑〕城,显庆四年移于今所则唐后期至宋武当县不应再在延岑城,与《通典》、《太平寰宇记》所记不同武当县之变动看来十分复杂,今后将另文详考始平郡历宋齐梁没有变化,其地入 于西魏当在大统十五年(549年)。

      是年,梁兴州(治齐兴郡郧乡县,在今湖北郧县)刺史席固以地降附西魏,始平与齐兴郡邻,亦当子此时入魏西魏、北周改兴 州为丰州,初沿梁旧治齐兴,后以“丰州旧治不 居 人民,赋役参集,劳逸不均”,移治武当①同时改始平郡为武当郡②《隋志》浙阳郡“武当”县下原注:“旧置武当郡又侨置始平郡,后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开皇初二郡并废,改为均州大业①《周书》卷三六《令狐整传》②《周书》卷四《明帝纪武成元年夏四月戊午,卷七《宜帝纪》大象元年五 月辛亥,《元和志》卷二一《山南道二》“均州”总序..79.初州废按:《隋志》不确据上所考,武当郡乃为始平郡所改齐兴郡,《南齐志》隶梁州,领齐兴、安 昌、锡、郧乡、安富、略阳六 县,与雍州始平郡并存,·绝不能为始平郡所改《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三《山南东道二) ) ’ ’均州”总叙云:“齐永明七年,于郧 乡县置〔齐〕兴郡《舆地志》云梁武帝以此郡为南始平郡,… …太清元年,于梁州之齐兴郡置兴州… …后周武成元年,自郧乡城移于延岑城,即今(均州)理也结合《周 书·令狐整传》的记载,知此延岑城在当时的武当境盖周初移丰州的同时,齐兴郡亦同时移治武当境延岑城,《隋志》乃 以齐兴郡系于武当,虽不无原因,但以齐兴乃始平所改,则误。

      扶风郡西晋属雍州,治郡 县(在今陕西眉 县东)东晋初侨立,领眉队魏昌(西晋属冀州中山国,在今河北定县南)二县刘宋大明元年 省魏昌,划筑阳,}凡阳二县入石《宋志》:扶风郡治筑口筑口、筑阳、巩阳,据《水经·河水注》“筑水”、“机水”条,都当在河水西南,筑水、讯水流域筑水,相当于今之南河;巩水,盖相当于今之北河①,则筑口、筑阳、}凡阳都当在今谷城县附近②齐扶风郡沿宋之旧,梁不见有扶风郡之记载,《补梁疆域志》认为梁废扶风郡入义成郡,然并无根据《隋志》襄阳郡“谷城”县原注: “旧曰义城,置义城郡后周废郡,开皇十八年改县名焉又梁有筑阳,开皇初废又梁有兴国、义城二郡,并西魏废.有谷城山、胭林山据《水经,一 河水注》,在l凡口与筑口之间,正有一个网林山,因此隋谷城(义城)县 正是宋齐筑阳、巩阳县界无疑宋齐义城(成)郡治均口,在今丹江口市附近(参阅下文所考),隋时当属于浙阳郡均阳县,不能在襄阳郡谷城县前引《隋志》注所谓“旧日义城,①今本《水经·污水注》“}凡水”和“筑水”条有一些 间题,需加考订后才能运用,考另详②嘉庆《大清统志》 (以下简称《一统 志》)卷三四七襄阳府古迹“筑阳故城”条、“i凡阳故城”条,《读史方舆纪要》(下简称“《方舆姆要》”)卷七九《湖广五》襄阳府谷城县“筑阳城”条。

      ·80置义城郡”,当是 指西魏所置义城郡,同 注 后文说“梁有兴 国、义城二郡,并西魏废”,即可说明西魏置于谷城之义城郡,当是迁徙原在均口之宋齐 梁义成郡所立,盖 因移齐兴郡丰 州于武当东境(治 延岑城,据 上 引《太平寰宇 记》,就在宋均 州),因而义城郡也因 之东移在此之前,扶风郡当未废除南上 洛郡晋分京兆立上洛郡,属司州,治上洛(在今陕西商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